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诚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课堂的教育目标,绝不仅仅只是培养出具备文化知识或者专业技能的人才。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学习进步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和不断追求卓越进步的励志精神需要教师在小学教育这一基础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即打造高质量的励志课堂教学体系,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语文学习相结合,为社会国家培养出志存高远、坚韧不拔而又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团队可以通过以下的教学策略构建小学语文的励志课堂。
小学语文励志课堂的构建要区别于过往的传统教学,教师要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坚定以人为本的信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小学语文励志课堂的构建中来。教师切不可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进行说教式教学,而应该先掌握学生对励志教育的了解情况和看法,可以鼓励学生先各自诉说对励志课堂建设的理解,分享自己或者身边的励志故事。励志即砥砺德行、磨砺意志。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年龄较小,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对学校和校园都有一定的陌生感和疏离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做到时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与家长互相交流。对于思想、身体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发现排查,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身心辅导。只有先保障学生在校园课堂中的身心健康,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翁,才能真正让他们自主参与到为励志课堂的建设出谋划策和真情投入中来[1]。励志课堂的构建要采用分层次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家庭及不同教育基础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励志教育。如针对家庭条件相对困难、教育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和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育和培养。而针对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和眼界,通过实践学习真切体验励志教育。总而言之,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以主人翁精神积极地参与到励志课堂中来,在此过程中磨炼自身的品质和树立远大的目标。
励志课堂的构建不应该脱离生活实际,小学生大多接触社会实践较少。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在紧密结合教材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传授知识、开拓视野与磨炼意志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的革命先辈的事迹材料时,我们的教学目标并不是让学生在现代社会去模仿、重复这些先辈们的不朽事迹,而是让他们能够领悟先辈的不畏牺牲、不惧艰险的励志精神。例如,《小英雄雨来》属于故事性的教材内容,同时故事的主人公雨来与同学们年龄相近,故而能引起学生的专注度和注意力以及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着重引导学生领悟主人公雨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并对雨来所在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目前所处的现代社会进行对比,鼓励学生学习雨来的精神并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如何将革命先烈的这些不朽精神运用在我们现代的学习和建设中。因此,同学们可能会做出这样的回答,我们现在需要磨炼自己的意志,不断强化个人发展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来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如此便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励志课堂构建的目的便是不断培养学生坚毅的意志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教师应当在班级内部营造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思考。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励志教学,各小组的成员要轮流担任组长,制定好各自的学习计划,互相监督总结分析学习目标的有效性和完成情况。教师要时刻关注学习小组的学习状态和各组成员的情况。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教师要对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分层次的励志教学。当学习小组的成员出现身心状态的问题或是学习目标无法完成时,教师要引领学习小组的成员进行总结分析并改进,必要时,可以改变小组成员的配置。小学语文中有许多诗词以及古典文学的学习内容,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互相监督彼此的课前预习以及诗词的背诵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不同的小组成员可以采用取长补短,兼容并包的方式构成。例如,某些同学平时具有阅读文学书籍的习惯,那么就可以和小组成员一起开展课后的读书阅读活动,组员之间可以一起分享阅读的进度和记录读书笔记。教师可以推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励志的人物传记和有关作品。例如,茨威格的《名人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各个学习小组之间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竞争。学习小组的各个成员相互合作而又在同时鼓励每个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学习,各小组的成员是处在一个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的共同学习体系下。互相竞争向前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和意志的磨炼。
励志课堂教学体系的前提是教师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一堂语文课的时间非常紧凑,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通过设置一些学生熟悉的问题,并让他们查找资料以迅速进入教学状态。例如,在学习《后羿射日》这一中国古典传统神话内容时,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后羿为什么要射日,同学们平时听说或者阅读过哪些中国古代类似的故事并进行分享。在课堂正式教学开始前,有学生便向大家分享了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这样的神话故事。学生也可以通过类比学习的方法,迅速领悟掌握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诗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自然会思考,李白和孟浩然是如何在黄鹤楼相遇的,他们又进行了哪些愉快的交流,请大家进行总结分享。有学生便会思考到,因为现代的科技发达交通通信都非常的方便,而不像古代,两人一旦分别,就不知道何时才能再度重逢。因此,古时的诗人在离别之际才能书写出如此具有真情实感的与朋友依依不舍的诗作。巧妙布置课前预习的小任务,以及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适时导入,可以让学生迅速适应小学语文励志课堂的教学内容[2]。
许多同学对于励志课堂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是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就是因为觉得这些教材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课堂形式拉近学生与励志教育教材内容的距离。例如,在学习于谦的《石灰吟》一文时,学生可能只是单纯地背诵了“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名句,但他们无法理解诗文背后的精神意义和励志精神。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和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于谦为国为民的壮烈一生。这篇诗作,便是表达了他一生砥砺向前、不畏牺牲的远大志向。而在学习一些具有剧烈戏剧冲突的教材内容时,如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片段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轮流上台,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演绎,让学生在台上表演这些经典的台词,深刻领会故事中主人公诸葛亮的聪明睿智,以及有勇有谋巧妙应对艰难险阻的弘毅精神。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一同朗诵、拓展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让他们领悟学习诸葛亮一生为匡复汉室大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壮烈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相较简单地让学生背诵熟记知识点要更加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英雄人物的励志精神[3]。
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不应该仅仅拘泥于书面作业,还应让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区中、到社会中去进行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同到诸如菜市场、社区养老中心、所居住的小区进行楼道的清洁和卫生的打扫,为社区的老人送去关怀服务。语文知识的学习,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为学生推荐,或者让学生自行选取感兴趣的课题,自拟研究计划,在周末和假期等空闲时间走上街头对路边行人进行采访调查工作,在调查工作结束后进行汇报总结。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如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让学生自行思考如何制作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小手工制品等。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定期举行弘扬励志精神的有关活动,如当长征纪念日或者国庆等重大纪念节日来临时,可以开展诸如“长征精神在今日的应用”“我和我的祖国”等征文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反映新中国建立和建设的纪录片或者电影。例如,观看反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和制作过程的群像电影《横空出世》。教师应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制定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励志教育计划,如定期完成励志教材书籍的阅读和读书笔记及相关总结的撰写,由各学习小组成员进行验收分享。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及拓展的实践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励志精神[4]。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运用为基础的多媒体早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校园和课堂的教学中,也采用了这些新方式和新手段来提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课堂预习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推送小视频或动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几分钟的简短时间就可以了解第二天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和作家的生平故事及创作背景,并且引发对正式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材内容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涉及不深,教师可以在预习阶段向学生推送视频,让同学们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背景,从中明白这是代表腐朽的清政府和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一场斗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跳出文字的束缚,通过视频或者电影片段等方式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的教学内容。例如,学习有关梅兰芳不愿意为日本人演戏而蓄胡子事迹的《梅兰芳蓄须》一文时,可以通过播放梅兰芳先生的表演片段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周恩来总理的名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很多学生都听说过,其实周恩来总理既有为中华之崛起读书奋进的弘毅精神一面,也有与妻子邓颖超伉俪情深、恩爱深重的一面。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科普讲述具备弘毅精神的英雄人物的生活化一面,能够让学生感受真实贴近的励志精神。教师在讲述完教学内容之后,可以通过文件传送的方式,对当日所学内容进行一个总结,让学生在课后方便快捷地进行复习。当教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优秀的模范事迹时,可以很方便地运用互联网的形式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号召大家一起对当前的时事热点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励志课堂的体系构建符合新时代新课改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目标。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砥砺德行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将励志课堂理念融入生活,创立自主合作的学习体系和高效的励志课堂体系,精心备课安排课堂内容,在课堂上合理导入生活情景及问题预设,合理采用多媒体新手段,做到家校一体,一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助力,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