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铃声[湛江科技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0]
新时代以来的老年人写作群体越来越多,是文坛涌现的新现象、新趋势,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知名作家到非职业写作者,他们以自己的经历、经验为主,以老年人的视角和思维对社会现象给予现代观照,表达自我生命的体验和情感,反映时代和历史的变迁。有写新中国成立前亲身经历的,有回忆往事岁月的,有的记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有的抒写过往的真情实感。总之,是以老年人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创作,这种老年人的写作热,正如火如荼地铺展开来,一个新概念也不知不觉地在人们心中悄悄酝酿而呼之欲出,这就是“银发写作”。
“银发写作”概念乍看似有哗众取宠之嫌,细思又觉不无理据。“银发写作”顾名思义,大概就是指上了一定岁数的人,具有较丰富的人生阅历、人生智慧,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一定的文字写作功力和表达欲望,能用文字来记录和抒写自己多年积淀的感受与理性思考的艺术活动,“银发写作”也可以看作是老年人的生命史、成长史和精神史。
所谓“上了一定岁数”,从年龄上看,一般指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从年代来看,大致包括20 世纪20—60 年代出生的人,不论他们是否有了银发,但一定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阅历,情感经历和人生智慧的积累。他们中的大多数具有某个方面的独特审美趣味,比如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爱好,或对某门艺术有独特的鉴赏能力与品味。他们通常对文字有一种天生的崇敬与喜好,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并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随时可以用文字来倾诉自己的喜乐与愤懑,可以真切地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尽情地抒发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赞叹;可以对那些诱人的故事、撩人的心绪进行剖析和讲述,也可以描摹细腻优美的闲情逸致;亦可以对人间万象进行品头论足,嬉笑怒骂。“银发”并非只是年龄上的数字增加,更是人生经历、阅历、经验、智慧、情感、哲思的相伴相随。
“银发写作”其实就是指老年人写作,那人们会问,从古到今、世世代代不是有无数的老年人写作过吗?以后随着一代代人的老去,不是也有无数的老人要写作吗?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首先,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恐怕跟我们国家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下诞生的几代人有很大关系。我们先来看看20 世纪40 年代出生的人,这批人可以概括为“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他们经历过又穷又饿的生活,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前夕黎明前的黑暗,又经历过新中国热血沸腾的青春岁月,总之,他们的经历太多太多,他们的一生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同样有异常丰富的经历。艰苦的生活和时代的发展,锻造了他们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品格,使他们成为新中国最热爱党和祖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最具有奉献精神,最服从大局,当然也是最知足常乐、淡泊超脱的,具有崇高革命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
因此,“银发写作”就是针对这类庞大群体而提出的,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他们的赤诚之心,以他们丰富又深厚的生活经验,以及虽历尽艰辛却还能超然物外,热情地拥抱生活,以诗意的方式来叙写和抒发自己那份真挚而富有时代印记和理想主义色彩的革命情怀;同时,也鞭挞批评那些丑恶的人性,不合理的社会现象,阴暗又扭曲的意识。他们的作品不仅倾注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也记录了当时的客观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历程,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教训。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的价值,也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化和文献价值。
数据显示,到2018 年末,中国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49 亿,占总人口的17.9%。这时,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如下:81—85 岁的人,达2038 万;76—80 岁的人,达3123 万;71—75 岁的人,达4959 万;66—70 岁的人,达7400 万;61—65 岁的人,达7338万;由此可见,20 世纪40—60 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正是我们所聚焦的“银发写作”群体,他们正是生活阅历丰富,曾是各个行业的精英和能手。他们曾在职场中拼搏与奋斗,在商海中竞争与厮杀;大多经历过曲折坎坷的风雨人生,亲历和见证过许许多多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爱恨情仇;人生晚年之际,正好有充裕的闲暇时光来舞文弄墨,为自己也为后人留下富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学作品。因此,“银发写作”现象的勃兴,银发写作群体的应运而生,是与社会进程和时代发展相呼应的,也正好契合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时代精神与理念。
写作,本是一种难以界定的生命勃发现象,是不应该分什么少年写作、壮年写作、老年写作的;有的人成名较早,如朝日喷薄,而后则销声匿迹;有的中年发力,有的大器晚成;有的却从少年到生命尽头,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当然,如果我们把视线凝聚在所谓“银发写作”上,还是可以在文学历史长河中找到不少例证。
应该说,屈原算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银发写作先驱,他的名篇《离骚》就是在他晚年被放逐时写就的①;《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是在42 岁后开始撰写的;唐代诗人陈子昂,宋朝作家苏洵,都是大器晚成,文名大盛于老年时;据说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时已经是72 岁的高龄了;蒲松龄数十万言的《聊斋志异》也主要是在老年阶段写就,得到当时主政山东的学政施闰章的赞扬:“观书如月,运笔成风。”自此文名大振,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
杜甫盛赞的“庾信文章老更成”中的庾信,滞留北方期间的诗作文赋较之前期更成熟、深刻、动情。其实,杜甫本人的诗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在去世前所抒写的诗,思想内容上更加凝练,情感更加深沉,艺术水准达到登峰造极之境。
以上可知,在古代的确有老年人写作的现象,但却构不成写作群体,特别是构不成具有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同步变化的,老年人口数量居于一定比例的,如此庞大的这么一个特殊群体。因此“银发写作”这一概念,它是特指的,是专门针对60 岁及以上这一特殊群体而言的。同时,深刻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心理等,将会决定人们对“银发写作”这一概念的认知程度。
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丰厚的经验积累,为银发群体的写作做好了写作的素材和生活铺垫:一是正视现实事实而非粉饰它;二是重视真实情感的抒发;三是摒弃虚假的大我而突出真切的自我。
当前,银发写作群体旺盛的写作动因是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生活积累与情感积淀:青年时代的迷茫,艰辛度日与吃苦耐劳;中年时期经济大潮下的忘我工作,养家糊口,上有老下有小的繁重负担以及打工挣钱的甘苦;下海经商的成败得失,下岗创业的艰辛;这些人的欢乐与悲伤、幸福与屈辱、骄傲与沮丧都时刻在他们心中激荡;老年时期的休闲宁静与颐养天年的生活,使老年人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回忆过往,反思自我,这些都为他们或浅唱低吟,或放声高歌做好了准备。
银发写作群体的另一个优势是,青少年时期所受教育踏实而具体,课余时间占据了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他们有时间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自制各种玩具、玩各种游戏,学校有多种文娱体育活动项目,还经常学工学农,参观体验工厂和农村的各种工作和农活,他们的生活阅历是非常丰富的。现在这群老人能歌善舞、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少有,可见在那个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并不匮乏,成就了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虽然他们多数人学习的课程内容不够深奥,但广阔的生活体验使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他们文学表达的基础,为他们在银发时代焕发出艺术青春做了很好的铺垫。
由于银发写作群体的人数较多,他们来自天南地北,虽然以前从事的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但当他们拿起笔来写作时却形成了一股生气勃勃的写作洪流,创作实力不容小觑。他们的作品代表着成千上万老年人的心声,是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其强大的写作力量不可忽视,必将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的创作不仅会影响着众多的老年人群体,也会影响着年轻一代。
“银发写作”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的现象,这与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修养,精神境界,美好情操,终极关怀都息息相关,也充分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时代精神。可以说,银发群体的写作热情就像“丢一颗火星就会燃烧”一样,我们应该鼓励与扶持,激发与提倡,让银发群体的晚年过得更丰富、更有诗意,也更有尊严,营造一个有文化传统、文明传统的时代氛围,开创中华文明的新篇章,并且“银发写作”现象与模式可以推广出去,形成一种养老方式,让每一个老年人的人生阶段都过得富有意义,富有价值。
我们生活在这个瞬息变化的宇宙中,我们所拥有的许多东西稍纵即逝,因此总是有人试图将我们所关心的、所挚爱的,认为美好的、有价值的据为己有,使其永久地保留在自己身边。尽力使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具有永恒性。可以说,这就是人类本能地追求永恒的冲动。②这种冲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银发写作就是实现此意义的途径。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曾写道:“艺术开始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递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是体力脑力的并用,也是给人最大快乐的过程,是一种乐己悦人的活动,是一种能体验自由、获得永恒的不朽活动,又何乐而不为呢?现在还有不少老人有所顾忌,认为自己以前受的教育不够,没有较高的学历,或没有受到过文学写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熏陶与训练,害怕文笔不过关,写的东西没什么价值。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老年人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无尽的宝藏,是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富有极大的人文价值。因此,“银发写作”研究就应该激励他们振作起来,拿起笔写出自己的独特心声,并通过阅读和写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自己。
对“银发写作”我们充满期待,银发写作群体的作品的人物或许会呈现不同的层次,其中有朴素的写实作品,有浪漫的爱情故事,有现代文学的各种表现技法;有纪实性的非虚构作品,也有虚构的小说戏剧、热情洋溢的诗歌;有古典的诗词歌赋,也有现代的自由体诗歌;有传统的章回体叙事作品,也会有现代的片段拼接整合的故事。有的朝着作家诗人方向发展,有的老老实实地固守真情实感的抒写;有的产量很多,有的少而精;有的会出名、轰动一时,有的却默默无闻。不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他们坚持“我手写我心”(叶圣陶语),写出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写作,首先应该是取悦自己,其次才影响别人,这才是银发写作群体应有的风范。
最后,我们想强调的是,“银发写作”的倡导,并非仅仅是号召老年朋友们拿起笔来叙写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情感理趣,更是要唤起整个社会对老年群体的重视,也包括老年人对自己的珍视,除了重视他们的身体状况、物质条件外,更应重视他们的精神和心灵,他们的幸福不应该仅仅是健康安逸的物质生活,更应是丰富快乐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不仅这几代人如此,更应该世世代代都如此,让这种文明、文雅的生活方式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的同时,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① 关于屈原《离骚》的写作时间大致有三种看法。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从司马迁之说。
② 这儿提到的“冲动”概念,与德国席勒讲的“游戏冲动”概念不同。游戏冲动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指人实现审美状态的意志、要求和活动,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统一。席勒认为,源于人的物质存在的感性冲动和源于人的精神存在的形式冲动各有片面性,并受到自然要求和理性要求的强制,人在这两种冲动中是不自由的。只有形成一种新的冲动,将这两种冲动结合为一时,人才会“既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同时又感觉到他的生存(从感性方面),他既感到自己是物质同时又认识到自己是精神”(第十四信),这种新的冲动就是游戏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