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名
随着建筑工程的日益发展,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为了实现其地域性的特色,出现各种不同的建筑物,因此,在不同建筑物建设施工中,需要对建筑物下面的地基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才能实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保证地基施工质量,本文在此将通过阐述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及桩基础施工技术控制中的问题,并且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供大家分享。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而言,主要是指浅基础,而对于浅基础,则是指建筑工程地基埋深较浅,一般只适用于多层建筑或者低层建筑,主要是其承受上部荷载较小时采用。主要包括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型基础、箱形基础等。每种地基基础施工中,都有其施工的特色,同时也存在相应问题。下面举例阐述上面地基基础施工中的问题与措施。
(1)条形基础施工中的问题与措施。条形基础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基础形式,其样式主要指基础的长度而言,因为远远大于宽度的一种基础样式。通常按照结构形式,分为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两种。根据条形基础的施工特点,主要是采用在一条轴线或者两条轴线相交;有时也会根据实际设计的要求,也会和独立基础相连,此时在钢筋配筋中则是不同的。设计中所采用的配筋形式,主要有外横向配备的钢筋作为主受力筋,纵向则一般称之为次受力钢筋或者分布筋。在施工中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模板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不到位,而出现的外形缺陷问题,从而成为条形基础施工中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模板在施工过程中未充分湿润,由此造成了棱角在混凝土建筑中水分被模板吸收,从而造成了条形基础构件因为水分不够,而使得强度出现了降低,继而出现拆模时,容易造成棱角损坏等现象。该问题的预防措施,则是要求施工单位技术管理人员,加强施工中的技术管控,要求施工作业人员在混凝土浇筑前,应该对木模板进行充分的湿润,并且要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做好养护工作,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条形基础施工中的外形缺陷问题的产生,由此可以有效地保证条形基础施工的质量。
(2)独立基础施工中的问题与措施。独立基础,也称单独基础,也是建筑工程基础工程中的一种基础形式。一般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或者单层排架结构时,作为承受建筑物上部荷载情况中采用。从基础的形状而言,独立的基础一般采用方形、圆柱形,或者多边形等形式,这类在工程中出现的基础形式,就是独立基础。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地质的不同情况和上部结构的不同情况,将独立基础的形式,分为普通独立基础和杯口独立基础两种形式。杯型独立基础,主要是当结构柱采用预制构件时,则需要根据实际要求,将基础做成杯口形状,而后再将柱子插入并且嵌固在杯型内,由此成为日常所说的杯型基础。而普通型的独立基础,则通常为阶形基础和坡形基础;每一种基础的形式都有其施工的特点,主要是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所谓坡形独立基础则是由基础顶面到底部斜面,而底部则是基础的下部,会有200~300mm的竖直段。而阶形基础,则是剖面采用平竖的折线,从断面的角度而言,就像踏步形状;阶梯形状的独立基础整体性能好,其承载能力更强,是工程中具有实用价值的一种基础形式。独立基础在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例如:施工技术人员放线时,未按要求进行纵横拉通线,从而造成独立柱出现位移的现象;基础底网钢筋,绑扎的绑扣太少,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基础底板在浇筑前有泥水存在,造成基础杯底对混凝土造成污染,同时影响到了混凝土的抗冲击切强度,继而影响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鉴于以上的问题,出现必须要加强技术管控,例如:为了预防独立基础出现位移必须要加强放线施工中的技术控制,尤其纵横线必须要拉通线,由此预防独立柱出现位移,从而才能从施工中保证独立基础的施工质量。
(3)筏型基础施工中的问题与措施。对于筏型基础,在施工中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也是需要大家注意的,从而才能保证工程质量。例如:在建筑筏板施工中常见的混凝土中的收缩裂缝或者裂纹的问题。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就是混凝土初凝时间较长,造成混凝土筏板自身收缩较大,加之钢筋保护层厚度局部往往小于5cm,从而会产生矩阵型的收缩裂纹;而对于裂缝的原因则是由于在混凝浇筑完成后,采用的塑料薄膜覆盖后,混凝土和塑料薄膜之间有沁水产生的隔离,由此造成了覆盖的塑料薄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即因此产生了收缩裂纹。对于此种问题的出现,在施工中必须要加强混凝土施工的预防措施。例如:在混凝土初凝后,必须根据情况适时进行二次收面,一般可根据混凝土表面站人,但是还不能产生脚印的情况下,进行二次收面施工,并且要进行大范围的采用抹面机,而在终凝后,则需要及时地进行土工布的覆盖,并且根据温度的情况适时进行洒水,洒水则需要根据土工布当脚落到上面能够挤出水为宜;公司根据养护的方案,按照常规进行每天不少于2-4小时洒水一次,如果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视情况而定。由此可以实现对筏板基础的施工技术控制,从而可以保证筏板基础的施工质量。
(4)箱型基础施工中的问题与措施。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当地基情况非常软或者沉降不均匀严重时,尤其如果设计人员发现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对基础不均匀沉降敏感时,在此中情况下,箱型基础则是最好的选择。箱型基础,主要是由底板、顶板、外围挡土墙以及一定的内隔墙组成的单层或者多层混凝土结构。箱型基础的刚度较大,整体性相对于其他基础形式较好,同时传力也非常均匀,可以适应建筑结构不均匀沉降较大的地基使用,并且可以有效地调整地基基底的反力。而实际的应用中,由于地基面积较大,并且埋深深度大,因此,需要挖去大量的土方,由此可以卸除了原有的地基产生的地基自重应力,从而对地基承载力大大的提升,有效地降低了建筑物的沉降。另外由于基础埋深较大,箱型基础的外壁因此与土极大地增强了摩擦力,且增大了基础周围土体对结构的阻尼,从而有利于抗震的作用。但是由于箱形基础的内隔墙较多,因此,在模板施工中支模等施工时间较废,并且因此工期较长,主要原因就是在使用上也受到隔墙太多的限制,因此,无形之中增加了施工成本。而对于箱型基础的施工,同样其中也是存在一些施工问题。例如:混凝土的表面裂缝;该问题的出现原因就是,产生升温阶段。主要是由于水泥水化热的作用,造成了结构中心的热量不容易散发,从而形成了中心温度不断的上升,以至于造成了水泥水化热产生的温度散发很快,及产生了内外温差,在混凝土的内部产生了内应力的作用。该应力,主要就是因为中心温度高,混凝土受体积庞大造成积体膨胀;另外表层混凝土温度散发快,并且自由面迅速膨胀,体积基本稳定,因而抑制了中心部位膨胀的变形。根据作用于反作用的原理,使得这种内应力表现为中心受压,表层受拉。因此,当表层的拉应力超过了当时的混凝土的强度,即极限强度,从而产生了表层的裂缝。鉴于此,在混凝的浇筑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对混凝土结构采用温度应力计算,用以确定是否可以分块浇筑,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的内应力,从而可以有效地预防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出现。由此,在箱型基础的施工中,也是需要根据实际额问题,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箱型基础的施工质量。
对于建筑工程的桩基础,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个主要的地基处理方式,一般在高层建筑工程的地基处理中出现,主要是因为高层建筑对地基的要求较高,故此高层建筑工程中的桩基础处理方式成为常态。对于桩基础的形式主要有很多种,划分的方式也不同。下面将就施工中常见的几种桩基础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地基处理方式,在当前的高层建筑工程中,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地基处理方式。主要原因就是施工噪音低、振动小、挤土影响小、单桩承载力较大,在钢材使用中,用量较少,设计变化自如等优点。主要包括泥浆护壁灌注桩、沉管灌注桩等。
(1)泥浆护壁灌注桩施工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泥浆护壁灌注桩是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桩基础处理方式,其具有适应性广,适合各种地层中施工,桩长、桩径选择范围大,单桩承载力高等优点,但是其在施工中也是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孔壁塌陷,就是泥浆护壁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业内人士都清楚,在泥浆护壁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排出气泡,或者有时出现泥浆突然消失,此种情况一般是存在孔壁塌陷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如由于施工过程中泥浆稠度小,造成的护壁效果差,出现漏水;或护筒埋置较浅,或周围封堵不密实而出现漏水;或护筒底部的粘土层厚度不足,护筒底部漏水等原因,造成泥浆水头高度不够,对孔壁压力减少。对于此类问题,应该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即采取在泥浆护壁施工期间,周围施工范围内不能设置施工通道,同时禁止其他大型设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在按照要求埋置护筒,同时应该在底部夯实500mm厚的黏土,并且夯实到位;夯实过程中要注意均匀夯填,保证护筒稳固同时,也要防止地面水渗入。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出厂护壁坍塌的现象。(2)沉管灌注桩施工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沉管灌注桩也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地基处理方式,其具有施工速度快,现场施工干净等优点。因此,对于个别地区受环境管理的影响下,或者地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该方法进行地基处理,可有效保证现场的施工环境,同时也可以实现施工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施工质量控制。但是,其在施工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也影响了建筑工程地基的处理,继而也影响了建筑工程各方的根本利益。一般沉管灌注桩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断桩、缩颈、混凝土离析和沁水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沉管灌注桩的施工质量。例如,断桩的问题。断桩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受地表土层较硬的影响,而下面则是软弱土层,在桩成型过程中,因为还没有达到混凝土要求的强度时,受软硬两种不同的土层之间中的震荡,造成了振动中由于两种土层造成自振频率不一的原因,从而产生的剪切力,由此将还没有未成形的桩剪断;还有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还未流出套管外,周围土迅速回缩,由于回缩土的阻隔,也是造成断桩的一个原因。针对此问题,可采取尽量避免桩的密度过大,同时振动灌注桩的时间间隔不应大于4倍桩径;当桩距小于3.5倍桩径时,应采用控制时间间隔的方法,相连桩施工,则应该采取时间间隔,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为此在进行综合考虑中,应该确定好相应的打桩顺序和行车路线,同时按照设备及相应的规范要求确定打桩的先后顺序。由此才能实现沉管灌注桩的施工质量,保证桩基础处理的目的。
在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是指在工厂加工成型,并且经过养护后,在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而后才运抵施工现场,从而通过机械打入土中,然后在桩的顶部浇筑承台基础;在工程中这种预制桩基本以承台基础多见。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其混凝土标号为C30,其中主要受力钢筋不低于12mm,特殊情况下,需要由设计单位计算确定。混凝土预制桩中配置4~8根钢筋;并且为了抵抗机械锤击和穿越土层受到阻力,在桩顶与桩尖部分,是要增加箍筋的,也就是加密箍筋,以防止压制过程中出现桩体损坏。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在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中,具有制作简便、强度高、刚度大,同时根据各不同的基础形式,可制成各种截面形状的桩,从而达到对建筑物基础的处理目的。但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也有施工中问题,如材料控制问题、运输问题、接桩问题、压桩问题等。针对此,可采用以下方式措施进行解决。首先,材料必须要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应该满足相应的规范和图集要求。例如:预制混凝土桩,其规格质量必须要符合设计及相应的规范规定,并且要求具有产品合格证和检测报告;第二、施工要求中,接桩在桩长不够的情况下,应采用焊接接桩,其预埋件表面应清洁;上下节之间的间隙应用铁片垫实焊牢;焊接时,应采取措施,减少焊缝变形。焊缝必须满焊,因此施工中应连续焊满。
总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及桩基础施工中,每种基础形式其应有的位置不同、应有的建筑不同、应有的效果也是不同。通过本文的阐述,不难发现,任何一种地基基础及桩基础施工都有其施工中的问题,并且都有其问题的特点。由此需要施工管理人员在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及桩基础施工技术管控中,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以及各种地基的形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施工解决办法,从而才能实现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及桩基础施工的重要目的,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