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霞,唐新全
(重庆轻工职业学院,重庆 401329)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十分必要。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利用信息技术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成为了解决各类食品安全难题的首选方式。对此,相关部门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结合食品安全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从多方面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生产食品的过程较为复杂,在生产过程中须保证食品绝对安全,一旦出现不合格食品,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因此,必须对食物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加以重视,微生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食品的食用功能,可能会导致人体的机体功能和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1]。由于许多食品在生产时做不到完全与外界隔离,导致食品和外界接触过程中被污染。在食品的加工、搬运、储存和销售等过程中,食品长时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空气中的水分会给微生物营造适宜的生存空间,导致食品中微生物繁殖。微生物污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①生物性污染。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主要由生产人员进行操作,若生产人员的工作服、手套等工具未做好消毒清洁工作,会在加工中和食品发生接触,使部分食品受到污染。②机械性污染。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食品会和机器设备接触,若设备未做到有效消毒,在与食品接触时会污染食品,导致食品不安全[2]。
我国相关部门在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食品原料的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农产品和畜牧业产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很多都是个体户,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水平有限,未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这些产品也易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一旦周围环境遭到破坏,便会影响产品质量。当前也有一些农民为保证农产品的生产质量,逐渐增加化学农药的用量,导致产品安全问题不断加剧。也有部分畜禽养殖户为提高猪、鸡等畜禽的产量,在饲料中添加激素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安全隐患。
当前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迅速,各地区先后出现了很多食品企业,但在食品具体产量上,相较于国外食品公司仍存在明显差距。我国食品工业在商品制造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现有的生产线设备较为传统落后,部分设备带病作业,因此食品行业整体的制造技术水平相对较弱。部分企业内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工作落实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卫生安全的潜在风险。
近年来,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先后推行多项规章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落实创造了有利条件[3]。基于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更好地加强对食品信息的收集和整合,通过多样化的技术和手段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能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有效保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对保障人们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二维码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获取相关信息,操作方便,成本低。通过扫描二维码也可以快速收集食品安全相关的数据,相当于为每一种类型的食品建立相应的“履历档案”,并根据这些内容对各个流通和生产环节进行安全监管[4]。而监管部门则只需保证整个运作链条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通过扫描二维码对食品安全进行溯源和追踪,便可快速发现其中的问题,准确找到污染源以及产品流通过程中经过的所有区域,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手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有效避免被污染的产品流通到市场中或被消费者食用。
要想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创新当前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方式,灵活引入信息技术,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通过互联网平台打造食品生产流通监管体系。具体手段如下。
(1)将信息技术引入食品生产许可审批工作中,通过实地考察、网络审批等方式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流程,有效节省审批时间,使安全监管工作渗透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推行电子证书制度,并实施证书的网络化管理,构建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通过网络申请、网络审批、网络公示等手段进一步打造完整的证件网络管理链条。
(2)加强对食品生产领域的网络化管理,对整个流通过程通过网络化平台进行监管。需对部分大型企业的食品生产操作开展远程监控,不定期抽查,避免任何生产流通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3)对于跨区域生产营销的企业,要做好食品安全网络监管的无缝对接,实现多方数据共享,通过层层把关完成对食品进行随时跟踪。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环境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须结合实际情况实施规范的操作,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对食品企业生产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将信息技术融入整个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互联网+监管”的模式。相关监管人员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完成安全检查任务,直接实现对食品流通数据的“采集、录入、上报、分流、处理、反馈和归档”等过程的信息化处理[5]。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要对每种类型的食品建立相应的电子标签,方便追踪和管理产品在各个平台的流通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商家,同时也能促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市场的对接。此外,也要在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升级和完善,构建专门的企业信用管理模块,完善相关信用监管机制,根据企业的资质水平、诚信度和风险度进行分级监管。对于失信企业予以严厉处罚,对于诚信企业可进行适当的政策帮扶,通过淘汰机制有效提高企业的资质水平,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等级。
在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并确保该系统具备多种不同的功能,能够收集包括工作推进要求、业务流程指导、市场监管措施等在内的多方面资料信息,便于食品监管部门及时处理各种工作。此外,也要设立专门的部门运行和管理该系统,并建立相应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确保该系统可以汇入所有食品监督管理信息。建立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在发现问题后可以及时处理和反馈,便于运管人员的信息存档工作,提升了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新媒体的诞生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应用新媒体的社会监督功能,通过新媒体组织消费者和相关政府部门时刻监督食品的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此外,也可以通过各类新闻媒体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和传播,公开揭露部分食品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食品安全问题,维护自身权益。各地政府部门也要适当予以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大力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和曝光工作,通过社会多方合力做好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食品质检员的基础知识薄弱会影响工作效率,增加食品安全威胁。因此,食品生产企业要做好质检员食品检验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保证质检员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有关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原理,扎实掌握食品检验操作流程,全面了解食品生产质量控制要求,同时了解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确保食品检验工作可以安全有序开展[6]。此外,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鼓励质检员不断自我学习、自我进步,不断提升自身检测水平,从而保证食品安全。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起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并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加强对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监督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