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产业人才提高岗位胜任力探究

2022-11-16 13:09:16邱泽航
中国市场 2022年32期
关键词:管理学专业人才医学院校

姜 欢,邱泽航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紧缺正成为影响中国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及医疗相关领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的一大重要瓶颈,尤其是专业复合型实用人才。先进的理念与相对滞后的专业技术相矛盾导致了人才培养难以全面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迫切需要加大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健康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而社会培训机构又存在培训能力参差不齐、管理水平薄弱、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甚至部分机构出现虚假宣传和网络培训招生的情况,大部分健康管理人才专业水平还达不到岗位能力的要求[1]。据了解,近年来相应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仅为40%左右[2]。

从整体发展情况上看,近年来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落后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关于健康管理的研究及理论工作均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理念及相关知识还未普及,认知度低,且其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缺乏较完整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3]。健康管理作为当今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学科, 其专业的学历教育还处在起步及探索实践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系统的教学体系,导致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差,且医学院校中健康管理本科专业开设尚未普及。

目前,市场专业人才主要由其他专业医护人员兼任或转行,2020年年底健康管理师评定转为第三方机构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严格职业标准,但社会需要仍难以满足。由此可见, 现阶段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面临众多紧迫的问题,关键在于专业人才的产、教、研融合培养模式的创新,这为医学院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4]。

1 研究现状与分析

1.1 国外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现状

20世纪50年代至今,健康管理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门类和前沿产业。健康管理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很多发达国家已经逐渐成为医疗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许多国外著名的高校中都纷纷设立了健康管理及相关学科专业,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规范、系统的学科体系。

例如,目前美国的健康管理的学科建设仍然在探索中前进,健康管理相关专业一般授予硕士学位,多隶属于高校的公共卫生学院,少数设在公共政策学院或公共事务学院下,兼具有公共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5]。

1.2 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现状

20世纪90年代,健康管理理念被引入中国,目前我国健康管理的学科发展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未建立规范、系统、完整的服务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6]。

目前,健康管理机构中也是只有相当少量部分可以获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认定的持证上岗人员,在这个行业领域内部仍然十分容易被忽视。2007年健康管理学成为一门广泛认可的新兴学科[7]。我国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是2011年开始开展的。2015年我国高等院校首次增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专业,自此陆续开展健康管理的学历教育,目前国内已有近百家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仍以本科专业学历教育为主,其专业的设置大多倾向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授予的学位则属于管理学学位,但在人才培养上又不同于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而且其院校背景分别为师范、理工、管理、体育、(中)医药的普通高等院校居多,医学院校尚未广泛专门开设健康管理本科专业。

2 医学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及优势

纵观国内外健康管理的形势与发展,健康管理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尤其是我国医学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学科建设,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准入标准、培养机制和模式, 这是发展健康服务产业的迫切需求,更是医学院校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与挑战[8]。医学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及优势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2.1 立足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定位和核心能力

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教学水平及教育质量的制约因素关键在于临床、预防、管理等多个不同学科融合及交叉教学培养的欠缺[9],需要牢牢把握其专业定位和核心能力,结合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模式,特别是多学科复合型的实用技能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国家职业标准关于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和(或)学历的职业要求[10]。对于加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医学院校相比其他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与健康管理学专业更加的契合,而且具有较为丰富专业的医疗卫生人员培养的医疗资源、雄厚师资力量等条件,以及拥有临床、预防及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培养方面的特定专业的优秀专业学科背景和培养经验。医学院校对于人才培养上如何做到真正将相关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与岗位职业技能提升相结合方面积累了大量扎实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善于立足专业定位和核心能力把“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教学研究和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健康管理学专业的多学科融合交叉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管理学和健康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健康管理专业服务人才。

2.2 医学专业背景和科研学风氛围保障规范专业准入与培训标准

目前,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尚缺乏标准化和系统规范化,各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7]。而且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鉴定缺乏相应的专家,主要以相应富有医学健康知识与技能公众影响力的临床医学专家作为鉴定人员之一。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环境和过程,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背景和科研学风氛围可以有效保障和规范健康管理专业的专业准入与培训标准。

健康管理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提高其专业人才的复合型实践能力关键在于要结合临床,更大程度地使该学科具有了个体性、实用性特点和发挥其临床可操作性。医学院校在加强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科建设培训工作扎实开展的同时,还可以积极结合学校实际并积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开展课程项目及教学课程实践。

一方面, 医学院校可以在医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及原有公共课程体系中增加健康服务与管理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增加设置涉及运动、膳食、心理、行为医学、统计学、健康信息和计算机信息学等多个学科以及相关医学领域内的其他公共类选修课程[11]。

另一方面,立足现有医学专业背景和学术氛围,结合其对于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鉴定的丰富知识基础和经验,紧扣我国的《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和融合其他国家健康管理师培养方法,坚持 “产” “教” “研”相结合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重,将教学科研中科学有效的相关研究项目及实践课题纳入高校健康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的体系,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医学院校能结合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医药研究中心和附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与各类研究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现有条件,联合开展健康管理学相关的专业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健全反馈机制,研究健康管理师的培训、考核和认证机制,通过对新兴健康管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检验医学院校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其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专业师资力量和实践基地保障人才培养和培训质量

在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上,医学院校可以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学工作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医生和全科医学等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严格参照国家职业标准以及其临床工作实际建设相关教学实践基地和开设健康管理的课程实践[12]。

同时,可以结合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辐射的特点,在医院、社区等开展实践,通过医学院校与健康管理机构的交流协作、人才互聘,共同建设特色实训基地和科研基地,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有机融合及交叉培养的教学机制[13],逐步形成完善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也可充分引进科学有效的国际化健康管理教学课程培训资源,探索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和海外双学位研究生联合教学等国内外多种新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其国际化视野,全面保障培训质量。

3 结语

医学院校应广泛开展健康管理的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满足健康管理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复合型实用人才,同时加强医疗卫生人才的“防治结合”意识,通过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为个体和人群提供长期的高质量的健康管理服务,例如厦门关于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师、基层社区全科医师、综合医院专科医师“三师共管”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紧迫和必要,作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摇篮的医学院校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猜你喜欢
管理学专业人才医学院校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42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浅谈管理学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47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26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闻传播(2016年19期)2016-07-19 10:12:07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新闻传播(2015年7期)2015-07-18 11:09:57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