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湖县向阳路小学 彭苏华
近年来,我市推出了“让学引思”课堂教学主张,掀起了一场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浪潮。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凸显“学”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生“学”的权利和责任,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学”与“教”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此视域下,学校研究推出了“三段五学”课堂教学范式。
“三段五学”课堂教学范式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之“学”“思”为核心,以教师之“引”为支架,让学生由困惑走向理解、走向运用,最终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这一范式,旨在让学生与学习面对面,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思维真实可见。
“三段五学”, “三段”指启疑、引思、融通三个学习阶段,“五学”指“预学”“自学”“互学”“展学”和“拓学”五种学习形式。其具体的归属关系如下:
(1)启疑:预学。
(2)引思:自学。自学指学生静心学习,独立思考;互学指小组内互相交流、合作探究(自学、互学体现了学习的第一层次——“知道是什么”);展学指组内展示学习成果,阐述想法(展学体现了学习的第二层次——“明白为什么”)。
(3)融通:拓学(拓学体现了学习的第三层次——“学会怎么用”)。
教学环节其实就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学的活动”。教学设计,不是设计教师做什么、怎么做,而是设计学生做什么,设计“学的活动”。
在“三段五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年段的教学目标、单元的语文要素等多个角度,设计不同的适合学生的“学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有方向、学习有方法,确保学习真正发生、思维真实可见。
1.字词引学,打破文本理解的外壳
词语是语言构成的重要元素。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只有做好词语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情感,才能提高阅读、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适时围绕字词学习来设计“学的活动”,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打破文本理解的外壳。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套教材在低年级安排了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词语意思的内容,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教学这一单元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学的活动”:
(1)自己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轮流说:我运用 (方法)理解了 (词语),我的理解是 。
(3)展示读:读出词语的温度,读好词语所在的句子。
交流中,学生纷纷讲述了自己理解词语的思维过程,并朗读出词语中所蕴含的情感。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中学生是这样理解词语的:
生1:我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了“明朗”这个词,是“明亮晴朗”的意思,天气这么好,作者的心情一定也不错,所以我觉得朗读时可以读得轻快一些。
生2:我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凌乱”这个词,它在“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这句话中是“不规则,有些杂乱、没有条理”的意思。
生3:“凌乱”这个词,我是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的,每当我的书桌上东西很多、很乱的时候,妈妈就会批评我说“凌乱不堪”,所以我觉得“凌乱”就是“杂乱无章、不整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父亲、树林和鸟》中也有不少词语比较难懂,在上述“学的活动”中,学生仍然能够顺畅地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
生1:我借助书中插图理解了“幽深”这个词——“幽静深远”,朗读时,语速可以慢一些。
生2: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凝神静气”的,文中的父亲“像树一般兀立”,那样集中注意力、专注地看着树林,这里的“凝神静气”应该是“注意力集中、神情专注”的意思。它的近义词应该是“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
词语教学是中段教学的重难点,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这样的“学的活动”经常会出现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互学,通过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了文本中难懂词语的意思,不仅习得了方法、积累了语言,还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情感的领悟。
2.内容引学,走进语文要素的内核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单元语文要素,在人文主题的引领下,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领悟文章内涵。如此,设计一份合理的、指导性强的“学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伟大品格,笔者设计了如下“学的活动”:
(1)静思默想:默读课文,在能体会到哈尔威船长伟大品格的关键处做批注。
(2)组内交流:我从 这处 描写中,感受到 。
(3)朗读展示:读出文字中蕴含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交流中,学生从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地指挥这一神态描写、黑暗中那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描写,以及那巍然屹立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了船长的坚决果断、镇定自若、视死如归和忠于职守的品格。因为这些阅读体验是学生自己在静思默想、交流碰撞中获得的,所以船长的伟大品格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样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走进语文要素的内核,在文章中走了个来回,从而不断习得阅读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形成了能带得走的能力。
3.表达引学,拓宽高阶思维力的路径
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力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语文学习中,语言实践是培养高阶思维力的关键路径。教学中,笔者立足学科本位、儿童本位,依据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设计能够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力的“学的活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习得表达方法,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并提升表达能力。
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文教学中,针对文末“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一句,结合课后习题中对父亲的判断“父亲曾经是个猎人”,笔者设计了一项辨析式的学习活动:
(1)静思默想:“父亲”曾经是猎人吗?为什么?
(2)互相交流:组内进行一次小型辩论,说说你对“父亲”的判断。
激烈的小组辩论之后,班级里响起了对“父亲”判断的热闹的声音,有的说:“父亲是猎人,因为他对树林、对鸟如此熟悉,甚至连什么情况下举枪打鸟都一清二楚。这是一个猎人的经验。”有的说:“父亲不是猎人,他如此喜爱树林、喜爱鸟,就像朋友一样熟悉它们,喜爱它们,怎么会像猎人一样向它们举起枪呢?”一时间,学生个个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不相上下……此刻,对于“父亲是不是猎人”这个话题已经没有必要再纠结下去了。学生在这样的“学的活动”中,语言有了立体的实践,表达有了立体的提升,思维有了立体的拔节,这就是语文课堂上该有的样子。
另外,小练笔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学中,笔者紧抓教材中小练笔,同时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在文本的特别之处、精彩之处、留白之处,巧妙设计言语实践的训练点,用小练笔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得法得言,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力。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师的教比学难,因为教师要让学。”所谓“让学”,就是把课堂的时间、空间、机会等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也就是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深入地学习。
“三段五学”课堂教学范式就是基于“让学”,基于合作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个人自学,形成独特的感触;组内互学,形成初步的理解;组间互补,激发创新的潜能;师生互动,形成深层的融通;拓展延伸,提升综合的素养。
1.预学,寻思学习的方向
按照一定的预习要求来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习的兴趣,寻思学习的方向,带着思考或困惑走进课堂。
2.自学,寻找独特的理解
每一次“学的活动”,我们都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静思默读,圈画批注,写出感受。学生只有经过真正的思考,才能形成独特的理解,才能真正参与互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黄继光》时,教师提出学习活动的要求——静思默想:你从黄继光的哪些言行中感受到了他是抗美援朝特级英雄呢?请把相关词句圈画出来,并做批注。
在“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给足了学生自学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与思考中形成独特的理解,为小组合作做好准备。学生有了独特的理解,就会有诉说的欲望和交流碰撞的激情。如此,学生新思想的产生就会成为必然的事情,更深层次的理解也终将成为可能。
3.互学,寻求共同的视角
互学,是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在自学中获得的阅读初感并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组内成员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困生可以向学优生咨询、请教,学优生因此有了讲解、表达、帮助解释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进来,不仅可以了解各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掌握各组学生的学习困惑甚至误区,以便准备接下来展学环节的引导方案。
再以《黄继光》一文教学为例,小组成员自学结束,获得了阅读初感后,他们就可以与组内同学进行分享,分享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经过交流,学生能从文中的多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感受到黄继光顽强不屈、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分享中,意见一致的可以加深理解;意见不一致的,经过碰撞产生火花,思维的热度才能得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磨合中才能向上生长,才能形成高阶思维力,互相之间也才能在思辨中寻求共同的视角。
4.展学,寻觅智慧的融通
日本作家佐藤学教授在他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中对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可以说“串联”是教学的核心。在展学环节,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阐述想法。教师把学生与教材串联、学生与学生串联、昨天与今天串联,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以提升。
(1)在困惑里提供资源。当所有的学生都觉得某个词既难读又不明白其意思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及时介入,出示准备好的读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理解。
(2)在分歧处指明方向。当教师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了,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自然也就多了,无论是字词的品读方面,还是文本的理解方面,教师都应进行适当的引导,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3)在盲点上引发关注。学生之间尽管有合作,但他们的理解毕竟还是有限的,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在含义深刻的地方进行品读,方可克服阅读的盲点,提升阅读的品位。
5.拓学,寻续思维的丰盈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落脚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及操作的层面,还要引领学生立足于文本内容且跳出文本思考,从而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教学中,笔者努力设计需要进行高阶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有思考的阅读和表达”。
在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刷子李》一课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学的活动”,从字里行间感悟“刷子李”之“奇”,学习作者冯骥才先生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接着,笔者设计活动:仔细观看一段花样跳绳的视频,学着作者的样子描绘出跳绳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学生围绕这个思维点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思维碰撞中习得文本方法,在表达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生的思维力在言语实践中愈发丰盈。
“三段五学”课堂教学范式,是“让学引思”视域下基于学生本位的课堂教学范式。“三段五学”的课堂,是基于尊重学生的美好天性,激发学生精神动力的课堂。设计适切的“学的活动”,把学习的时间、空间都还给学生,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融合学生的智慧融通,这样,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都能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