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山 麦拉苏 达古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现代化已成为一个世界现象,是多数国家追求的目标和发展趋势。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选择了一条现代化发展道路。自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以来,党和国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目前,学术界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的研究较全面和系统,主要涉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程(梅方权,1999[2];黄佩民,2007[3];王树勤,2013[4];蒋和平等,2019[5])、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王兆华,2019[6];蒋永穆,2020[7];李周等,2021[8])、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评价体系(杜宇能等,2018[9];邸菲等,2020[10])、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困境及实现路径(蒋和平,2018[11];高强等,2020[12];文丰安,2020[13];孔祥智等,2021[14])等内容。牧区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发展程度等方面与农村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牧区现代化的建设具有特殊性(李澜等,2009[15];王关区,2018[16])。目前,术界对牧区现代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以“牧区现代化”进行主题检索,有71篇中文期刊论文和4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其中,李鸥(1988)的论文《草业、草业新村与牧区现代化——试论我国牧区发展道路》较早地关注了“牧区现代化”问题。[17]现有的牧区现代化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对于何为牧区现代化、为什么推进牧区现代化、如何推进牧区现代化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对牧区现代化内涵和评价体系的全面理解和科学界定,是推进牧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其时代蕴意和现实价值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现代化的内涵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不同学科、不同理论流派、不同政策阶段对于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也有差异。何传启(2020)认为,“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同时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现代化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人的全面的现代化[18]。农村现代化是区域现代化的概念,李周等(2021)将其内容概括为“既包括农业生产等活动在内的农村产业现代化,也包括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更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人的现代化”[8]。牧区现代化是与城市现代化相对应,又不同于农村现代化的区域现代化概念。
牧区现代化的实践在我国整体现代化进程中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学术界对牧区现代化的认识尚处于探索阶段。李鸥(1988)认为,牧区现代化不仅要在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上实现现代化,而且要实现牧区资源-技术-经济-社会综合发展。[17]戴正等(2006)认为,牧区现代化是综合工程,包括牧区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教育现代化、牧民生活现代化。[19]翟琇等(2020)进一步指出,牧区现代化的内涵包括牧区生产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五个方面。[20]文明等(2021)认为,牧区现代化不仅是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现代化。[21]可见,学界对牧区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是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进入新时代,牧区现代化的内涵更为深化。冯留建等(2020)认为牧区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22],是牧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发展框架下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
牧区产业现代化是牧区整体现代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学术界关于牧区产业现代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牧区畜牧业现代化。在牧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于畜牧业现代化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不断进步。汤逸人(1976)在《为牧区畜牧业早日现代化而奋斗》一文中讨论了“什么样算是现代化的畜牧业”问题,认为牧区畜牧业和农村畜牧业不同,草原是牧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牧区畜牧业的现代化要“大力保护草原,改良草原,大搞牧区基本建设,建立饲草饲料基地。家畜品种要结合当地生态条件和原有品种特点,进行杂交改良”[23]。刘承吉(1981)认为,现代化的畜牧业最基本的特点是畜产品产值高、质量优,并指出现代化畜牧发展中牧草的利用至关重要,因此水利现代化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24]可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牧区畜牧业现代化的重点在草场的建设和畜种改良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畜牧业现代化的重点逐步转向畜牧业的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现代化。李毓堂(1989)针对改革初期,我国草原牧区生产经营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是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目标,提出要通过种草、养畜、加工三结合,生产、科研、培训三结合,牧、工、商三结合实现草地畜牧业现代化。[25]谭国刚(1991)认为,畜牧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畜牧业生产资料现代化、生产经营者素质现代化、生产组织结构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26]韩柱(2015)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畜牧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视角探讨了牧区畜牧业现代化核心要素。[27]进入新时代,畜牧业的现代化更加注重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应用。吴国栋等(2018)认为,牧区畜牧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武装畜牧业,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管理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牧民素质,从而使现有生产方式、养殖技术、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向当今世界先进水平靠拢,逐步发展为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运行质量和效益较高,可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28]其其格(2021)认为,“畜牧业现代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畜牧业生物技术现代化,二是畜牧业机械化。其中畜牧业机械化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29]
牧区治理现代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开大学高永久教授团队对于边境牧区治理现代化方面的研究。高永久在《边境牧区治理的困境分析与路径选择——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2020)[30]、《边境牧区治理现代化的意涵、原则与路径》(2021)[31]、《边疆牧区地缘政治与社会治理分析》(2020)[32]等文章中指出,边境牧区是极具特殊性的地理区域,边境牧区的治理既有国家治理的普遍性任务,又有满足地方需求的特殊性需要。边境牧区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牧区文化现代化、牧区生态现代化、牧区牧民现代化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常宝(2006)探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指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牧区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传统文化方面发生了变迁,内蒙古牧区应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汲取现代性生产生活经验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33]德吉草(2014)从西藏牧区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了牧区教育发展的困境,从坚持寄宿制学校、坚持“两个为中心”的双语教学模式、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探讨了牧区教育现代化的路径。[34]杨红伟等(2013)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牧区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与现代政治文化的异质性,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青海牧区新型政权建设、政治现代化的开启提供了组织保障。[35]阿拉坦宝力格(2017)探讨了草原牧区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从深化科学研究、改变生态观念、完善制度安排、建立参与式管理模式方面提出了草原牧区健全生态安全机制的对策。[36]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在全国整体现代化进程中牧区现代化一直处于短板位置,建立评价体系有助于明确目标、把握进度、弥补短板。对我国牧区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评价,准确判断我国牧区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在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对于有序推进牧区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夏东(2010)根据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特点,构建了含6个目标子系统,8个准则层面指标及与之相对应的19个具体指标的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评价体系,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和阶段进行测算和评估,指出2003—2008年间,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初步发展阶段。[37]马敏等(2021)以苏尼特左旗草原畜牧业发展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GPCA方法,从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投入、草原畜牧业现代化产出、牧区社会发展质量、草原生态发展质量四个维度构建了涵盖19个具体指标的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2001—2017年间,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整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38]
关于牧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与程度测算方面,高风(2008)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牧区发展的特殊性,构建了“四层叠加,逐层收敛”的牧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熵值法对内蒙古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测算。结果表明,内蒙古牧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提高速度较快,但协调程度有待提升。[39]张扬等(2012)构建了涵盖人口可持续发展系统、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生态可持续发展系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17个指数、46个指标的牧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并未做实证研究。[40]翟琇等(2020)从牧区现代化的内涵出发,从牧区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治理现代化五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1个具体指标的牧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内蒙古牧区现代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及转型跨越阶段。[20]
牧区现代化是实现牧区振兴的重要手段,牧区现代化也是国家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强调要“科学把握我国乡村区域差距,推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乡村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属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三梯次。我国牧区地处西部、北部边疆,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态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特殊短板”区域,是典型的第三梯次区域。牧区现代化的实现影响着我国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多重领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部分,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方面。牧区是我国“生态屏障建设的前沿阵地”,“是践行‘两山论’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区域”[41]。学术界对于牧区生态安全问题关注较多。刘兴元等(2017)指出,西北部牧区是我国天然草地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近年来由于草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导致草场退化严重,牧区生态恶化,直接影响了牧区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屏障安全。[42]张家臻(2020)认为,边境牧区不仅是我国的绿色畜产品基地,更是祖国内陆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3]张敏(2021)指出,内蒙古边境牧区作为“屏障的屏障”,具有保障生态安全、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功能,从地缘视角审视草原牧区的生态安全建设路径,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4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牧区现代化道路是保护牧区“绿水青山”,发展牧区生产力,建设牧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必由之路。
我国牧区多处于边境地区,与多个国家相邻,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连接地,是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友好发展的前沿阵地,同时也肩负着国家安全、边疆稳定的重要任务。在我国2.28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有1.4万公里位于草原牧区,其中内蒙古、甘肃、西藏、新疆4省区的边境线分布着51个牧区县,边境线长达1.15万公里,连接着印度、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等11个国家和地区。[32]高永久(2020)认为,长期以来,边境牧区各族人民群众在守土固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了边境牧区长期的稳定。边境牧区虽然保持着总体安全的大好局面,但仍然存在局部的安全风险。边境牧区政治安全主要受国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边境牧区多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具有多民族性和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特点,同时跨境民族分布较多,其政治稳定带有明显的民族因素特征,民族关系、认同问题是边境牧区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这里也成为跨国界不稳定因素侵入的重要地带,存在跨国走私、非法流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隐患。[31]牧区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完善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牧区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短板,解决牧区“空心化”问题,维护边疆的稳定与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我国牧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与民族问题紧密相连,是边疆地区,也是典型的民族社区形态”[44],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牧区社会发展、政治稳定的关键点。我国牧区多处于西部边境地区,其地理方位、社会文化、生产生活方面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是影响边境牧区各民族牢固树立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因素。边境牧区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中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45]进入新时代,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多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然是牧区现代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实现牧区现代化关乎牧区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发展,是建立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巩固国家认同的根本保障。
学界对牧区现代化推进路径的研究主要围绕牧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牧区城乡融合发展、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展开,显示着新时代推进牧区现代化路径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牧区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依然是对草原牧区脆弱的生态进行合理保护的问题”[46],学术界对于牧区现代化生态化发展路径已达成普遍共识。文明(2021)强调在牧区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地资源利用关系问题。[21]王关区(2018)从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高度阐释了牧区现代化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16]阿拉坦宝力高(2017)从改变生态观念和行为、完善制度安排、建立参与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健全牧区生态安全机制的路径。[36]张敏(2021)认为,内蒙古草原牧区生态环境脆弱,牧区矿产资源的开采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严重,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突出,应结合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边境牧区生态脆弱集中连片的特点,通过国家财政支持,建立多方联动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41]张家臻(2020)认为,边境牧区生态安全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策并举,综合发力,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的战略定位,健全草原保护的长效机制,探索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效模式。[43]刘敏等(2021)从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探讨了西部牧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之路”[47]。
自“三化同步”战略实施以来,城镇化已成为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主要途径。而在牧区现代化进程中牧民一直“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48],这种徘徊也集中表现在牧民在牧区放牧点与城镇之间的流动。包智明在《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一文中指出,牧区的城镇化“人为割裂了牧民与草原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导致“牧区治理的空心化”,为解决牧区生态恶化而推进的城镇化反而带来了生态治理的新问题。[49]高永久(2020)[30]、徐黎丽(2020)[50]也关注到了边境牧区“空心化”带来的危害。随着国家“四化同步”战略的实施,学术界开始关注新型城镇化问题,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牧区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拓俊杰(2021)认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实现牧区振兴,推进牧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51]孟根仓等(2020)提出“城牧互动社区”概念,认为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在牧区的普及,牧民可以在牧区与城镇之间流动成为“城—牧两栖人”,“城牧互动社区”是内蒙古牧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趋势。[52]包智明(2020)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牧民在牧区与城镇之间往返流动,牧民在享受城镇多元生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继续在牧区从事牧业生计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牧区城镇化与草原生态治理的双赢,从而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49]。
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牧业现代化发展、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拓宽牧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手段。鲁樱桃(2020)认为,将畜牧业与牧区二、三产业融合,可延伸畜牧业产业链,拓展牧区产业范围。[53]贺有利等(2018)针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低,规模效益差,畜牧业深加工、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融合度低等突出问题,提出牧区产业发展要实现“绿色有机畜牧业-畜牧产品精深加工-畜牧产品电商销售-牧区全域旅游”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促进牧区“绿色有机畜牧业、畜牧产品精深加工、畜牧产品电商销售、牧区全域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与融合发展,要努力实现牧区一、二、三产业的相互促进与融合发展,要努力实现牧区产业“绿色化、工业化、服务化”融合发展模式。[54]王廷艳等(2019)依托青海特色资源禀赋,建议在优化一产业的基础上,将深化二产业、强化三产业,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力求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共享均衡利润。[55]
中国社会科学院何传启教授将现代化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指出人类已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即“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过程,是人类社会的又一次深刻变化”[56]。人才和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化的关键因素。进入新时代,牧区现代化也离不开人才和科技的支撑。宋良媛等(2020)强调,应该用科技创新推动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57]其其格(2021)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牧区靠资源开发、劳动力投入的发展方式已发生转变,牧区现代化建设中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普及智能化、机械化设备是促进牧区畜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9]文兴吾(2021)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充分依靠科技进步,走跨越式发展之路;推进社会信息化发展,走低风险发展之路。[58]
人才是建设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牧民是牧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王冠力(2020)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有的牧区传统劳动力已无法满足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所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牧民是为牧区走向现代化所做的基础工程,也是必然选择。[59]针对牧区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缺乏有知识的年轻人的问题,吴国林等(2018)认为,目前迫切需要有家乡情怀的年轻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并在草原建立流动性牧民大学,培养返乡年轻人成为牧区现代化的建设者、领头人,同时在牧区成立牧业科技大学或研究院,解决在建设现代化牧区过程中遇到的畜种培育、推广、养殖、加工、仓储、运输、营销全产业链上的各种问题。[28]
牧区治理现代化问题是关系我国边疆稳定、生态安全、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其中基层牧区政治和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建设尤为重要。“在基层地区维护政治向心力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在于建设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60]。鲁樱桃(2020)认为,牧区基层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牧民群众、贯彻执行中央决策的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牧区工作的坚固堡垒。推动牧区现代化发展需要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当前,牧区基层党组织带动力、准确执行力不强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基层党员干部欠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存在不担当、不作为,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优化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忠诚、有担当、有能力的党员干部,并引进人才,为牧区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党政人才、管理人才,为牧区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53]郭天龙等人(2020)指出,畜牧业产业化要由当地政府牵头,在支持、引导、整合、组织、赋能上做到精准站位,在旗(县)构建政府扶持的非营利性牧区生产服务公司,在嘎查(村)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党支部+合作社”的牧民合作组织,通过两级组织体系协同做好基层牧区生产组织保障。[61]
随着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确定及牧区现代化实践的拓展,学界对牧区现代化的关注有所增加。学界对牧区现代化的内涵、战略意义、推进路径等进行了探讨。现有的研究成果,是进一步深化牧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参考文献。
通过梳理期刊文献发现,以“牧区现代化”为特定对象进行研究的成果非常少,对于牧区现代化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牧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方面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其中畜牧业现代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从研究视角来看,学界对牧区现代化的宏观性总结多一些,从牧区社区和牧民主体视角进行微观研究的成果相对不足。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成果中对牧区现代化的问题与对策的实证研究多一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牧区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中国式”牧区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及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不足。
1.“中国式”牧区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几百年的资本化、工业化历程,探索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即“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62],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牧区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国家整体现代化的普遍性内涵和目标,也有区域现代化的特殊性内涵和标准。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内,结合牧区区域的特殊性,深入研究牧区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认识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性与区域性的关系,将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贯穿牧区现代化的实践过程,总结探索符合牧区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与模式,补充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2.牧区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现代化是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发展目标,具有动态性、多样性、区域性的特征,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现代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目标。构建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是把握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的重要抓手。现有研究主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层面探讨了国家整体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区域现代化的差别性指标体系构建相对薄弱。牧区因资源禀赋、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其现代化的内容与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构建符合牧区发展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指标体系,科学判断牧区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和发展水平,对于推进牧区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实现牧区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3.多学科探究牧区现代化的焦点问题
牧区现代化是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包括牧区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牧区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约束、城镇化与边境牧区空心化、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的调适、政府主导与发挥牧民主体性等多领域的焦点问题。破解以上问题需要多学科共同攻关,充分发挥各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优势,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探究牧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融合发展、文化繁荣发展、治理能力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和行动方案。
4.牧区现代化的实践历程和经验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四个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三化同步”“四化同步”“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牧区也开启了牧业现代化和牧区现代化的实践历程。梳理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牧区现代化的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牧区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2018年率先启动了推进牧区现代化工作,先后在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阿巴嘎旗、乌拉特中旗、阿鲁科尔沁旗开展牧区现代化试点工作。总结内蒙古牧区现代化的实践经验,选取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向全国推广,有利于全面推进牧区现代化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