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敏
(平度市应急管理局,山东平度 266700)
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确保食品质量及安全,需落实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促进食品市场健康发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的风险监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包含较多的内容,涉及环节较多,如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等。在监督检测工作中,相关人员需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有目的性地解决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掌握食品安全状况。
在监督抽检实践中,风险监测部门应分析已有的监管机制,根据市场状况,整合相关材料,如抽样监督及风险监测等信息,促进信息的互通共享。抽检食品包含类型及品种较多,安全问题差异较大,工商管理部门及有关质量检测机构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及义务,基于统一管理,促进信息共享和应用,从而提升监督抽检工作的效率,确保工作开展的效果,避免产生重复监测的情况。
要制定工作的开展流程及方法,如相关部门应注重食品添加剂问题,在工作中严格要求样本采集工作,灵活、准确地运用工具,规范实施操作,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及有效性,规定和规范工作流程可提升检测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1]。
食品抽检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工作实践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不断进行优化和健全。构建法律制度应立足于整体进行分析,构建配套管理体系,如风险评估、检测报告、整体监督管理制度等,确保监督抽检工作正常开展。基于健全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清楚地划分有关人员的责任权利,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如果工作中产生问题,可以及时追究责任。
制订工作计划和方案包含内容较多,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如在明确监测区域时,应考虑覆盖情况,尤其是一些重点区域的覆盖情况。确定检测项目要考虑以往监测结果、食品标准项目危害风险情况等。监测环节应考虑食品生产、流通及餐饮服务等环节。监测时要考虑不同时间的分散采样、风险项目时间属性、特殊食品季节性等。因此,要想提升工作计划或方案制订的有效性,就要利用合理的方法,全面考虑相关因素,将复杂因素变成定量指标。
抽样和检验是2个重要的环节,如果抽样不规范、缺乏代表性,就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无法有效地体现出食品的总体情况,从而出现错判、误判的问题。部分人员由于业务能力有限,操作技术水平较低,使抽样缺乏规范性及代表性[3]。因此,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安排至少2名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工作标准、具有资质的人员负责,确保抽取样品的合理性、稳定性及代表性。
通过国家级监督抽查部门检查的产品,地方无需重复抽样,通过上级部门抽查的产品,下级部门无需再次抽查。但因地市级没有健全的数据汇总平台,导致在监督抽检中易出现重复抽检的问题,产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问题,工作成本较高,违反了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监测的法规。
以往针对不同年份的抽样检测结果会比较不合格率等,未注意到抽检食品类别、检验项目构成方面的不同,无法确保结论的准确性。例如,同样的样品,不同年份检测的项目差别较大,即使超标率相同,超标项目也不同。
为促进监督抽检工作有序开展,需制定有效的计划,同时需全面落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安排相应的抽样小组进驻辖区,对相同的样品运用多样化方法,反复检验,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要科学地安排相关的生产指标,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上级和下级机构间需合理分工,防止重复检测,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问题。
抽检样品送至抽检机构后,内部专业工作人员要结合样品情况,做好接收及保存工作。制备样品时,检测人员应根据相关的制备方案进行,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污染问题。完成样品制备后,应结合对应的检测项目,及时粘贴标签,防止样品出现混乱,导致送检错误,影响抽检结果,如果出现问题,应重新制备样品再送去检测。
要想提升工作的效率,就要制定科学的工作程序,这是对以往工作经验的归纳,同时也是质量管理体系提出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需按照既定的流程操作,如现场抽样时安排的人员数量需超过2名,且需人员全部到达现场后才能开始抽样,要从成品库或销售中转库房中抽取样本,禁止从被抽样单位提供的样品中抽取样品[4]。在抽取样本检测前,应先计算标准值,将其与测量数据进行对比,提升工作的可靠性。
工作人员应自觉提升个人的专业性,运用网络及时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及技术,并灵活地应用于工作中,感受新理论、新技术与旧方法之间的差异,促进抽检工作高效开展,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此外,有关机构需注重抽检人员能力的提升,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抽检人员的专业性,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到现场授课,拓宽工作人员的视野。还要加强宣传最新的检测法规,基于多样化的方式,如专业人员讲解、展板宣传和知识问答等,提升有趣性,吸引职工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加深工作人员对于复杂抽象专业知识的印象。
为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工作人员应不断检查抽样结果,规范填写抽样单,详细记录受检单位的相关信息,确保字迹清晰,方便识别。还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数据库,为检测数据的存储、查询及比较提供便利,尽可能减少手写信息的录入流程,提升工作的高效性,避免出现徇私舞弊的问题。
在对比抽检结果时,如超标率、合格率等,需全面考虑食品内部构成状况、检测项目数量、内容和超标项目属性。在工作实践中合理对比食品总体率是食品科研人员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在制定工作方案时,需明确食品对应检测项目的纳入排除标准,以规定的检测项目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置纳入排除条件。如某种食品历年检测项目中未发现问题,如果检测工作的资金有限,可减少检测样本量,或暂时不进行这一项目的检测,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抽检,若发现问题需重新纳入检测项目,如果没有问题,仍为非检测项目[5]。
为避免和减少重复抽样的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机构改革,协调抽样人员运用抽样平板电脑到现场采集样品,同时完成相关的工作,包括填报、上传、打印抽样单,第一时间将样品信息传输到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系统中,互通共享工作信息。通过校验环节,设置关键字段,如被抽查单位的营业执照号、样品名称及生产日期、被抽样单位名称等在一定时间内允许产生的次数,通过后台进行约束,限制相同生产企业、场所及批次样品的抽检数量。
①严格管理承担检测工作的机构,基于多元化的方式,考核承担检测工作机构的专业性,监督机构是否合法落实工作。②规范食品抽样流程,遵循准确性、代表性、及时性和真实性等原则,结合具体产品的特性,提升发现问题的针对性。③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从不同方面构建考核制度,提升人员抽样检测工作的热情。
需优化和健全餐饮食品、“三小”食品的监督检验体系,以问题为指导开展工作。①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各个地方的卫生行政部门应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共同促进“三小”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正确、全面地解读有关标准,为落实标准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各省需结合具体情况,对餐饮食品抽检项目及品种进行进一步细化,尤其是微生物项目。③立足于国家及行业角度,制定和实施非预包装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对有关指标作出相应的规定,如指示微生物、菌落总数及食源性致病菌等。
综上所述,要想促进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有序开展,就要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及检验标准方案,对不同品种、类型、批次的食品同时开展检测,监督食品生产及加工企业是否在生产中根据规定及要求操作。在监管工作中应把握重点内容,结合企业行政处罚信息及工商参考信息等,制定监测指标,选择采样点后确定采样量。还要考虑地区人口分布及食物消费状况,提升工作的严谨性与合理性,将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落到实处,提升食品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