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区域差异比较研究

2022-11-16 05:33李晓钟
社会科学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高质量制造业

李晓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气、强国之基。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自2010年以来,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据统计,2010-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3.0万亿元增加到26.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7.42%,占全球比重由19.8%提高到近30%。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设备对外依存度较高,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突出,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明显。因此,中国亟须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建设制造强国。那么,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究竟如何?存在哪些短板?文章拟对此进行探索。因此,文章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高质量发展提出时间较短,目前关于制造业高质量评价的文献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关于制造业评价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学者从多个方面对制造业的发展进行了评价,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先进或新型制造业评价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

(一)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随着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和新兴经济体的技术追赶,制造业企业逐渐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关于制造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从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研发能力、产出能力和环保能力等维度对其进行综合评价[1][2][3];第二类是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多数学者从投入水平、产出水平、支撑环境、绩效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4][5][6][7]。

(二)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也由来已久。张文兵(2007)认为制造业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竞争力,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更侧重于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8]。杨洪焦等(2007)认为制造业竞争力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持续高效地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宏观层面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微观层面的企业竞争优势综合作用形成的[9]。姚晓芳等(2010)从产业的规模竞争力、经济效益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三个层面建立了合肥市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10]。齐阳和王英(2014)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市场结构和政府四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衡量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11]。韩海燕和任保平(2020)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从投入要素、产出要素、环境要素、创新要素、市场要素和政府要素6个层面构建黄河流域制造业发展竞争力指标体系[12]。

(三)先进或新型制造业评价研究

建立先进或新型制造业体系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关于先进制造业的评价,杜琦等(2010)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企业获利水平、公共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4个维度构建了西安等7个副省级城市的先进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13]。郭巍等(2011)从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管理、先进制造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个层面构建了我国先进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14]。徐建中和谢晶(2013)从经济、科技、能源、环境和社会5个方面对我国制造业先进性属性进行了探索[15]。席枫和李家祥(2016)构建的先进制造业指标体系考虑了规模增长、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质量效益、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6个维度[16]。关于新型制造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李廉水和周勇(2005)指出新型制造业是通过科技创新、降低能耗从而提高效益的制造业[17]。因此,学者们根据新型制造业的内涵,从经济创造、科技竞争、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能力等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8][19]。之后,李廉水和周勇(2015)、唐德才等(2016)认为新型制造业的内涵可以进一步拓展,在原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了社会服务能力[20][21]。

(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但是由于提出时间较短,因此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李春梅(2019)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由行业发展质量、企业发展质量、产品和服务发展质量三者对立统一构成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同时包含社会期望和环境期望[22]。刘国新等(2020)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经济增长、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23]。江小国等(2019)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出发,构建了涵盖效益、质量、动力、环境等维度的指标体系[24]。傅为忠和储刘平(2020)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突出创新的动能,树立人才为第一资本的意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因此从创新、人才、绿色、质量效益和产业结构5个维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25]。

可见,关于制造业评价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目标,而目前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评价体系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文章拟构建一套全面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通过对各省区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测算和区域比较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科学认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后制造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基本要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当具有要素效率改进、自主创新加强、融合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外开放扩大、生态环境改善、质量效益提升、社会效益提升等特征。因此,文章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产业基础、创新能力、数字化能力、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绿色发展、质量竞争力和社会效益8个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最终构建包括8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与指标说明

研究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EPS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税务年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等。对于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填补。由于西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部分年份数据缺失,故不纳入样本研究,即本研究的样本为除上述地区以外的我国其他30个省市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个别指标需要进一步计算得到,具体说明如下。平均产值用制造业产值与企业数的比值来衡量;平均资产用制造业资产总计与企业数的比值来衡量;主营业务利润用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来衡量;企业亏损占比用亏损额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来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用DEA-Malmquist指数来衡量;劳动生产率用制造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的比值来衡量;人均受教育年限采用朱承亮等(2011)的计算方法计算获得[26];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的比值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采用三次产业间从业人员人数和产值比例测度的泰尔指数①,yi分别表示三次产业所占比重,li分别表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的倒数来衡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用全社会的废水排放量×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例来衡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用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例来衡量;经济增长贡献率用工业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增量的比值来衡量。

(三)测度方法与结果

测算步骤如下。利用式(1)-(6)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各个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利用式(7)测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如表2所示。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分析

(一)从时间角度比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由表2可知,2012-2020年我国整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具体由2012年的25.03增长至2020年的34.77,年均增长率为4.19%。从三大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来看,如图1所示,2012-2020年,三大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小,但是各个区域年均增长率由高到低分别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由2012的33.00增长至2020年的42.92,年均增长率为3.34%,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63%和5.21%,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增长潜力较大。

图1 2012-2020年我国三大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从各个省区市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来看,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现增长态势,但年均增长率不尽相同。2012-2020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排名前五的分别是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和重庆(如图2所示),均是中、西部地区的省份,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势头较为强劲。

图2 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及年均增长率

为研究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对2012-2020年间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谱系图可以将2012-2020年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2-2015年):起步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第二阶段(2016-2017年):较快发展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第三阶段(2018-2020年):快速发展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015年,我国为应对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业转移的国际形势,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提出了实施制造强国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图3 2012-2020年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聚类谱系图

本研究进一步利用对应分析研究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级指标。对应分析也称相应分析,是一种综合了R型和Q型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在对应分析结果图中,邻近的样本点表示它们关系亲密,可以划分为一类。对2012-2020年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一级指标的对应分析(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从2012年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是具有差异的,2012年和2020年距离原点都相对较远,具有显著差异,这反映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一级指标中,数字化能力距离原点最远,质量竞争力、创新能力、绿色发展和产业基础距离原点相对较远,而社会贡献、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距离原点较近,说明在2012-2020年间,这5个一级指标的差异较大。由此说明,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数字化能力的提升。

图4 时间角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应分析图

(二)从区域角度比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由图2可知,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2020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广东(60.13)、北京(54.99)、上海(54.54)、江苏(51.72)和浙江(47.02),而排名末五的分别是宁夏(26.31)、吉林(24.92)、甘肃(23.65)、青海(23.62)和内蒙古(23.19)。由此可以发现排名前五的都在东部地区,而排名后五的都在中部地区或西部地区,但在东部地区中也有发展相对较差的省份,如辽宁省在2020年排名第23,在中、西部地区中也有发展相对较快的,如重庆市在2020年排名第7。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仅东、中、西部地区间差异较大,而且东、中、西部地区内的差异也不容忽视。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采取对各个省份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根据谱系图,大致可以将我国30个省份分为四类。

图5 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聚类谱系图

第一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广东、上海、江苏和北京,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其中广东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

第二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较高水平地区。包括浙江、天津、福建、重庆和山东5个地区。

第三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较低水平地区。包括湖北、湖南、四川、河南、安徽、海南、陕西、河北、江西和辽宁10个地区。

第四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低水平地区。包括内蒙古、甘肃、青海、山西、广西、贵州、宁夏、新疆、黑龙江、云南和吉林11个地区

对我国2020年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各一级指标的对应分析(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距离原点较远,甘肃、青海等地距离原点也较远,且分属不同象限,具有显著的差异,距离原点较近的大多属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较高或较低水平地区,没有显著的差异和优势。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数字化能力、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上有比较优势,相比之下,广西、吉林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依靠产业基础发展。

图6 区域角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应分析图

四、结论与建议

文章构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2-2020年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由25.03增长至34.77,年均增长率为4.19%,并且表现出数值上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但是增长率上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的特征,存在追赶效应;(2)2012-2020年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12-2015年)、较快发展阶段(2016-2017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8-2020年);(3)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聚类分析大致可以将样本内30个省份分为4类;(4)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数字化能力的提升。

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提出如下建议:(1)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能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不同行业特性和发展阶段,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载能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别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3)把握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鼓励承接发展特色产业,多措并举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4)深化区域间开放合作,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通过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功能纾解带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完善区域创新协调机制,加强区域联动,推动区域间制造业高质量协调发展;(5)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健全外资服务体系,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巩固东部地区先导地位,加快中西部地区开放步伐,发挥境外经贸合作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平台作用,打造高水平中外合作园区。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高质量制造业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