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交流和互鉴中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2022-11-16 10:08李一枝
创造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明交流

李一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秉持求同存异、博采众长的开放态度,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并与其他文明相交相融,共同组建了异彩纷呈的世界文明版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当前,全球化进程风起云涌,世界文化激荡发展,任何文化都无法自外于世界文明体系,开放愈加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前提与条件。中国作为和平崛起的负责任大国,作为推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文化需要且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传承与发展。

一、开放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与品格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各民族文化精华。然而中华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内部多元多样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流派,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天人同源”、法家的法治思想、墨家的“兼相爱”等,都是中华文化博大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华文化也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体多元的辩证关系。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中熔铸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多元多样性,是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诸多历史悠久的古老文明,就因无法应对内部诸多文化的差异性而走向衰落,甚至分崩离析。而中华文明延绵不绝、流传至今,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就源于中华文化始终是一个富于包容的开放体系。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包容性为前提,吸收了众多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求同存异,和合共生,不断丰富中华文化体系,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因此,开放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内在标识,也是中华文化在多元文化影响下能够不断传承创新、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

二、开放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动力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绵延不绝、一脉相承,开放是动力。中华文化的每一次辉煌,无不源于其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交融,求同存异地吸收各种文化样态的优秀基因,不断推进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皆是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史上的绚丽篇章,是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依托,都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性的体现,彰显了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决心和勇气。

中华文化也经历过封闭发展的阶段,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清王朝排斥世界开放发展的大潮,坚持闭关自守,拒绝对外交流与开放,也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正是这种故步自封、闭关锁国,不仅导致了中华文化的衰落,使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被削弱,也将中华民族逼入了亡国灭种的窘境,使中华民族被殖民掠夺,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落后于西方国家。

因此,面对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的困境,有识之士重启西学东渐之路,探索救国强国之道。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入,并在实践中不断与中国革命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谱系,中华文化也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兼收并蓄的态度,在不断的交流借鉴中,形成了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体系,中华文化也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这也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开放性对中华文化体系传承与更新的重要意义,唯有保持开放,才能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才能推动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平等对话。

三、倡导不同文明的平等交流与互鉴

中华文化始终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与文明冲突、倡导不同文明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相互借鉴。文化的差异是现实生活差异的折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符合自身生活方式的自觉选择,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各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各有所好、各有所长,无所谓高下、正误之分,对文化进行高低优劣区分,是无知与狭隘的表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前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际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日益加深,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特性,与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平等交流、沟通,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致力于推动世界文明的丰富多彩和精彩纷呈。

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理念,讲究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在与他国的交流与合作中,中华文化也始终秉持平等交流互鉴的原则。但需要警惕的是,文化霸权仍未消亡,文明冲突论仍有市场。究其根源,导致文明冲突的本质不是文化的差异性,而是以文化高低优劣的幌子,强制输出本国文化理念,为满足一己私利,对“挑战”本国文化影响力的其他文化进行遏制打压,构建并维系着一种不合理不平等的文化交往体系。历史也已充分证明,推进文化霸权,渲染文明冲突,带来的只会是更深层次的文化隔阂,对世界和平和安全以及世界文明健康发展都形成了巨大威胁。因此,中国倡导的文化开放,绝不是要在世界范围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而是要在开放交流中共享各国文化优秀成果,取长补短,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进中华文化开放发展

中华文化的开放,既是“引进来”,也是“走出去”,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体系。新时代推进中华文化的开放发展,更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良好互动,在“引进来”“走出去”中既吸收其他文明成果,也促进中华文化不断更新。

鼓励支持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塑造中国文化的开放形象,展现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文化只有传播,才能更具生命力;只有为人类发展贡献智慧,才能在更大的范围获得认同。同时,欢迎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进入中国,以更强的开放意识和开放心态,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使中华文化更具时代生机与活力。但学习不是被动的全盘接纳,而是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主动研判、理性甄别、交流互鉴的选择过程。“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向世界生动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

同时,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都需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展示平台与传播渠道。首先,打造对外交流文化精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创新、理论创新,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立一支善于传播的队伍,建立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评价标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走向世界;实行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中华文化产品竞争力;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其次,积极发展文化对外贸易。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努力开拓新兴文化市场,扩大对其他国家民众的影响,在提升文化贸易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再次,创新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手段,加强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媒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华文化节、旅游节等方式,加深各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感知;搭建中文学习传播交流平台,向外国民众讲授中华文化。最后,营造对外文化交流的多元格局,架设文明互学互鉴桥梁。要深化不同国家在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的合作,利用民间力量,加强民众民间文化交流,发展民间友好关系,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中华文化只有在开放、交流和互鉴中才能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切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文化根基。中华文化的开放是全方面的开放,是面向全世界的开放,中华文化不以人种、地域、文化理念及国家制度等差异而区别对待各种文化。力求在文化平等交流互鉴的基础上,通过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途径,在科技研发、文化产业、文化保护、民间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展开更深层次、更全面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文根基,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明交流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如此交流,太暖!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请文明演绎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漫说文明
交流平台
对不文明说“不”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