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桑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土地供应从增量模式转向存量模式,城市政府实行精细化治理,利用畸零地块建设口袋公园成为一项重要举措。口袋公园作为一种普通小型化的公园,拆解、融化在合适的角落,正是在土地存量规划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陷入困境的城市建设打开新的思路[1]。同时后疫情时代下,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极大的影响着全球人民的健康、生活和经济,大流行极大的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城市人口缺乏可获得的绿地来满足基本的身心健康需求。因此“小”、“精”、“近”的口袋公园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促进高密度城市社区居民的社会凝聚力与幸福感。本研究基于对广州市居住型口袋公园的使用后评价,探究居住型口袋公园的价值,对设计提供有利的帮助,并对未来场地使用状况进行积极的预测。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简称 POE,又称使用后评估、使用状况评价等。是指建筑或建成环境在建成一段时间后,借助社会学、心理学、环境评估学、行为学等相关方法,以规范、系统、严谨的手段,同时收集使用者的反馈信息数据,侧重考虑使用者的心理和需求,最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设计存在的问题,为以后建设相同类型的建筑或环境提供科学信息[2]。近些年,我国学者陆续将使用后评价运用到校园空间、商业街及广场空间、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创意产业园空间、医院公共空间、居住区环境、养老设施空间、城市公园等场地[3-6]。对于口袋公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本研究中口袋公园是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服务,面积界定为1.5hm2以下。
在口袋公园的众多类型中,通过文献研读和实地调研发现,居住型口袋公园大多数位于社区的周边或者社区内,与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关系较密切;同时居住型口袋公园中使用者人群结构最丰富,分属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收入状况等,本研究重点关注居住型口袋公园,对其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探寻这类公园如何改善不同社区的居民的生活,带来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价值,以及公园中的问题与不足,为城市微更新微改造中口袋公园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本研究中主要选择了广州市部分较典型的居住型口袋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探究,分别为车陂街口袋公园、德欣小区口袋公园、金穗幼儿园旁口袋公园,车陂街口袋公园位于车陂涌两岸,是近几年城市更新改造后的口袋公园,分别以广场、绿地等景观的形式分布于河涌两岸;德欣小区口袋公园位于老旧社区的内部,是其内部的公共空间改造而形成的;金穗幼儿园旁口袋公园位于金穗幼儿园一侧,周边主要是商品房社区,其内部重点打造了儿童设施。
2021年10月-12月期间,选择晴朗微风的工作日、双休日(非法定节假日等特殊日期)对三个场地进行调研,采用了照片记录、访谈录音等方式,对场地基本状况、使用者的基本信息、使用特征和满意度进行收集整理。
通过调研总结了三个口袋公园的基本信息以及使用人群的使用行为,充分了解使用者的使用特征,同时通过深度访谈不同人群类型,得到使用者的基本信息和对公园的满意度(见表1)。
表1 场地基本状况
车陂街道口袋公园正在进行改造,部分已经完成,车陂公园和沙美公园较早就有;使用人群主要是老人和儿童,以中年男性和女性居多,还有部分带小孩的妈妈,职业以退休人员居多,有较多外来人口租户,受教育程度偏低,使用者大部分都是居住在车陂村内; 根据照片记录可知,使用者的活动特征主要为以下行为:休息、交谈、穿行、照看小孩、嬉戏、社区举办活动、小商贩摆摊、钓鱼、打牌;该口袋公园以河岸两边树阵广场和绿化为主,有较多休憩交谈的坐凳, 垃圾桶数量也较多,满足了使用的需求,卫生较好,景观状况一般,有保留的大榕树和新植的乔灌木,后期维护较好,在下午时段,使用者多满意度高。
德欣小区口袋公园是2017年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的小区内部的公共空间,主要是一个树阵广场,一个运动场和一个儿童游乐设施;使用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和儿童,大部分职业为单位退休人员,且为小区内的住户,较少外来租户,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上;根据照片记录可知,使用者的活动特征主要为以下行为:休息、交谈、运动(跑步、羽毛球等)、嬉戏、照看小孩、阅读、集体聚会、打麻将、下象棋、交通穿行、娱乐、拍照;该口袋公园内设置了较多的坐凳和树池,还有廊架供居民休憩使用,景观状况一般,基础设施单一,绿化非常少,矮小植物主要以自家摆放的盆栽为主,维护管理一般,人流量大,改造对于使用者的生活影响不大,虽然使用者众多,但是满意度一般。
金穗幼儿园旁绿地是2021年新建的口袋公园,面积为5 000多m2,形状大致为方形,内部设有较多的儿童娱乐设施;使用人群主要是儿童和照看小孩的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等,儿童由几个月大的婴儿到十几岁不等,年轻妈妈职业为公司职员或者是全职妈妈,学历多数大学以上,中老年的爷爷奶奶主要是无业带小孩学历小学到初高中到大学均有,女性较多,使用者主要是居住在周边的商品房社区,外地人口多;根据照片记录可知,使用者的活动特征主要为以下行为,例如休息、娱乐、照看小孩、运动、穿行、推销宣传(房产)、遛狗;一个以儿童乐园为主题的口袋公园,景观状况优秀,有足够的绿地与广场相互映衬,既满足观赏生态的需求,也满足使用者需求,维护管理极佳,人流较大,使用者较为满意。
通过使用后评价发现,居住型口袋公园的使用者特征和需求与一般公园都有所差异。(1)使用者均是附近的居民,以不宜远行的人群为主,如老人、儿童等,使用频率高、时间长,几乎每天都会使用;(2)三个口袋公园人流量都较大,主要活动是休憩交流,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下午以及双休日的下班(放学)后;(3)使用者大部分在广场空间和空旷地带,对于景观、绿地的需求不大;(4)对于三个口袋公园,使用者的满意度评价中等偏高,通过三处口袋公园基础设施的情况差异发现,使用者对此关注度并不高,主要关注度最高的是休憩设施,如座椅等;场地卫生,是否干净整洁以及安全问题,显著影响了口袋公园的整体评价;(5)通过访谈得知,车陂街道的口袋公园改造后,大大提升了使用率,周边的居民更愿意走出家门在公园中活动,其使用者满意度最高,而德欣小区口袋公园和金穗幼儿园旁绿地的只是一个环境提升改造后的场地,使得使用者更方便的得到体育运动的场地,同时在增加一些体育设施和儿童设施的基础上,使得场地的使用率提高。
口袋公园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园和城市的绿色空间,它包括植被表面等城市草坪空间、街道树、私人庭院花园和绿色屋顶等。整个城市的口袋公园可以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中的“绿色垫脚石”,作为城市大型公园的补充,以及公共和私人开放空间走廊。
空置或废弃的地块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它们可能会增加为啮齿动物和其他可能携带和传播疾病给人类的害虫提供庇护所的风险。因此,将空地改造成口袋公园可以减少与之相关的健康问题和风险。现在国内的一线城市正在将城市核心社区的空置、未充分利用的空间,改造为口袋公园、微花园、菜园等公共空间。改造后的场地使居民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体育活动,增加互动,提升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新冠疫情流行的时代,居住型口袋公园犹如城市客厅,让居民释放压力,提高身心健康,增强居民的地方感与安全感。
研究表明,公园的可达性定义为步行的可达性,一般情况下步行10min~15min内可达的公园,可判定可达性较好,由于居住型口袋公园往往是附近居民可以步行的地方,它们可以作为当地居民日常休闲的目的地。居住型口袋公园的优势是,在极端的情况下,如当前的新冠病毒大流行,其使用频率仍然会增加。即使居住型口袋公园的设施较少,通过使用后评价的研究发现,口袋公园的基本设施已经能满足众多使用者和需求,如老人和儿童。这些口袋公园的高可达性成为了附近社区居民一个外出的活动目的地。
口袋公园的建设是为所有城市居民提供步行可达的绿地,应该更多地关注与社区高度接近的绿地类型,它们在城市和社区结构中整合不同大小的绿色空间,使所有居民受益。弱势社区的居民拥有更少的社区休闲设施,以及较低水平的公园和资源,所以他们更需要无障碍的城市绿地。此外,低收入居民的各种活动更依赖公共交通,如去公园等休闲活动。在疫情期间,许多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服务或关闭,公园难以进入的问题更加严重。居住型口袋公园的优势有潜力改善弱势社区对城市绿地的可达性,也能解决当前大流行期间和之后的城市公园公平问题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均衡性。
口袋公园这一城市公共空间中新型的场地,在城市土地稀缺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同时也作为城市公园系统的补充,在居民的生活中发挥着“小”而见“大”的作用。本文从居住型口袋公园的使用后评价研究作为切入点,发现口袋公园的诸多价值,以及提出居住型口袋公园提升了弱势社区的绿地可达性,同时在疫情流行的当下,其仍然坚守这绿地的健康促进和释放压力的作用。由于口袋公园建设仍在继续,其复杂性、动态性的变化一直存在,所以建立完善的口袋公园体系和舒适的人居环境系统的任务依然艰巨,需继续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