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葵芬 [湛江科技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0]
⊙吴晓棠 [伊犁师范大学,新疆 伊宁 835000]
随着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的生活越来越重视。在文学界,老年人的写作现象也呈现出较强的趋势,笔者关注到新时代银发写作现象,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银发写作”现象进行探讨,剖析这种文学现象凸显的意义及其勃兴原因,以期引起学界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
2019 年10 月9 日,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在《奋进中的中国老龄事业》公布的数据,到2050 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三分之一。目前,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2 亿的国家。老龄化社会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同时也不能小觑老年群体的力量,充分挖掘“银发”力量,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精神文化养老是促进银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有力手段,既能老有所乐,还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在此背景下,“老年文学”随之提上了议程,“老年文学”和老年人的文学写作现象日益凸显。但“老年文学”在中国尚属于边缘文学,对此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本文特别提出“银发写作”概念,专指老年人群体的文学创作,可以书写老年,也可以是其他主题的写作。确切地说,就是以老年人为经验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创作,表达自我生命的体验和情感,反映时代和历史的变迁。以老年人的写作群体为对象,对此现象给予观照研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 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 周岁。凡年满60 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本文中所讨论的“银发写作”特指新时代60 岁以上人群的写作,包括职业作家的写作,也包括非职业作家的写作。如王蒙先生,他81 岁因《这边风景》获得茅盾文学奖,85 岁时凭借作品《生死恋》获得第十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荣誉奖,同年(2019 年9 月17 日)王蒙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86 岁时出版长篇小说《笑的风》又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2018 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老年作家徐怀中、王蒙、蒋子龙、刘心武获得“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贡献奖”。2019 年,78 岁的蒋子龙凭《暗夜》获得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他81 岁(2021 年)时出版的《人间世笔记》入选作家出版社公布“2021 年度好书”。2019 年,104 岁的马识途老先生,出版了18 卷的《马识途文集》,2021 年,106 岁时又出版了首部甲骨文著作《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同时推出一部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已逾80 高龄,从2015 年进入养老院的五年里,写出了三本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约250 万字;还有莫言、梁晓声、刘震云、贾平凹、谌容、阿来,叶辛等著名作家,他们步入老年后依然笔耕不辍,不断探索最大可能性的文学空间,甚至取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文学成就。非职业作家的写作力量也不容忽视:如残血之母李茵的《永州旧事》获得永州文坛的高度评价;很多离退休干部、老教师等的业余写作深受好评:如2018 年9 月21 日商丘网——《商丘日报》 报道的《利民镇有个老年写作族》涌现出了二十多位业余写作者;还有各地老年大学写作班学员的兴趣写作,如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写作班的学员彭罗生的《静观楼记》、唐美珍《野菊花》深受读者喜爱。关注“银发写作”现象和“银发写作”群体是今后文学研究的新热点。
新时代的中国“银发写作”已呈强劲势头,这是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写作力量,急待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银发”作家,经历了人生的境遇与岁月的积淀,“到了老年,就完全静下来,既沉浸其中,又跳出来,进行有距离的、更高层面的追问和思考”①。“银发写作”群体呈现了一派新的气象,他们的创作,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呈现了独特的特色与时代特点,感悟人生,感悟生活,表达了深广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注。
首先,弘扬正能量是“银发写作”的主旋律,很多银发老人在作品中热情洋溢地歌颂着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歌唱新生活,读来令人感慨不已,荡气回肠。著名作家徐怀中一直以来用独特的眼光观照战斗岁月,他以清新俊朗的审美风格和内外兼修的文化素养引领着军事故事向军人文学融合转型的创作征程。《西线轶事》是我国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奠基之作、扛鼎之作。2019 年8 月,79 岁的徐怀中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牵风记》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描写宏大严肃的战争,探寻战火中的爱恋与人性。
孔令贤的报告文学《“难民村”的时代脚印》对准基层,关注和思考农民脱贫问题,告诉读者,只要有党组织的坚实力量,脱贫、致富完全可以实现。散文集《孔令贤散文选集》中满溢着浓浓的故乡情,体现了浓浓的爱乡情切。
著名作家残血之母李茵晚年凭借回忆创作《永州旧事》,语言质朴无华,却带有生命和灵魂的本色、乡土与市井的韵味,为永州古城留下了可以记忆的意蕴。
其次,人老心不老的青春激情溢满笔端。什么是青春?青春就是昂扬向上、永不满足、持续探索、不断创新,“银发”写作者活出了青春的底色,作品中体现了青春的凌云壮志,表达了对爱情的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华文作家董鼎山(1922)到了晚年,写作进入佳境,直到93 岁才宣布封笔,他说:“如今我年过90,还是如此一股孩子心情。”92 岁高龄时出版《纽约客随感录》,在序言里仍壮志豪言“不一定是我最后一本文集”。人老心不老的青春力量推动老人持续写作。
被铁凝称为“高龄少年”的老作家王蒙,始终激情澎湃,最新出版的《生死恋》(2019)、《笑的风》(2020)主题仍不离爱情,“王蒙老矣,写起爱情故事来仍然出生入死。王蒙衰乎?写起恋爱来有自己的观察体贴”。
96 岁海外著名华人作家王鼎钧《江河旋律》通过“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感叹“人生似江河奔流,悲喜皆为序曲;纵使人间失格,爱与美仍是智慧”②。在《爱情意识流》中,以睿智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揭示爱情的真谛,流露出对当代青年恋爱状态的钦羡,体现了开明的爱情意识。
第三,永恒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注表达了银发写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到老年,心境必然大不一样。银发群体已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此时已经心态平和,大多能坦然面对一切,在回首往事中抒发着人生的哲理情思。杨绛《走到人生边上》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和对智者的尊崇,淡定从容,宁静致远。
蒋子龙的《人间世笔记》记录了一幅幅人生世相,形象而直观地展示了近五十年中国的百姓日常生活,推崇向上、向善、向美,展示了深厚的人间情怀,表达了忧愤深广的人间悲悯情怀。
马识途的《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是老人一生经历的浓缩,充满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著名作家叶辛在《客过亭》平静地讲述着老知青的人生感受,表达那一代人对人生、爱情、历史、社会的诘问。同时,文中回荡着“山坡是主人是客”的俗谚,充分表达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敬畏。
在永州的乡村中,75 岁的蒋银凤老人,正在书写一部《土地的呼唤》,她用那朴实无华的文字告诉世人,一个人只要努力,积极向上,无论在任何境况下,都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哪怕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她的精神一样是至高无上!
第四,对老年人生命的独特感悟。对老年人的独特感悟通过银发作家的文字呈现出来,比通过中青年作家的表达更为深刻,更贴近对老年人“生命”和精神层面的理解。
2017 年,年近八旬的琼瑶每天照顾丈夫,目睹丈夫的病痛,写下了“生命里,最特别、最重要的书”——《雪花飘落之前:我生命中最后的一课》,讲述一生不为人知的情感历程:与丈夫平鑫涛相知相守的真情点滴,经营婚姻与家庭的付出、包容和智慧,体现了对生、老、病、死的叩问与对爱的真义的阐释。
面对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作家周大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被誉为“中国首部关注老龄社会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看护的视角,反映了当下老年人的养老、患病、黄昏恋、亲子关系等问题,剖析老年人的“生命”内涵。
老龄化社会来临,各类老年问题逐渐成为被书写的对象。老年人的作品和书写老年的作品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银发写作”的勃兴是新时代的产物,更是老龄社会长寿时代的产物。
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的人普遍长寿。陈东升认为长寿时代人人带病长期生存将成为常态,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将从“传统的消费者”转变为“长寿经济的生产者”。③“银发写作”群应“长寿时代”而生,成为新时代一支强有力的老年力量,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余热。
首先,国家的养老政策为老年人写作提供了条件。
如老年大学的开放,为老年人读书写作提供了写作环境。而新科技手段的助力,各类老年网站的建立,更为热衷写作的银发写作者提供了便利。湖南省文联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张步真退休24 年,举办老年文学培训班24 期,创办老年文学协会15 年,培养老年文学爱好者近1000 人,成为岳阳坚守纯文学阵地的带头人。在培养老年文学作者的同时,张步真仍然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先后出版了《江湖之远》等著作。
其次,写作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契合国家养老思想。
老年人多写作既健脑又健心,对事物的看法也独出心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辨识能力。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故写作一定要用心投入。在写作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因为有了精神寄托,心灵不再空虚。科学证明,预防老年痴呆症,就是多做益智健脑的事情,提高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写作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城市的故事》的作者,英国作家约翰·里德也曾说过,写作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活动,能帮助人们更清晰地思考,增强学习能力,还能缓解负面情绪。杨绛笃信“读书可以帮助我思索”,成为中国的长寿作家。王蒙曾经说过:“老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不少事,也可以少做一点,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分析,多一点真理的寻觅……”
写作中的老人英姿勃发,精神抖擞。尽管银发老人身体大不如从前,但能在写作中得到自由和快乐,因为写作赋予了他们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尽管写作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却能增加生命的厚度。总之,写作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人生过得丰盈饱满。这也是银发作家中出现了很多高龄作家的原因,如马识途、杨绛、王蒙等著名作家即是典型代表。
不仅如此,文学还具有奇迹般的治愈力:著名儿童文学家孙毅在95 岁那年,以惊人毅力创作并出版了长篇小说三部曲《上海小囡的故事》后,轮椅上的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他又重新站起来了。此外,浙江传媒学院的退休教师王天德70 岁后每天坚持写诗战胜癌症。
第三,“银发”作品受众增多,推动“银发写作”的发展。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日渐提升,老年读者群增多,因为“同辈效应”,他们更喜欢读同龄人的作品,老年人自己写的作品在老年群体中更受欢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银发写作”的发展。中青年创作的老年文学“代言体”书写中,老人属于客体化的对象,作品中虽表达了人文关怀,但仍是浮于表面,对老年人的关注属于外部层面的,很少深入到老年的精神层面。如裘山山的《课间休息》、谌容的《空巢颂》、毕淑敏的《预约死亡》等作品。对老人的书写,不仅仅是生活层面、社会层面的书写,更应深入到对老年人的“生命”及其精神状态关注。“银发”写作者能更深程度地挖掘老人主体性空间,更容易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潜意识领域,从精神层面剖析老人群体的生命形态,把老年人当作“生命”本身来写,深掘精神层面及尊严的书写,探讨其人格面貌和精神旨归,上升到生命哲学的空间,人本哲学的高度。就算有一些是非职业作家写得不够深度的作品,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他们“结合工作和生活的体验,写了些记事式的短文,从文学角度看,没什么价值可言,但基于应抓紧有生之年留下点个人旅程足迹的认识,将短文整理成册,供亲朋好友茶余饭后闲读消遣,留个纪念”④。
总之,“银发写作”现象在新时代已经呈现雨后春笋之势,只是尚未引起高度的重视。新时代“银发写作”现象的勃兴表现在与国家的养老政策相互应和,表达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时代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养老问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银发写作”将促使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老年群体。本文的探讨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是研究和关注老年人的重要的渠道,让社会更加敬老爱老、知老懂老,关心人生终点,关注生命的最后意义。
① 钱理群:《长寿时代养老人生的思考》,《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4期,第159页。
② 王鼎均:《江河旋律》,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封面题词。
③ 陈东升:《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长寿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上海保险》2020年第1期,第9页。
④ 海麟:《老人出书》,《新民晚报》199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