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云霓
2002年2月17日,美国盐湖,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的决赛现场。一声发令枪响,各国运动员开始了在冰面上的全力“奔跑”。一抹红色身影领先众人,最终以44秒187的成绩第一个冲过终点,实现了中国冬季奥运会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2022年,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举办。从“零的突破”到“主战场”的20年间,中国的冰雪运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其中,有一个人从未“离场”,她就是中国冬奥会首枚金牌获得者杨扬。
2002年,首次在奥运赛场上夺金的杨扬,出于运动惯性在冰面上减速滑行了几圈,紧紧握住的拳头泄露了她心中的喜悦。接受采访时,杨扬说:“我是杨扬A(中国队还有一名年龄较小选手叫杨阳,为了在国际赛场方便区分,杨扬的英文名写作‘Yang Yang A’),我要滑出我自己。”
这一天,她等待了太久:8岁开始学习滑冰,17岁入选国家队,同年,父亲在探望她的途中不幸出车祸去世,成为她生命中的“至暗时刻”。22岁第一次站上冬奥会的舞台,她被寄予厚望,却与金牌失之交臂,还因两次犯规被取消成绩……
赛场上失利的杨扬,曾一度有了放弃的念头,但在回看比赛画面时,她发觉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于是重新振作,再次站上了4年后的冬奥会舞台。这次的冬奥会夺金前,杨扬依旧在自己的优势项目—— 女子1500米速滑决赛发挥失常。但这一次,她扛住了重压。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决赛的前一晚,杨扬把自己战术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身体上可能出现的状况、心理上的顾虑都一一写在纸条上,反复在脑子里推演,力争将失误降至最低。
一次次“从头再来”的勇气,终于浇灌出最美的花朵。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杨扬又摘得女子1000米短道速滑的金牌,并和队友一起获得了3000米接力赛的银牌。
从国际赛场上凯旋的杨扬,因为伤病和个人职业规划,选择暂离赛场,去清华大学进修。转年,她又去了美国学习。很多人以为她会就此隐退,但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因为国家的需要和自身的渴望,杨扬再次站到了赛场上。这一次,她收获了女子1000米短道速滑的铜牌。
3届奥运会,多场世界级赛事,杨扬在冰雪赛场上共摘取了59枚世界级比赛的金牌。然而,当她谈论起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比赛,却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都灵冬奥会女子越野滑雪20公里的接力赛现场,原本领先的加拿大队中,一名队员的雪杖意外折断。在越野滑雪比赛中,失去雪杖犹如失去一条腿,加拿大队很快落后到第四名。当这名队员经过挪威队的教练区时,挪威教练给她递上了一根雪杖,凭借着这根雪杖,她很快超过了前面的挪威队。最终,加拿大队获得了奖牌。赛后,有人问递雪杖的教练:“你为什么要把雪杖递给竞争对手?”教练回答:“我不能看着一名优秀运动员因为器材的问题,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对这件事,杨扬感触很深:“体育不应只有残酷的一面,还应有温情的一面。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体育中获得成长。”
2006年,杨扬正式退役。退役时,有个外国运动员对她说了一句话:“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对运动员而言,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杨扬说:“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后,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很多职业运动员从十几岁就进入了运动队,不仅文化课基础差,社会经验也几乎是空白,再加上长期训练落下的伤病,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大家在退役后的就业中,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
和在赛场上一样,杨扬冷静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退役后的工作方向定下三个标准: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
宣布退役时,杨扬就把自己在都灵冬奥会上获得的那枚铜牌和1万美元奖金捐赠给了国际公益体育组织儿童乐益会。此后,她一直活跃在公益领域。2009年,杨扬和另外两名合作伙伴在香港注册了北极星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成立的第一年,他们就在地震灾区四川省什邡市开展了名为“快乐运动”的培训工作,为当地培训了超过400名体育工作者和志愿者。
杨扬很关注中国运动员退役后的生存问题。早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她就和李娜等人一起,做了一项针对运动员退役就业问题的调研。2011年5月,北极星慈善基金会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成立了“冠军基金”,为运动员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在退役后顺利适应新生活。“虽然叫‘冠军基金’,但我们并不只是为冠军服务,实际上更需要得到帮助的是那些处在‘金字塔底端’的普通运动员。”杨扬说,希望每个运动员都做“自己的冠军”。至今,基金会帮助了超过5000名退役运动员实现就业。
2013年,杨扬响应国家“北冰南移”的号召,在上海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冰场——飞扬冰上运动中心。作为创业者,她事事都亲力亲为,工商、税务、消防……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她都乐在其中。
有一次,她想在闵行区新建一块冰场,需要拉投资。团队前期和投资方不断沟通,但投资方点名要和杨扬面谈后再做决定。人在外地的杨扬风尘仆仆地赶过去,面对投资方侃侃而谈。从公司发展规划到团队人员构成再到产业发展前景……她的专业度一下子镇住了对方。“投资方说,之前接触过很多打着明星旗号融资的公司,但那些明星只是充当形象大使,并不负责公司经营,所以对这种明星公司并不是很信任。”见过杨扬的投资方,看出她是认真在做公司,当即决定投资。
虽然不再是冰雪赛场上绽放光彩的运动员,但杨扬从未远离国际赛事的大舞台——
2010年,杨扬成为中国首位运动员出身的国际奥委会委员。2016年,杨扬在第56届国际滑联代表大会上,高票当选国际滑联速滑第一理事,成为国际滑联125年历史中的首位女性速滑理事。2019年,杨扬又高票当选了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副主席,这也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该机构的最高领导层。
2015年,吉隆坡,作为中国申奥代表团的成员,杨扬身穿淡蓝色西装,以流利的英语作出精彩陈述,成为北京申办冬奥会的“名场面”之一。彼时的她已身怀六甲,女儿出生后被朋友们称为“申奥宝宝”。
2016年初,杨扬当选为首次成立的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北京申办冬奥会时,我们提出要办一届可持续发展的奥运会,以运动员为中心,这绝不是一句空的口号。”
经过6年多的努力,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成为摆在杨扬面前的头等大事。身兼国际组织和北京冬奥组委双重职务的杨扬,从2021年12月开始就过起了“黑白颠倒”的日子,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在各种会议、采访、活动之间“无缝衔接”。杨扬俏皮地说:“我们现在都管开会叫‘夜总会’,因为只能跨时区开视频会议,经常从下午4点开到第二天凌晨1点。”
在很多人眼里,杨扬像个贴心的大姐,事事安排妥帖,考虑周全。生活上,她与各国运动员保持积极沟通,倾听诉求,帮助他们了解最新防疫政策。工作上,她严谨认真,尤其重视反兴奋剂的系列工作:“我们的责任是捍卫体育的纯洁性,保护干净的运动员。”
见证北京冬奥会从申办成功到顺利举办,杨扬说,她从中获得了另一种成就感:“就好像从未远离赛场,同时又做了很多比赛做不到的事。”
出生时,杨扬的母亲给她取了个小名叫“冰心”。这个名字似乎注定了她将一生与冰雪相伴,谱写美丽的“冰雪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