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向阳, 言 婷,2, 黄 翠
(1.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2.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国际时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00)
服饰不仅是视觉层面的物质体现,更是历史、经济、文艺、军事、政治等诸多因素融合的产物。明代初期统治者为巩固权威,试图通过严苛的服饰制度来维护统治。随着明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后期,繁荣的商业与丝绸纺织业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使民众的服饰风格由淳朴转向奢靡,由此带来的服饰僭越现象与日俱增,体现出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及与统治阶层的对抗。因此透过明代人物服饰的着装表象,能够更深层次地探究其人文思想与社会状况,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
中国对古代服饰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如沈维钟的《服物考》[1]和管明的《男子发制考》[2]等,主要为传统的读书札记式的考据文章,其中《服物考》仅简要提及了明代的三种服用面料。而后由于长时间的战乱,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加之20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等原因,服饰领域的研究在此期间较为薄弱,直到80年代初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3]问世,才改变了这一状况。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服饰史的书籍,该书考证、记录并梳理了历代中国服饰,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好评,甚至曾以国礼之尊被赠予日本天皇、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自此之后,服饰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明代服饰研究作为中国服饰史研究的一部分,以往多出现在通史类著作中,但21世纪以来,有关明代服饰领域的研究队伍日益扩大、研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逐步提升。目前有关明代服饰总体进展的研究,主要有对通史、断代史著作及文学小说中的服饰进行的归纳[4];或对不同服饰专题如社会文化、经济消费、艺术类型、社会阶层及考古实物等进行的归纳[5];以历史沿革中的服装材质与工艺为切入点的研究[6],多是按史料文献分门别类进行的罗列式整理,因传统服饰类综述研究中的文献篇幅数量不足以覆盖已有研究成果,故而只能选择相对较为突出的观点进行研究。本文采取计量研究方式,能够较为全面地对明代服饰类文献进行统筹,避免因文献量化不足而导致的结论偏颇;此外,以往的研究脉络过于文本化,无法直观地呈现研究过程及结论,而本文利用可视化软件的图谱优势,能够对目前的研究热点及流行趋势进行更为明晰直观的归纳。
近年来,可视化研究作为计量学的新方法和新领域在中国勃然兴起,VOSviewer与CiteSpace因绘制的知识图谱具有信息量大、视觉效果好等特点[7],同被学界认可。早期有学者认为二者因呈现出一致的图谱结构,故可在信息可视化研究中相互参验[8],而这两款可视化软件也已运用于纺织服装多个领域内的热点及趋势研究,并得出了全面且客观的结论,如功用性服装领域[9]、服装设计领域、服装数字化领域、纺织品领域及纺织服装行业领域等。虽然服装领域运用可视化研究法已不足为鲜,但针对古代服饰史,尤其是明代服饰研究领域的可视化研究暂未发现,本文的创新点便在于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运用服饰研究领域内未曾涉及的研究方法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较为全面且直观地呈现明代服饰的整体研究样貌,掌握该领域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并探索未来研究空间、开拓研究思路,而非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比较历史式的罗列;同时也能为传统的服饰史论类综合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即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探究与新形式的呈现。本文之所以选取VOSviewer进行可视化分析,是因受软件算法、字段拼写形式及分析阈值的影响,VOSviewer分析结果更接近于Web of Science数据[10],且能够基于关联强度的算法对代表着领域研究热点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算法,能够有效地避免标签名的重合问题,进而对每个元素进行清晰的展现,更加直观地反映各个对象之间的联系[11],更适合本文中的研究分类,而Endnote在数字统计方面非常便捷,因此配合VOSviewer进行图谱的呈现。
本文选取CNKI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及EBSCOhost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因研究对象为明代服饰,此类的研究以中文文献居多,故选用中文最具代表性的CNKI数据库;为保证此类研究的研究价值,外文相关文献的筛选选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保证外文文献数据来源的全面性与多样性,选用EBSCOhost数据库。在以上三大数据库中,以明代、服饰及其相关主题进行检索,检索策略如表1所示,共获得密切相关文献510篇,其中中文数量457篇,外文数量53篇。因数据来源于多个数据库,各数据库的引文文献格式并不一致,为了降低分析结果差异,需对数据文献的字段拼写进行整理,呈现出统一的文献分析格式:首先将所有数据下载为Endnote纯文本格式,并逐一进行作者、关键词等内容的编辑,根据文献内容提取并补充缺失项;其次,对Endnote中的关键词进行调整或合并,以达到数据分析内容与格式的统一,便于在VOSviewer中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等项目的可视化处理。
表1 检索策略
VOSviewer软件是荷兰莱顿大学CWTS机构2009年开发的一款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它最大优点在于数据可视化效果要优于同类分析软件[12]。本文选取VOSviewer软件作为分析工具,采用“文献导入→词频共现→可视化分析→结果解读”的研究路线[13],直观展示了明代服饰研究领域的热门内容。具体研究步骤为将Endnote数据导出为Ris格式,再导入至VOSviewer中,针对作者与关键词的分析分别设置参数,生成的图谱由节点和连线组成。节点代表选择的作者、关键词等要素,节点越大,说明共现词频越高;连线表示其两端元素具有合作、关键词共现或聚类的关系,连线越密集,说明合作频率越高。
知识领域的年发文量是衡量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知识量的增进情况,以及该领域研究者的研究进度[14]。图1为1959年以来与明代服饰密切相关的发文量统计,整体呈正态增长趋势,该现象表明与明代服饰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日渐丰硕,研究领域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研究价值逐步提升。从图1可以看出,2000年之前年发文数量低于5篇,与此时对古代服饰研究的关注度较低有一定关系。2001—2009年,进入初步发展期,年平均发文量基本持稳定增长状态,这是由于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使得服装类在校生基数迅速增加,而世纪交替前后的大学合并和更名,从某种意义上也改善了专业教学条件,增强了研究队伍的力量。从2010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有关明代服饰研究的年均发文量在20篇以上,这一时期中国的GDP排名稳步上升,到2018年已经稳居全球第二,在此阶段中国的服装设计理论研究蓬勃发展并进一步走向成熟,有关中国服装史的研究亦进一步深化[15];特别是自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来,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更加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2020年起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发文量更是达到50篇以上,说明已有大量的专家学者涉足该领域的研究。
图1 发文量统计
通过对发文数量的分析,可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日后研究提供参照,查补空缺;同时要重视细节研究,因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文献史籍增加的情况下,明代服饰相关的研究成果却呈现迅速增长势头,说明该研究领域在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的交叉与创新中尚有较大空间。
本文使用Endnote中的“Subject Bibliography”功能,共获得文献来源出版物205个,通过数据分析(表2),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为《丝绸》(8.29%)、《服饰导刊》(8.29%)、《艺术设计研究》(6.34%)、《故宫学刊》(4.88%)、《南方文物》(4.88%)、《服装学报》(3.41%)、《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92%)、《西部皮革》(2.92%)、《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92%)及《装饰》(2.43%)。其中有些是以服饰研究为主题的期刊,如《丝绸》《服装学报》;有些是以文化考古为主题的期刊,如《故宫学刊》《南方文物》;还有以工艺美术等综合性艺术为主题的期刊,如《艺术设计研究》《装饰》。由此可知,针对明代服饰研究的研究范畴不仅局限于服饰本身,更涉及多个领域,如文化、艺术、考古等方面,因此也常伴随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表2 主要期刊文献数量
文献的被引量能够直观反映出该文献在所属领域内的影响力和贡献值,表3为国内明代服饰研究领域文献被引量前10位的排名。从表3可以看出,被引次数最多的是周绍泉的《明代服饰探论》,该论文发表于1990年,此时学界对于明代服饰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周绍泉在文中对明代各阶层的服饰制度及服饰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从政治与社会经济的角度探讨了影响明代服饰的多种因素[16],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表3中有60%的文献来源为博士论文,充分反映出明代服饰具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价值。
表3 明代服饰研究领域文献被引量前10排名
通过对文献作者的分析可了解该领域内的研究学者和团队合作状况[17]。作者合作是指在一篇论文中同时出现的不同作者或机构,图2为VOSviewer软件分析得出的明代服饰研究领域作者合作的可视化图谱。其中节点数量表示合作关系,节点周围数量越多,说明合作者越多;节点大小表示发文数量,节点越大,说明发文量越大。
从图2可以看出,以蒋玉秋、苏淼等为中心,以梁惠娥、李俞霏等为中心,以张爱琴、张杰等为中心的合作网络较明显,合作人数较多。但从整体图像来看,作者之间的合作占比并不高,大部分学者依然是独行状态。另外,通过对合作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合作者基本为师生或同门,均属同一学科体系。因此,通过作者合作的可视化图谱可以看出,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尚不成熟,未来对于明代服饰的研究,需要加强团队合作,以寻求更多跨学科、跨领域的多维突破。
图2 作者合作的可视化图谱
关键词是对文献主要内容的概括,对某一领域相关文献关键词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8]。在进行关键词遴选时,因作者对于服饰名词在表达方式上的个体差异,容易造成一意多词的现象,易导致关键词共现图谱不准确。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Endnote中对所有文献的关键词表达方式进行统一归整,如“Silk”“Ming Dynasty silk”可统一为“Silk”;“Ming Dynasty Costume Pattern”“Costume Pattern”“Clothing Pattern”可统一为“Pattern”等。在完成统一表述后,通过Endnote的“Subject Bibliography”功能,对各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最后从Endnote中导出为Ris格式,以便在VOSviewer中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4遴选出了出现频率超过10次的关键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Ming Dynasty和Clothing,界定了研究领域;其次是服装纹样(Pattern)、女装(Women’s Clothing)、明代服饰(Ming Dynasty Costumes)、服饰文化(Clothing Culture)等,体现出了目前有关明代服饰研究的主要方向。除去按主题搜索的相关关键词外,其他高频关键词主要为服饰制度、丝织品、礼制、审美等。
表4 主要高频关键词
相比于Endnote中使用“Subject Bibliography”功能获得的高频关键词,利用VOSviewer对关键词进行共现的结果则能够更为直观地获得明代服饰研究领域内的时代热点。图3是根据Endnote导入的关键词数据,选择出现频率在2次以上、沿时间轴获取的可视化图谱。其中,关键词的节点越大,表明出现的频率越高。节点颜色代表某一阶段的研究热点,每个节点的线条表示知识流向,根据时间先后顺序从紫色过渡到黄色。图3中紫色节点代表2005年之前,黄色代表2020年之后,关键词节点越偏向黄色,表示研究领域越趋前沿。通过颜色的变化,可以看出从服饰制度、服饰形制、服饰文化等泛化的研究领域向服装结构、服装技术、艺术特征、服饰审美等细化研究领域的趋势流向。因此,通过这种可视化图谱,能够清晰直观地捕捉到当前的研究趋向。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为更具概括性地体现研究热点,本文进一步选取出现频率大于5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共获得6个聚类族群,如图4所示。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聚类族群,其中节点大小与关键词出现频率成正比,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反之亦然。通过聚类族群的图谱展现,可以获得有关明代服饰的主要研究热点。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聚类1区主要展现了明代服饰的不同类别,包括服饰制度、服饰文化、服饰形象等;聚类2区主要以中晚明时期为研究时段,展现了以出土服饰、文学作品(《金瓶梅》)为研究媒介,围绕僭越、奢侈之风等社会风尚的研究内容;聚类3区主要围绕服饰材料、技术革新等展开研究,因这些服饰属性受到诸多社会条件的制约,故还需考虑服饰风尚、社会变迁、文化艺术等的影响;聚类4区主要围绕服饰纹样展开研究,服饰纹样的变化能够体现服饰风尚的变迁与文化内涵的呈现,但纹样的载体多集中于官服之中;聚类5区主要展现了针对明代服装形制、服装样式及色彩等基于服饰本身属性的研究,其中婚礼服饰及霞帔的研究频率相对较高;聚类6区主要展现了针对服饰结构及服饰本身所体现的艺术特征的研究,研究载体多为传统服饰、戏曲服饰、女袄、服饰配件等不同的类别。
明代服饰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近年来的研究热度有增无减,这主要得益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本文采取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综合对关键词词频共现及聚类进行分析,得出六个聚类区,但聚类区中部分热点重叠,经过滤整合,分化为三个热点范畴进行分析。
3.3.1 基于服饰属性范畴的研究热点
根据聚类区的呈现,将基于服饰属性及特征的研究进行统一归类,包含服饰制度、服装形制、服装结构及服饰细节相关的研究等。
3.3.2 基于文化艺术范畴的研究热点
根据聚类区的呈现,将有关服饰文化、服饰艺术特征及服饰审美的研究统一归类为文化艺术范畴。
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图谱可以看出,与服饰文化相关的研究多体现在明代的文学作品中(如《金瓶梅》),明代中期通俗文学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系列以现实主义为题材的笔记小说,这些资料丰富的世情小说中有着大量的服饰描写,而诸多学者根据这些服饰描写,使用文献与实物相互对照、相互印证的方法,对明代的男子服饰[30]、女子服饰[31]及服饰配件[32]进行了系统阐述。至明代后期,时尚人物的大量涌现,使得新异之风盛行,服饰艺术特征从淳朴转向好美,民众审美心理也随之转变[33]。近年来,有关服饰审美的研究亦逐渐被学界重视,广义上有针对明代整体服饰艺术与审美意涵的研究[34],狭义上有对某一服饰类别所表达的艺术形式与文化意涵的研究[35]。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文化艺术范畴研究领域呈现出两个较为重要的信息,一是多以笔记小说、史料文献为研究媒介,二是虽有部分跨学科研究,但仅限于文学、绘画等与服饰艺术相近的领域,研究媒介和研究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3.3 基于社会风尚范畴的研究热点
根据聚类区的呈现,将有关社会风气、服饰风尚及社会变迁的研究统一归类为社会风尚的研究范畴。
明代晚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引发了服饰的流变,统治阶级的弱化、新奇思潮与市井文化的兴起,促进了社会风尚的流变[36]。目前有关社会风尚的论述,多从服饰的新奇之风与服妖现象[37]、消费心态及习惯[38]、服饰僭越[39]等角度展开,以单纯记述的方式对特定时期或某一阶层中人群表现出的服饰文化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另有针对某一地域的社会风尚与服饰流变[40]关系的研究,对某一地域风尚形成的原因、社会变迁等进行探析,能够更有力地阐释该地域服饰风尚的变化特征。目前针对不同地域的研究中,以江南地区从早期[41]到中后期社会风尚变迁[42]的研究居多,对河南[43]、安徽[44]、上海[45]、福建[46]等地的相关主题研究亦有涉及,但这些研究更多基于东部沿海区域,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区域的研究成果较少。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明代服饰研究的成果已非常丰硕且较为深入,但不论从服饰角度,还是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域等角度,对于中下阶层人物服饰的研究成果较少,专题性的成果更为稀有,大多是将广大的中下阶层作为同一群体,对其服饰表象一带而过。而中下阶层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包含百工百业,虽然服饰款式变化不显著,但不同群体的穿着方式却影响了服饰细节的呈现,这就为从日常生活史、观念史等不同视角进行服饰研究提供了切入点。第二,研究媒介主要集中于出土实物、史书记载或文学作品,缺乏相关视觉形象,无法做到实物、文字与图像相关联,甚至会导致史书记载中的一些服饰品类的概念不明晰,而明代绘画领域中的服饰图像这一研究媒介则能够弥补以上不足。绘画作品中记载着丰富的世俗场景及人物群体,能够为研究明代的服装提供直观的图像资料,再现明人真实的着装状态。第三,虽然有一定数量的跨学科研究成果,但整体运用领域较为局限,多集中于与服饰相关的艺术领域,综合运用多学科如图像学、民族学、历史学、统计学、服饰社会心理学等宽泛视域,逐步建立联合研究机制,为明代服饰的研究提供更加广泛与多样化的平台,对其理论论证能够产生积极效应。第四,研究成果中以中原区域的汉族服饰居多,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情境中的服饰差异与社会风尚的对比性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需以多样化的研究视角为以往研究成果提供不断叠加的证据,合力推动明代服饰的多维度研究。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法,运用Endnote及VOSviewer软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与明代服饰密切相关的510篇文献进行了量化研究与可视化分析,分析内容涵盖期刊来源、文献被引量、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研究热点等。本文的局限性在于为保证数据的规范化,只选择了具有权威代表性的CNKI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及EBSCOhost数据库,数据缺乏绝对的完整性,因研究数据会不断地更新,因此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据目前的已有的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明代服饰领域的研究成果呈爆发式增长,研究范畴虽逐渐涉及文化、艺术、考古等多个领域,但研究团队的整体构建较为单一,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研究领域逐渐细分化与深入化,图谱中展示出从服饰文化、服饰制度、服饰形制等研究领域向艺术特征、服装结构、服装技术、服饰审美等研究领域的趋势流向,笔者针对这些研究领域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将聚类后的结果归属为服饰属性、艺术文化、社会风尚的三大范畴,对每一范畴的现状趋势及研究缺失进行了直观的分析说明,提高了研究热点的精准度和关联性,区别于以往服饰类可视化研究的分析路径。通过分析发现阶层化研究、多媒介研究、跨学科研究及区域化研究等方向尚有诸多可探之处。
《丝绸》官网下载
中国知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