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古韵新声》与观众共赴中秋节俗之旅

2022-11-16 04:47
藏书报 2022年37期
关键词:新声文艺节目古韵

本报讯 9月11日,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如期而至,以古籍文物为索引,与观众共赴中秋节俗之旅。

《古韵新声》中秋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节目以数十件与中秋关系紧密的珍贵文物文献为线索,采用“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相结合的呈现形式,溯源中秋佳节的来龙去脉,讲述历史悠久的文化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人文底蕴,传承中华文明的千年精神文脉。

节目由中秋节的起源开始,引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历史,重新阅读古代社会生活画卷,更深刻地了解中秋赏月节俗背后的意涵。透过古籍,观众得知中秋最早记载于西周《周礼·春官》,有着“春祈秋报”的美好寓意,当时便有“中秋夜迎寒”的祭祀活动。西汉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璧上雕刻的谷纹元素诉说着彼时人们渴望丰收、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印证了另一个关于中秋源头“仲秋报谢”传统的意义。随着历史演进,直到唐代,中秋才作为一个节日逐渐形成,日期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文物古籍留存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情感流转。以月亮为例,太多文物古籍都能佐证月亮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西汉戴德《大戴礼记补注》嘉庆五年刻本中记载了中国古代有“朝日夕月”的传统,即在春分的早晨要祭日,秋分的傍晚要祭月。跟随节目镜头步入历史时空,观众在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上,看到了非常直观的月中玉兔和蟾蜍;在唐代月宫婵娟纹铜镜上,看到了丰富的月亮元素;在明代金环镶宝石玉兔捣药耳坠中,玉兔捣药的经典形象活灵活现……古籍《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中秋之夜的热闹盛况:“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夜市人马杂沓,至于天明。”

《古韵新声》中秋节目,以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为钥匙,解锁与众不同的中秋节俗。歌曲《鹧鸪天·桂花》以八月十五桂花香的主题,呈现出“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的诗意图景,呼应了八月中秋桂子从月宫飘落的梦幻感觉。群舞《拜月》再现了古代女子中秋拜月的热闹与虔诚,体现了古人对拜月的重视。

《古韵新声》以电视节目的形式营造古今对话的氛围,通过多元方式调动了观众的主动性,激发观看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感。让观众在享受文艺节目带来的美的同时,对节俗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纵深的理解与记忆,在认知层面滿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更在精神层面上与公众产生情感交互、文化认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综合自央视新闻、中国青年客户端、文汇报等)

猜你喜欢
新声文艺节目古韵
古韵今和
古韵今和
话筒前的声音——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古韵今和
古韵今和
雅韵新声
雅韵新声
雅韵新声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文艺节目的思考
广播文艺节目“碎片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