王磊
仔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红痢、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或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仔猪一种高致死性疾病,本病主要以肠毒血症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为小肠坏死、血性下痢,具有病程短、病死率高的特点。本病主要侵害7~12日龄的乳猪,1~3日龄的乳猪发病危害最为严重。本病的发病率与猪的品种、健康状况及饲养管理因素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同一养殖场内同一猪群各窝仔猪的发病率往往相差很大。本病的致死率一般为20%~70%,最高可达100%。
病猪和带菌的人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肠道带毒的母猪,病原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饲养用具等。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仔猪出生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即可通过被污染的乳头或周围的环境摄入病原菌而感染发病。猪对该病高度易感,此外绵羊、牛、鸡、马、兔、骆驼和鹿等也易感。
感染仔猪体温升高,一般为39~40.5℃,呼吸急促,腹部鼓胀明显,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食欲减少甚至废绝,精神沉郁,出现神经症状,乱冲乱撞,转圈,倒地,口流白沫或红色泡沫,四肢划动,全身肌肉颤抖,抽搐,怪叫,呻吟,也有不具任何先兆症状者突然死亡。依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和慢性型4种类型。
该类型主要发生在新疫区,主要表现为仔猪出生后几天甚至几小时内突然发病,并于当天或发病后第二天死亡。感染仔猪突然排血痢,后躯沾满血样稀粪,病猪精神沉郁,衰弱无力,处于濒死状态。也有少数病例突然昏迷倒地,在出生当天或次日突然死亡。
该类型的病程在1日以上,一般持续2日,多于第三天死亡。主要表现为仔猪排出有特殊的腥臭味的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或气泡的红褐色液体粪便,后体沾满稀粪,病猪迅速消瘦、衰弱无力,随后死亡。该型病例是我国常见的类型。
该类型的仔猪一般在出生后5~7日死亡。主要表现为发病仔猪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初排黄色软粪,其后粪便呈清水样,内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极度消瘦,最后因脱水衰竭死亡。
该类型的病程最长,常于发病数周后死亡。病猪呈现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为黄灰色,带黏液,会阴部和尾部附有粪痂,病猪逐渐消瘦,生长停滞,最终因消瘦和脱水而死亡,或因无饲养价值而被淘汰。
本病的预防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进行免疫接种两种方式。平时应定期开展猪舍及周边环境的消毒工作,特别是要对产床和母猪乳头进行清洗消毒,可以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生和传播。此外,还应做好本病的免疫接种工作。母猪妊娠期间注射疫苗,仔猪可从初乳中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目前本病疫苗主要有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和仔猪红痢干粉菌苗,养殖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接种。
由于本病与仔猪黄白痢、猪流行性腹泻、炭疽病症状较为相似,诊断时需注意区别。一般来说,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新生仔猪急性传染病,仔猪黄痢的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脱落,肠壁变薄,松弛,充气,尤以十二指肠最为重要,肠内容物呈黄色,有时混有血液,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或凝固性坏死;仔猪白痢病死仔猪脱水,消瘦、皮肤苍白,胃黏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气泡,肠壁变薄且呈半透明,肠黏膜充血、出血、易剥脱,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常有继发性肺炎病变。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猪不分年龄段,常集中爆发,病猪起初粪便为黄色黏稠状,后变为水样,且粪便中含有凝乳块,剖检可见小肠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缩短。炭疽常有天然孔流出暗红色、黏稠、煤焦油样血液,且血凝不良,皮下呈黄色或红色胶冻样浸润。仔猪红痢剖检肠道有明显的出血且空肠段臌气明显,浆膜层有气泡,淋巴结出血,肾针尖状出血,脑膜出血严重。
本病最急性和急性型由于发病较急,死亡迅速,常来不及救治。日常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生本病,可通过以下方法来控制疫情:刚出生的乳猪在未吃初乳前及以后3日,投喂青霉素或青-链霉素联用来预防本病,也可使用磺胺嘧啶、三甲氧苄啶混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