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李浩瑄
黄沙遍地,一条笔直的公路通向远方,镜头跟随汽车来到路的两旁,战争留下的惨烈现场令人倒吸一口凉气,此时,在苍茫大地之中,汽车疾驰而去,愈发渺小……国庆档电影《万里归途》开场寥寥几个画面勾勒出时局的真实图景,也预示了主人公接下来注定会经历一段布满荆棘的道路。
与此前主流动作电影着重书写能力超群的个人和背后强大的祖国不同,《万里归途》花了更多笔墨去刻画祖国在特殊时期的无奈和外交官成事的艰辛。通过描绘不同身份、背景、年龄的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和做出的选择,《万里归途》既真实再现了在危机面前人们由无措、争吵、个人主义到合作、理解、携手并进的成长,也实现了主旋律类型片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小我的再进化,为主旋律类型片叙事拓展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在《万里归途》中,导演饶晓志延续了自己的创作特点,将宏大的故事落脚到一个个渺小而伟大的人,既没有完全抽取掉角色中的人性,又没有完全局限于角色个人的挣扎。不同于好莱坞电影式的英雄,本片塑造出来的中国式英雄,是在关键时刻为了集体而站出来的人,即使这些人自身并不完美,也有不少小毛病,可能也会怯懦、会恐惧,但普通人的涅槃往往更动人。
比如张译饰演的男主角宗大伟,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颓废消极的工作情绪,拉近了外交官和普通观众的距离。宗大伟还一直在大家和小家中挣扎:是带领华侨穿越火线,还是回到北京和即将临盆的老婆团圆?在他没有孩子之前,使命和责任感推动着他继续做外交官的工作,用一句“万一这个世界会变好呢”说服自己和家人;但是当他真的走完整个撤侨的路线之后,拿着卫星电话给老婆打电话,说的却是“我发现自己还是什么都做不到”。
然而支撑他完成撤侨任务的基础是“义”。是好友章宁的殉职改变了宗大伟的决定,他突然意识到在纷乱的局势下,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为了让章宁的死更有价值,也为了对得起外交官的职责,他承担起救助同胞的责任,这是兄弟之义、袍泽之情;当他被反叛军逮捕并以死威胁时,他临危不乱,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誓死捍卫中国的外交立场,这是他的忠义和正义。
影片中外交官的家庭、工作、遭遇等等元素被揉进了角色里,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看到这些远在异乡的勇士所面临的危险与痛苦。这也让观众更能体会他们在战乱国家每做一个决定的艰难和挣扎,以及在炮火中逆行、迎难而上的勇气。
为了体现出战乱地区外交人员的艰苦,影片的细节也处理得十分精细。例如,宗大伟想开辟边境撤侨通道,却被边境检察官哈桑以相关人员证件遗失为由拒绝后,他开始仔细观察哈桑的办公室,尝试投其所好、软磨硬泡,但还是多次被哈桑以不同的理由刁难。其间,电影镜头特写了宗大伟的面部表情,从最初的十分气愤、咬牙切齿,到挤出笑脸继续与哈桑周旋,既体现了宗大伟为了大局的自我调整能力,又缓解了影片紧张的氛围。
在撤侨过程中,人群在沙丘、遗迹与平原穿梭,如同古代商队千里行走的画面,再配上被中国商人收养的当地小女孩法提玛朗诵《一千零一夜》的纯净声音,又极富英雄史诗感。然而现实中并无“神”赋予所谓的柳暗花明,有的只是两名外交官对于未来的担忧、分歧,和人群闪烁明灭的渺茫希望。
从票房成绩来看,观众并非完全排斥“主旋律”影片,而是排斥糊弄观众、剧情注水、人物脸谱化的片子。比如,往年国庆档的《湄公河行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我和我的家乡》都有不俗的票房表现。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10月25日,《万里归途》上映26天,总票房已破14亿元。
对于一部艺术作品而言,剧情设计与人物刻画应该是所有影片创作时的“根基”,但长期以来市场上充斥着同质化、粗制滥造的影片,观众不愿为脸谱化、套路化的中庸之作买单也是理所当然。
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家”。在过去,许多主旋律电影在处理“家国”概念时,往往会将“家”在人物心中的定义直接上升为“国”,但这样的表现有时会让观众感到尴尬。对于普通人来说,“家”这一象征性的词语,囊括了祖国、家庭诸多意象,成为人们情感的底线。
当主人公的心理动向足够“接地气”,自然能使观众与之共情。这样的真情流露,实际上已然将需要传递的价值观表达完整,还避免了令人不适的背书与刻意煽情。
《万里归途》对于撤侨过程的详细描绘,对于战争的近乎纪实性呈现,也使其更具有当下性与写实性,而片中所表达的大国担当与家国情怀的主题是以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具体情节彰显出来的,而非口号式的堆叠情绪与抒发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相对客观地呈现了在战乱地区的外交现状,没有将祖国“神化”。本片从某种程度上描绘细枝末节的外交交涉,将幕后台前的讨价还价、鸡毛蒜皮直观展现。
对比同样是撤侨题材的《战狼2》来看,在电影类型上,《战狼2》属于传统的军事动作电影,强烈的类型元素呈现和个人英雄主义表达,或许更能激发观众的热血情怀。正如《万里归途》监制王红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万里归途》并不是像《战狼》一样的战争片,战争只是作为背景而非主题存在。”
在以往的外交题材电影中,被撤离的华侨形象几乎都很模糊,但《万里归途》迈出了重要一步,它重点刻画了这些被困群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是对外援建工人,有着不同的身份、教育背景、性格和喜好。他们背井离乡,支持中国的外交事业,默默忍受着思乡之苦。当外交官与普通的援建工人同登银幕,观众对国家的心理距离被再次拉近,增强了观众自身的国民认同感。
与韩国同题材作品《摩加迪沙》对比,不可否认,《摩加迪沙》制作成熟度很高,在商业和奖项上实现了双丰收。但它故事内核的表达是相对更加悲观的,同时韩国依附他国的现状在《摩加迪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万里归途》更侧重外交本身的呈现,以较多的文戏支撑跋涉归途的场面,也展示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自强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身心的拯救。
《万里归途》进入尾声,烟花突然炸开,电影院中的观众随之抽气。这一声巨响,比影片前两个多小时中战区突如其来的枪声和爆炸声动静更大。可以说,电影里面所有的爆炸声都在层层递进,为这一声烟花而铺垫。即使影片中的华侨们在登上回国的飞机后,飞机播报进入中国领空,所有人欢呼雀跃,但无论是电影中的人还是电影外的人,神经依然紧绷。直到春节时分,阖家团圆,烟花随着这一声巨响绽放开来,才真正意味着“回家”。
北京万家灯火里的欢声笑语,川流不息的繁华街景,绚丽夺目的烟花爆竹,与努米亚的炮火连天、流离失所、血肉横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间烟火气在那时显得弥足珍贵。
万里归途,家是唯一的方向。“回家”这两个字在任何时候都那么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