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宏
“启运山依四祖陵,苍松翠柏肇基兴”。有着“清朝关东第一陵”之誉的永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启运山脚下,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体系较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是清帝爱新觉罗氏族的祖陵。
永陵,满语称“恩特和莫蒙安”,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它临河而驻,独有万水朝宗之感,在白山黑水的映衬下,别有一番王胄气象。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追封肇祖原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肇祖原皇后),曾祖福满(追封兴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兴祖直皇后),祖父觉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景祖翼皇后),父亲塔克世(追封显祖宣皇帝)及母亲喜塔拉氏(追封显祖宣皇后),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从1682 年到1829 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
陵宫正前一公里处,左右各有一个下马碑,用满、蒙、汉、藏、维五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往北,是一条宽四丈的黄沙大道,笔直地伸向陵园正门——正红门。
正红门是永陵的总门户,此门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门,面阔三间,每间均有两扇对开红色木栅栏门,屋顶满铺黄色琉璃瓦,颇具满族祖先的生活特点,让人联想到满族先世依山傍水联栅为城的古老生活习俗。
走进正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座并排的高大碑楼建筑,这便是有名的“神功圣德碑亭”。碑高6 米,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洋洋数千言碑文从历史的维度,讲述着满族先世创业之苦、之辛、之功。“神功圣德碑亭”前游人频频驻足,深深为烽烟动荡的历史长河中,一个民族的艰辛崛起而感慨万千。
亭前东、西两侧是大班房和茶厨房,亭后东侧是果房,西侧是膳房,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前行是宝城的门户“启运门”。启运,取“开启宏图,肇兴帝业,开先裕后”之意。启运门为三间通道门,单檐歇山式建筑,顶铺黄琉璃瓦,正脊上饰有六条赶珠行龙,惟妙惟肖。四条垂脊上各饰有兽头及仙人走兽。六扇朱红门板,每扇门板上嵌饰着81颗鎏金铜钉。启运门两侧红墙正中分别建五彩照壁,上顶中央高浮雕有蟠龙、行云及海水江崖等图案,四周雕饰祥云和缠枝莲。蟠龙意态生动,栩栩如生。
进了启运门,一座大殿映入眼帘,这便是启运殿,殿内供奉着四祖四后神牌。大殿建在长方形月台之上,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四壁嵌饰着五彩琉璃蟠龙,四门八窗。殿内有四座大暖阁,阁内设有宝床。
绕过启运殿,来到了一个不规则的半圆形院落——“宝城”。宝城建有上下两层高台,上层为四祖宝顶,同民间土坟大小相当。四座土坟分别葬着努尔哈赤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等亲人。坟前突生一榆,枝干虬曲,状若神龙,称为“神树”。土坟之上绿草茵茵,日影西斜,斑驳的树影摇摇曳曳,肃穆中散发着一丝凄清。努尔哈赤的先祖为了大清的基业筚路蓝缕,驰骋沙场,而人生“后花园”竟如此简陋,令人叹惜之余顿生几分感慨和景仰。
“峰峦叠叠水层层,王气氤氲护永陵。蟠伏诸山成虎踞,飞骞众壑佐龙腾。云封草木桥园古,雪拥松楸辇路升”。吟咏着康熙皇帝当年书写的这首祭陵诗,我和老伴怀着复杂的心情告别了清永陵。清永陵作为清朝皇家陵寝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陵寝,是清王朝一统江山前的历史见证,同时又是满汉民族建筑艺术、丧葬理念融合的实物例证,2004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永陵的朴实无华、敦厚典雅,不仅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以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给后人以借鉴,更在筚路蓝缕、实干尚简等创业理念上,给后人以诸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