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振瑜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根基。中国已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围,集合国内外人才,促进人才交流能够有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全球视角培养人才、促进人才交流是应对国际竟争的战略需求,“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当前复杂的全球形势下抓住机遇,引进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化体系建设所需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国际人才深人交流,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人才引进已经成为全国各个地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手段。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发现,自2002年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有关国际人才的研究迅速增多,发表文献的数量逐年递增,至2020年达到峰值。当前研究的主题多集中于“招才引智”“引智工作”“引进国外智力”“国际人才交流”等方面,研究方法涉及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等,较少的实证分析中的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
学者们将研究尺度分别放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展开了人才交流模式的探讨。综合环境是人才引进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张维洁(2010)使用比较研究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进模式提出建议:构建由人才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包括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构成的人才引进综合环境与人才引进模式的促进机制。引才的平台和组织结构是人才引进的基础性要素,孙佳颖(2012)认为未来还需要在团队引才、海外平台引才、链条式引才以及网络引才等模式上做进一步创新探索。激励是吸引人才被引进不可忽视的动力,崔伟(2012)从物质激励类型、针对对象、激励规模与力度、资金来源、发放与使用方式、实施主体和程序等方面阐述了各国物质激励体系及其做法,据此提出对我国如何改进物质激励政策的意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往依靠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等引进人才的方式已逐渐趋同,构建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模式极为迫切,曹鹏(2022)借助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系统人才引进的各个子系统对人才环境和科技创新的影响,得出人才引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多方共同拟定人才引进策略,从不同角度构建相对较为完备的人才引进系统,以形成对人才的多方位吸引能力。此外,郑永彪(2013)、巩哲(2020)等人借鉴海外国家的做法提出了人才引进模式的启示:中国要想在海外人才争夺战中取得成功,必须从吸引海外人才的法律建设、制度完善、环境改善、创新体制和机制改革等方面付出努力和实际行动,推行开放、多元的人才吸引政策,鼓励本国留学生归国和引进海外留学生并举,改善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努力提高人才待遇。
国际人才有多种分类方式,可以按照国籍、学历、所处行业或年龄段分为多种类别。结合当前中国国情,本文主要探讨的国际人才含:留学人员、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外国人才三种类别。
关于留学人员,根据教育部2019年度出国留学人员统计数据,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逐年递增,2019年为70.35万人,较2018年度增加4.14万人,增长6.25%;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8.03万人,较上一年度增加6.09万人,增长11.73%。我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
据CCG《2020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相关调查,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后,我国高校毕业生赴海外深造后回国发展的趋势也十分显著。2020年着手回国就业并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留学生人数较2019年增加67.3%。
表1 2000—2019留学人数统计 (单位:万人)
关于海外华人华侨我国是侨务资源大国,有6000多万海外侨胞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国务院《2018年关于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其中不乏高学历、掌握新技术、拥有先进管理经验的高层次人才(世界侨情报告(2020)》蓝皮书)。其中,不乏高学历、掌握新技术、拥有先进管理经验的高层次人才(《世界侨情报告(20200》蓝皮书)。2019年包括新移民在内的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国的人数总量依然有所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在移民引进中高度重视技术移民特别是高尖端人才,2018年发放了2.7万份欧盟“蓝卡”。中国是德国第二大外籍人才来源国,占到“蓝卡”发放总数的25.9%。因此,我国更要抢占先机,向海外高层次华人华侨率先抛出橄榄枝。
关于高层次外国专家,我国坚持以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体制机制改革目标,加快建立人才评价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机制、强化创新创业激励,为外国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能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发布,上世纪80年代,来中国大陆工作的外国专家数量每年不足万人次,而2016年来中国大陆工作的外国专家及其他外国人员超过90万人次。
目前,我国国家级的人才交流平台主要是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和国际人力资源人才交流中心。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创办于2001年,是我国面向国际科技创新和国际人才交流资源,以“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展洽活动。国际人力资源人才交流中心是经香港政府批准成立,由部门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知名院校等多地多家单位联合支持的人才交流中心(简称“HRCC”)。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和国际人力资源人才交流中心在整合人才、科研、产业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高端智库,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未对外流高科技留学人员的追踪或促进回流未能解决、吸引华裔学者回国效力动力不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及政策宣传不全面等问题。
2017年,我国人才竞争力指数在3以上的有上海、北京、广东、江苏;人才竞争力指数在2至3之间的有浙江、辽宁、山东、天津、福建。人才竞争力排名靠前的主要为东部沿海地区(见表2)。
表2 2017年各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
上海提供了规模可观的外资企业和良好的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在国际人才规模指数排行第一。为落实国际人才引进与发展政策,江苏、北京、广东等采取了大量的具体配套措施,位列前三,优势明显。而聚集国际人才学历结构,安徽、辽宁、河北学历结构指数位列前三,该地区引进人才的针对性较强,以科研类人才为主,因此,普遍具有较高学历。(全球化智库(CCG)、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
综合指数居于1.0到1.5之间,主要为中西部地区国际化发展较慢的省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需从国家层面统筹区域之间的人才开发合作,通过国际人才合作组织综合协调,建立全面的人才开发体系,促进人才区域一体化发展。
当前国家级的人才库有“全国工商业专业人才库”和“全国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库”。已建成的“留学政务服务平台”及“国家留学就业人才服务平台”仅针对于留学人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出现的大量国际人才招聘网站,但暂时不具有权威性,国际高端人才的共享模式尚需探索,国家级的国际人才库尚需共建。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能够为国际人才提供的事业发展空间和生活福利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小,区域发展不平衡。如果仅以工作条件和生活保障条件吸引人才,将不利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区域,同时将加剧各省份之间对国际人才需求的冲突,高水平发展省份与发展落后省份的国际人才资源差距也将进一步拉大。
根据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报告,我国排名从2019年的45名升至2021年的37名,总体呈上升趋势,上榜城市数量也逐年递增。但在全球来看,我国的人才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足,在所统计的城市中我国上榜城市数量仅占总量的22%。黄莉(2016)认为,我国无论在总量规模上,还是在国际化人才结构、地域分布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含对国际人才的信任及包容度、完善的体制机制、政策的宏观引导及高效透明的配套相关,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
目前,在进行国际人才需求和配置方面,主要还是以传统的自主结对方式为主,无法实施定向引导和定时追踪,缺乏有组织的针对国际人才高效保障、精准匹配和合理配置资源等服务,因而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亟须建立完善系统的国际人才数据库,通过采集、存储、追踪、分析、匹配、迭代等步骤,按照人才成长过程规律及节点,结构化构建动态人才成长档案数据库,为国际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管理与交流提供依据。
完善和整合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所需的留学人员及华人华侨,构建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高层次国际人才信息库,并做到实时追踪与更新。应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研究高技术国际人才跨境流动的规律,科学部署前置化追踪,有针对性地优化科研环境并制定人才制度吸引国际才。同时注重服务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由国家统筹,各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提出需求,灵活输入输出,加强引进国际人才的匹配度及使用效率。为各区域国际人才引进提供制度化保障,使得人才引进政策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从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上规划人才高水平集聚、全球化配置、潜能充分开发等人才价值全链条管理体系。
在当前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环境下,必须健全引智的服务支撑体系,增强城市吸引力,提高外国高科技人才来华率及海外人才入库率。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善用校友、同门等力量展现中国形象。通过互派留学生、师资交流、竞赛交流、文体活动及学术会议等活动大力吸引外国高层次人才,鼓励他们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等多种方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同时,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一流人才要给予一流报酬,对为人才库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端技术人才,要给予应有的社会荣誉和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在引才的同时做好留才、用才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