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柱 雷铁池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武汉 430060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俗称“老年斑”,临床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淡褐色斑疹或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或略呈乳头瘤状。病理常分为角化过度型、棘层肥厚型、克隆型、腺样型、色素型、激惹型。已证实,衰老和紫外线累积照射是其独立的促发因素,酪氨酸激酶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突变、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抑癌基因P16和转录因子P63高表达、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持续活化、鸟嘌呤脱氨酶水平上调、大麻素受体I-干细胞因子-肥大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淀粉样前蛋白(amyloid proprotein,APP)过表达等多种机制参与发病[1-4]。除手术外,无创或微创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如外用药物、光动力、高频聚焦超声、高压氧、纳秒脉冲电场以及火针等也能较好清除SK皮损,现综述如下。
主要包括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TCA)、硝 酸 锌 复 合 溶 液(nitrizinc complex,NZCS)和羟基酸,后者包括果酸和水杨酸。
5-FU是一种烷化剂,可作为尿嘧啶核苷酸类似物而掺入合成的RNA和DNA中,外用治疗恶性皮肤肿瘤的证据等级最强[5]。很早报道单独应用5-FU治愈头部巨大SK,近两年还发现含10%水杨酸、0.5%5-FU的复方溶液能再次成功清除腹部多发SK皮损,说明外用5-FU也能有效治疗良性肿瘤[6]。尽管5-FU治疗SK并非首选,但它对KC有抗增殖作用,还能改善皮肤光老化,值得再探索[5]。
TCA可直接腐蚀至真皮浅层和使角蛋白发生变性,80%TCA溶液单独应用即能有效清除角化过度型SK[7]。较低浓度果酸能降低KC黏附性,高浓度(50%以上)时有角质溶解活性,它们都能对皮肤发挥化学剥脱作用[8]。因此,配方含TCA和果酸的化学换肤术一直被改进并沿用至今[9]。
NZCS不仅含有硝酸、锌、铜等无机酸盐,还含有乙酸、乳酸和草酸等有机酸,它们共同作用并可控性地使蛋白质快速变性,使组织产生凝固、脱色和腐蚀作用,因而很早就被用于治疗SK[10]。Tribó等[11]利用NZCS能达到清除80%皮损的临床效果,安全有效且耐受良好。
综上,细胞毒性药物、有机酸、无机酸盐治疗SK历史悠久,新药、新配方还在不断被临床尝试。
已知过氧化氢(H2O2)能诱导KC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导致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浓度超过10%时易穿透角质层,使表皮KC内瞬间产生大量羟自由基,影响Stat3、ROS-JNK-p53、HIF1等信号通路,激发氧化应激并造成固有抗氧化系统的破坏,介导表皮细胞凋亡或坏死[12-14]。由于它对黑素细胞(melanocyte,MC)活性影响小,色素减退罕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40%H2O2制剂治疗SK[15]。后来发现,30.0%、32.5%浓度的H2O2亦能成功地清除SK皮损,无严重不良反应[16-17]。
与H2O2类似,较高浓度双氯芬酸可增加胞内ROS,诱导细胞DNA断裂并促发凋亡,还能阻断环氧合酶2、减少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增殖],1%和3%浓度双氯芬酸凝胶已成功运用SK治疗[18-19]。该类药物尽管都能促进细胞凋亡而清除皮损,还有对浓度要求不苛刻、安全性较高等共同特点,但作用机制仍有不同。
维甲酸(retinoicacid,RA)是维生素A衍生物,能结合DNA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血管生成,改善上皮细胞异常角化,从而发挥治疗作用[20]。动物实验证实,载全反式RA微针贴片能诱导基底层KC增殖并加速角质层代谢,临床证实0.025%维A酸霜清除SK的有效率随用药时间延长而明显提高[21-22]。
维生素D对调节表皮增殖和分化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其活性形式1,25(OH)2D3能促进KC胞膜形成同时抑制其增生[23]。皮肤科常用的维生素D类似物主要有卡泊三醇,国内有报道0.005%卡泊三醇软膏治疗SK有效率达到64.4%[24-25]。
总之,维生素D类药物与RA都通过影响基底细胞增殖、分化和促进KC凋亡清除SK皮损,具有用药方便、毒性小等优点,但过程漫长需要数周或更长时间。
SK皮损形成与FGF/FGFR3激活有关,成年机体的KC受FGF/FGFR信号调节[26]。FGFR3本来就与胞外的硫酸化糖胺聚糖(sulfated glycosaminoglycan,SG)亲和力较强,容易形成FGFR3-SG复合物,当FGF再与之结合后即能增强KC细胞增殖,有利于SK皮损形成。羟苯磺酸盐则能充当FGF抑制物,干扰FGF-FGFR3-SG复合物的形成,影响信号传导从而促使KC凋亡[27-28]。Cuevas等[27-28]外用羟苯磺酸乳膏6个月成功清除患者面部SK皮损。
然而,MC的增殖和存活也被FGFs等信号分子控制,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长期外用此类药物是否会诱发色素异常不良反应未知。
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是常见的疗法之一。ALA-PDT既能保护紫外线损伤的细胞DNA从而抑制皮肤老化,又能激活Socs1/3大量生成、阻断JA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角化[29-30]。ALA-PDT产生的活性单态还能促进浅表皮肤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特别适合于巨大、头顶耳廓等特殊部位、合并癌变等手术不能切除的SK[31-33]。尽管该疗法费用比较昂贵、治疗过程稍繁琐,其抗衰老、抗增殖能力还兼顾了高选择性,仍不失为上述特殊情形SK患者的良好选择。
HIFU通常以500 kHz~3 MHz的频率运行,通过局部加热和机械效应选择性破坏目标细胞,故能对各种皮肤病变都能起到靶向消融的作用。4~10 MHz时聚焦于表皮下2~6 mm处,20 MHz时则能良好聚焦于皮肤表面,能对血管瘤、寻常疣等靶标进行有效治疗[34-35]。Calik等[36]发现SK患者接受单次HIFU治疗后皮损清除有效率高达96%,仅有浅表毛细血管扩张、红斑、轻微结痂等轻微不良反应。初步认为,HIFU治疗SK具有作用精准、不良反应小的特点。
衰老和紫外线累积照射共同促进了SK患者的皮肤慢性炎症、APP表达上调以及KC过度分化,研究发现高压氧能阻遏上述病理过程,从而抑制KC增殖或清除病变[37]。这似乎可以解释膀胱炎患者接受2个大气压的HBOT治疗后SK皮损全部消退的现象,还提示HBOT在医疗、预防和保健、美容领域可能有更广阔的应用。
研究发现,合适能量的NsPEF实施组织破坏是可控的,以非热机制特异性地损伤MC、皮脂腺、毛囊等细胞结构,诱导免疫反应和调节性细胞死亡的发生,而不影响弹性纤维、胶原蛋白等非细胞结构,从而清除皮肤病变[38-39]。Hruza等[39]应用NsPEF治疗SK,皮损清除率高达82%且无不良事件发生,耐受性良好。推理认为,非热损伤机制优点是安全无痛,更适合疼痛耐受差的人群和敏感部位,但由于需要特定设备和多次治疗,便利性稍差。
它隶属于中医学针灸范畴,火针被广泛应用于痤疮、白癜风等。近来,张军弼等[40]对比火针和液氮清除SK皮损发现,火针痊愈率更高、色素改变副作用更小,可能机制是火针的高温直接破坏SK皮损基底部血供,促进皮损脱落。然而,高温可能炭化组织,刺入深层组织带来的色素沉着风险未知,以及剧烈疼痛的诟病,一直引人担忧。
各种激光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科,CO2激光、铒激光、730 nm皮秒钛蓝宝石激光等不同类型激光器都能较好地清除SK皮损[41-43]。铒激光的工作波长为2 940 nm,水吸收能力非常高,穿透深度仅限于表皮最上面;CO2激光波长10 600 nm,碳化和气化能力强,穿透能力深;皮秒钛蓝宝石激光主要针对良性色素性病变,对色素型SK有良好疗效[43]。临床上,医生须结合患者皮损类型、数目、部位、目的,选用不同类型激光器或联合其他手段治疗SK。
SK是一种常见于成年人的良性表皮肿瘤,发病似乎与皮肤老化有关,可能病因包括年龄、紫外线累积照射、病毒感染、遗传及代谢等,确切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尽管它几乎不发生恶性转化,但还是需要与其他皮肤肿瘤相鉴别,而短期内爆发大量的SK皮损并伴有痒痛不适时要警惕Leser-Trélat综合征,多提示与内脏肿瘤相关。
药物、物理、化学等非手术方法不断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大大丰富了治疗SK手段。外涂药物和利用医疗设备清除病损各有优缺点,主要体现在疗效、安全、经济、便利和舒适等方面,医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达到最佳治疗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并总结,可以促进美容产品研发、拓展药械适用范围和启迪专利新发明等,为临床科研转化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