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及课程思政建设

2022-11-16 08:11徐延利林广维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思政

□徐延利 林广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作出了重要指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鉴于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将时政、知识、道德、技能等纳入日常的培养工作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宏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挖掘和融入较多的思政元素。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务必修正较为陈旧的授课模式,需要添加更多符合时代特色的元素,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下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其他的课程一样,思政元素不多,很少的教师会将思政元素与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进行讲述,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的是专业知识内容。本文从“思政”的角度,总结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宏观经济学产生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其产生的背景和前提假设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不同。其“理性经济人”的假设,需要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或者利益。然而当代大学生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在课程学习上表现出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对实务课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基础理论课的重视程度,而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属于基础理论课,因而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投入程度不够,忽视本门课程的学习。

(二)未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宏观经济学从西方引入,其前提条件、逻辑体系、课本案例主要是以西方为主,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出现课本所得出的结论与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不相符合,或者用课本的理论知识较难解释中国的经济运行,导致学生难以吸收消化。

(三)未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考核中。目前大多数高校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侧重学生对教学大纲所列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分数构成主要分为平时分和期末考试得分,权重的设置视每个高校的具体规定而不同,期末考试主要是一次性的书面考试,平时分主要是由出勤率、课堂参与度、日常布置的课后作业构成。这样的分数构成或考核方式,不利于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学习,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宏观经济学》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深入挖掘,构建一个相互支撑、全面覆盖的课程思政体系,既层次递进,又类型丰富。

(二)通过《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教育的根本问题始终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三者必须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这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

教育部认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其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要构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要将《宏观经济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将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需要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进一步改进《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健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管理体系。要创新《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要讲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教案课件、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考试。《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要不断拓展方法和途径。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作业等各环节。需要落实到课程目标的设计、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的选用、教案课件的编写等各个方面。

(四)《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拓展《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对《宏观经济学》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价值及其精神内涵,需要进一步深度挖掘、进一步深度提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五)进一步明确《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及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开拓创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办事、无私奉献、遵纪守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需要大力弘扬。

努力提高学生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修养。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内在精神追求、外在的行动自觉。国家的文明、富强、民主、和谐,社会的平等、公正、自由、法治,成为学生毕生追求的目标。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内容的供给是优化的重点。要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宪法法治意识、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方面灌输发力。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课堂、写进教材、融入头脑。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使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宗旨就是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持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

总之,《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三、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下册第二版为例,讲述如何在宏观经济学的授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推进学科建设。

(一)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一般地,核算或衡量GDP(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方法,分别为收入法、支出法和生产法。由于书本编排以及为了方便后面课程学习的原因,较多地讲述“支出法”这种核算方法。然而,我国使用的是生产法的核算方法,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加入关于产出法的学习。另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更多地强调高质量发展。而GDP的指标仅仅反映经济的发展,并未体现在经济发展中所消耗的能源或者所付出的成本。在日后的教学中,需要强调GDP仅仅反映经济层面上的增长,并不是社会层面上的整体发展,要客观地看待GDP,不能唯GDP论,需要提倡绿色发展。

(二)宏观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学习中,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中,课本主要讲了三种常见的工具,分别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中央银行创设了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并且这些政策工具是比较常用的,比如SLO、SLF、PSL、MLF、TLF等,但课本并未对这些工具进行解释。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中国元素的融入,培育创新发展理念,坚定四个自信。

(三)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核算中,主要考虑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以及技术进步这三种要素。然而仅从这三种要素,似乎很难解释中国为什么能够保持40多年的高速增长。另外,制度因素在我国是不能忽略的因素。比如,每次党的代表大会中,三中全会的主题会偏向经济领域;而我国五年会有一次规划,定下五年内的政府工作的大体方向。这些制度因素,都是经济增长中不容忽略的因素。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我们需要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中国梦的崇高理想,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模式上,要更加注重效益和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2021年6月4日起,正式实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是否应该纳入经济增长的核算中,这在课堂的学习中,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

表1 宏观经济学的思政元素挖掘

(四)加强对理论的学习。需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加大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带领学生学会解读政府报告,学习国民经济规划纲要。

表1列出了宏观经济学的思政元素挖掘的汇总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可以通过对以上章节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合,推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面育人的目标。

四、结语

对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关键是要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融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更多地体现中国元素,以满足在新形势下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专业课理论课的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除了需要教师掌握专业课的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教师掌握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每节课课堂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进行相应地平衡,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思政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明清史宏观研究的问题意识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