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0日,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平行论坛之一——“普通(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论坛”在天津召开。该论坛的举办旨在分享各国普职协调发展的经验,强调产教融合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协助组织,天津第一商业学校承办。
论坛邀请了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副所长玛拉·布鲁贾,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杨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社会基础设施局常务主任金宪,亚洲开发银行社会部门首席专家李善华,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谢莉花,印尼文化与教育部工商业合作伙伴与协调司行政主管李健,亚洲开发银行高级项目官卢兰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孙善学,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访问教授、埃默里大学政治学系古德里奇·C·怀特名誉荣休教授、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托马斯·雷明顿,哈萨克斯坦基础教育部技术与职业教育司伙伴关系与技能部主任阿尔加济诺娃·卡拉姆卡斯10位专家学者,围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区域治理模式研究”“普职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普职协调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度优化研究”三个专题,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讲席阎凤桥教授在线上出席论坛并致欢迎辞。他指出,此次论坛的举办正当其时,世界正面临技能人才短缺与青年失业愈加严重等问题,后疫情时代,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经济与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具有灵活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实现这一目标,避免教育制度的社会分层陷阱,有必要深入讨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与融合创新,使用具有操作性的、具体的、系统化的公共政策工具来调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存在的不平等情况。他表示,此次论坛邀请的嘉宾背景多元化,来自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专家学者的广泛交流,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视角与经验。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主持。
围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区域治理模式研究这一专题,共有4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分享,既从全球视角全面审视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本情况,剖析了现实挑战;也分享了不同区域普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制度治理经验与实践模式。
玛拉·布鲁贾女士作了题为“全面审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报告。她重点聚焦于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界限问题,提供了欧洲的解决方案。她认为,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不应当机械地被一分为二,分别贴上学术理论与技能实践的标签。教育应当以人为单位,关注每个人在其人生与所处社会中共同的发展需求。她列举了德国等国家在传统教育系统外所开展的一些由公共机构或私人组织提供的教育培训项目等案例,进而强调在现代社会中,学习者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创新并不断更新技能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获得这些技能的方法并不止于课堂学习,密切对接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的教育才是更有益的。她提出,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互动,需要政府、市场、院校等多方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商共建。
杨钋副教授作了题为“亚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经验”的报告。她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路径与模式,分析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实现融合的层次、场域与形式,并提出技能形成体系与高等教育的扩展是影响二者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她还以政府投入与企业投入为分类指标,对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进行了类型学划分,并对日本、新加坡、韩国与中国等东亚国家的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模式进行了介绍。
金宪先生作了题为“后疫情时代技能发展的挑战”的报告。他认为,缺乏一支熟练的劳动力队伍可能成为诸多国家就业市场的一大瓶颈。随着新经济的到来,劳动者将持续面临适应性挑战,即适应信息和数字技术,获得必要的复合技能以便参与现代市场竞争。他指出,当前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在实施技能发展举措,但这些举措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到来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他建议,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要组织规模化应对措施,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弱势青年群体,并且应考虑对数字素养技能提升进行投资。他还分享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推动将数字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开发教育技术的远程学习和解决方案,以确保可获取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做法与经验。
李善华女士作了题为“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南亚的经验”的报告。她表示,南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与数量扩张并未实现同步发展,而基础技能的不足又极大地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效果。基础技能有限的学生无法有效掌握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导致就业能力不足,国家也因而缺乏有竞争力的劳动力群体。她指出,世界各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也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适应新的技术发展环境,要求学生既要有基本技能,也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十分必要。她还分享了印度分教育阶段进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培养、开展“额外”软技能课程等经验做法。
围绕普职协调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这一专题,共有3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分享,从样本国家经验分析、互动模型构建设计、金融支持路径探索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教育、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情况下实现普职融合创新,促进可持续的有效的普职协调发展。
谢莉花副教授作了题为“普职协调发展:中德比较与互鉴”的报告。她以德国为样本,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为分析框架,呈现德、中两国职普教育的协调发展现状,分析两国采取的发展策略。她提出三个主要观点:一是实现普职协调发展应当注重纵向贯通与并重互通,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体系化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阶路径、突出特性夯实类型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二是实现普职协调发展要进行横向融通与形式创新,推动职业性与学术性价值平衡,促进教育类型之间的双向渗透,创生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混合模式;三是实现普职协调发展要进行体系统筹与关系塑造,完善制度建设保障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发挥两类教育优势提升教育体系育人价值,实现结构上的统筹协调发展。
李健先生作了题为“ABG-CM 在加强职业教育中的角色”的报告。他对中国—印度尼西亚的友好合作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基于文化、教育与技术三大支柱。他提出,设计学术界、商界、政府、社区和媒体五个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模型,即ABG-CM模型,对中国—印度尼西亚教育外交中的三支柱具有协调与支撑作用。他指出,当今社会,生产力与投资放缓、劳动力市场升级转型、工业4.0正带来剧烈的技术变革。他强调,应对这一系列挑战,世界各国可以在共同价值观、国际条约与宣言的基础上建立共同目标。
卢兰兰女士作了题为“亚洲开发银行支持中国TVET的项目经验”的报告。她用一系列数据证明了亚洲开发银行对中国教育部门提供的支持,并重点对湖南职业技术培训示范项目在课程开发、技术普及、助力高等教育改革与普惠化、开展绿色技能培训、创建包容性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及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进行了案例介绍。
围绕普职协调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度优化研究这一专题,共有3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分享,从中国经验和国际策略的不同角度探讨后疫情时代技术变革加速对劳动者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应时而变,进行体系优化与制度升级,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与学生成长需求。
孙善学教授作了题为“中国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体系”的报告。他指出,2022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他表示,近年来我国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6种主要的贯通人才培养方式。他指出,中国开展职业教育贯通人才培养实践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多的经验和成果,但也存在着关于如何进一步完善贯通模式的挑战与思考。对此,他认为有四方面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一是企业的深度参与,强调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二是学生自身在超长的学制中的成长变化,强调培养体系应当具有灵活性;三是参与联合培养的学校彼此之间必须形成良好协同关系,强调注重协调与效率的均衡;四是在实践过程中不可忽视对贯通培养过程的关注与对比研究,强调形成更科学的结论。
托马斯·雷明顿教授作了题为“STEM 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报告。他指出,出于对美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落后的担忧以及当前的教育系统造成的不平等的再生产问题,美国公众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如何通过STEM进行完善的体验式教育,使年轻人获得机会并实现社区与国家的双赢发展。他表示,美国的体验式学习具有良好的历史基础,但是STEM教育在美国的推广仍存在诸多困境,例如官僚主义、短期经济目标凌驾于长期发展、学校与家长对新型教育方式的抵制等。他对过去5年美国国家自然基金支持的项目进行了文本分析,认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自由模式”造成了强烈的路径依赖性,中介组织对于协调学校和其他组织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性但却没有获得合作伙伴的地位认可,项目有效性难以测量。他冀望,随着中国实践的逐步发展,在拥有足够案例、信息支持分析行动时,这一问题可以在中国情景下得到答案。
阿尔加济诺娃·卡拉姆卡女士斯作了题为“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的创新”的报告。她强调,在瞬息万变的当下,职业教育体系应当更加灵活,适应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她介绍了2021年哈萨克斯坦为增强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适应性、灵活性,采用了终身学习(继续教育)概念,并注重教育培养的连续性、一致性的做法。她表示,为了在终身学习框架下发展非正规教育,形成完善的认证体系,哈萨克斯坦正在进行巩固认证系统的立法。同时,她也期待着更高水平的国际教育合作。
促进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国际上中学后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此次“普通(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平行论坛的举办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推动职普融通发展都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平行论坛主持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副教授将论坛的成果总结为五方面:一是世界上的职业教育系统或技能形成体系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因此,各国促进普职融通发展既要学习与借鉴他国经验,又要注意不能简单照搬。要根植于自身的文化、政治、经济和历史中去做好本土化实践。二是他国的成功经验一般难以复制,但是却有一些基本原则可以遵循。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实现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这方面,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由于正处于经济上升期,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相互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形成了良性循环。三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高,仅依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以支撑其全面高质量发展,必须促进企业的深度参与,改变教育与企业相割裂的现状,解决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痼疾。四是经济发展和产业革命呼唤技能的提升,这给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都带来了新的挑战。技能的升级意味着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正在面临新的变化。五是近年来国内外对职业教育实施的改革举措很多,但是对于其成效却缺少严谨的实证研究。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需要更好地研究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本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