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美容
小学是发展学生人文修养及健全人格的关键阶段。教师需积极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加强思想渗透和知识传播,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将“四史”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依托丰富的形式讲活历史故事,让学生提炼故事背后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从中感受爱国情怀、民族意识、革命精神、奋斗意志、责任担当及做人做事的道理,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四史”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全部发展历程[1]。从内容上来看,“四史”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用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顽强的意志,以及不怕牺牲的精神,带领人民一步步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女儿过上美好生活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四史”中蕴含丰富的革命故事,小学生可以从各项革命壮举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拯救中华民族,为什么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唯一选择,以及为什么能成为人民的支柱与信仰等。通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所作所为,深刻感悟每个共产党员爱党、爱国、爱民的情怀,更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精神品质。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小学生正处于开阔视野思维、学习知识技能、积累人生经验的初始阶段,但由于缺乏辨别是非对错和善恶美丑的能力,很容易在不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养成不理智的思想和不道德的行为习惯。虽然小学道德与法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但课程生硬的理论内容并不能使小学生深刻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而融入“四史”教育内容,就可以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教师让学生自主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道德品质等,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升华思想情感和获得思想道德熏陶,从而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还能使其依托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正确认知是非对错和善恶美丑,进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总的来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四史”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效果,还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更利于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首先,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对“四史”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比如,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没有认识到在本学科教学中融入“四史”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是在学校的强制性要求下,机械地引入“四史”内容,简单地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所作所为,使学生处于不知所谓、不知所云的学习状态,难以产生学习“四史”的热情。其次,部分教师没有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及情感态度整合“四史”教育内容,而是片面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糅合课本与“四史”,这不仅使“四史”学习缺乏趣味性,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还使“四史”学习存在明显的“快餐式”和“碎片化”情况,不利于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意义。再次,部分教师没有认真剖析“四史”教育内容,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解析思维,加之缺少实践活动做支撑,使得学生对“四史”内涵的理解过于浅表化。虽然“四史”中蕴含传统文化精神、爱国思想情怀、历史责任担当、革命奋斗精神、道德行为品质等,但由于缺乏对这些优秀思想和精神的挖掘与解构,学生的“四史”学习成果局限在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记忆上,很多优秀的学习教育资源都成为不起眼的小故事。最后,部分教师没有尊重和承认“四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地位,导致学生对“四史”教育作用的认知度偏低,甚至对学习“四史”产生错误的认识。
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考虑到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四史”方面的视频。如在“我爱我们班”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再说出对班集体的看法,以此促进学生理解班集体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此外,教师要重视为学生提供展示与表达自我的机会,借机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存在偏激想法的学生,教师应当及时加强思想引导。如在学生观看小萝卜头在牢房传递信息的视频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当部分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对小萝卜头的行为质疑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认真解读小萝卜头的内心思想情感,使学生在尊重英雄的基础上,提炼爱国主义精神意志。总之,依托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故事的教学方法,更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
“四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融入不能一蹴而就,需契合学情与年龄特征等,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引入当地的红色资源展开“四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亲近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教师可以依托本土化的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与感受。红色印记遍布全国各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景点或红色纪念馆,近距离地寻访红色印记。通过参观革命人物雕像与充当“小小解说员”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学习了解红色文化。教师要从以往的主导者角色逐步向组织者和引导者等过渡,引导学生意识到革命先辈的热血曾经在这里挥洒,使学生与革命先辈近距离对话,自觉跟随革命先辈的脚步,继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传承红色力量[3]。
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拓展延伸式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眼界及思维,尤其是推荐系列历史读本,更利于达到理想的“四史”教育渗透效果,使“四史”内容的融入途径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在课上挖掘教材中的“四史”教育素材,实现教材与网络上“四史”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四史”教育,需注重师生间的配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推荐系列历史读本,如《小小少年学党史》等,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四史”内容的理解更加系统、全面与透彻。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四史”内容,实现课内外的延伸与对接,确保“四史”教育的有效性。
采取融合发展模式,需积极转变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包括学生学习用主动取代以往的被动,教师地位用指导取代以往的主导,教学资源用生成取代以往的预设,教学方式用活动取代以往的讲授,教学目标用素养取代以往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教学效果需突出,包括增强社会认知、发展学校特色、促进教师成长、强化家长认同、培养学生素养等方面。课程实施后的物化成果,涉及研究报告、教学论文、课程视频、校本教材、教学课件等,物化成果要求做到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活动型课程特征与爱国主题的鲜明性。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成效的基本保障。为了达到有的放矢与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快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教师需充分挖掘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四史”教育资源,并依托这些资源展开系统化、深入性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四史”教育内容,正确认识“四史”教育的作用价值。同时,教师也要重视从课外引入“四史”教育资源,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及情感态度,有机融合课本知识与“四史”内容,以实现知、情、行、意的统一。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四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突出地位,将其作为衔接思政内容的桥梁,发挥思政教育资源的协同效应。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抓大放小,侧重知识性教学,对细节关注较少,学生学习吸收内化的效率低。而“四史”的细节丰富,更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以此强化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感染力与亲和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入“四史”教育的评价,相对于结果,更需关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四史”教育的融入与校本课程体系的完善,需紧密契合学生的特点与学习需要,要根据学情变化,动态性和持续性地进行调整。笔者建议“四史”教育方面的社会专家和教师及家长等主体参与到教材的改编中,逐步完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中,相关人员需做好开发的质量监控工作,渗透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与各环节。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包括分析情境与拟定适切性的目标及建构可行性的课程方案、解释与交付与实施、追踪与方案重建等阶段。相关人员需做好各阶段工作的评估,评价校本课程的质量,及时发现和弥补校本课程的不足,使校本课程的内涵与品质更加丰富,切实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持续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工作,更利于逐步完善校本课程。其中,评价方法涉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两种;评价内容涉及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三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有过程性与持续性的特点,需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目的是推动学生的发展,需充分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可度与接受度,参照学生需求的满足度和学生能力的锻炼度及见识的增长度等指标,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受益情况。对教师的评价,则要参照教师参与课程实践的主动性、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教师从事课程开发实验的科学性、通过开发形成教育科研成果等指标,评价教师的行为与态度及实际的收获。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与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参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随堂检测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指标,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适用性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参照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内容实施的生动性、方法选择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等指标,根据反馈信息合理调整课程。
采取自评与他评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评中实现自我的教育和发展,在互评中实现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采取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结合的方法,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四史”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推动作用。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的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学生情绪的体验、方法的领悟、态度的变化、情感的投入等,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系统性。
将“四史”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利于改革道德与法治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及思想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更利于发挥学科育人的价值。教师应当借鉴优秀的经验,加强实践教学总结,为推动和完善教学改革工作献计献策,以优化融合发展的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