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 许梦麟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地将核心素养写进课程目标,彰显了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课程思想转变。新课标中的“感知”“体验”“语境”“情境”等关键词明确地表达了英语学习活动内在的渐进性、持续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强调将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整合语言知识与技能学习,同时体现了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中发展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的导向。[1]新课标中育人本位的话语表述,与当下盛行的“方法”“模式”“课型”“考试”“成绩”等中小学教师话语和“记笔记”“背单词”“刷题”等学习行为形成了巨大反差。鉴于此,在新课标的落地进程中,中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尽快突破现有思维定式,接纳、理解、践行新课标理念就成了当务之急。下文,笔者透过杜威经验哲学视角,力图通过“鱼”与“池塘”的隐喻,呈现新课标的核心思想,进而通过“鱼归池塘”,隐喻经验哲学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以期为英语教师创新教学设计提供必要的思维工具与行动策略。
杜威经验哲学主要强调经验与自然(杜威哲学思想里的experience,汉语翻译为“经验”,但这个“经验”与我们汉语中惯常使用的“经验”概念不同。杜威的“经验”包含了经历和体验)、主体与客体、心灵与物质是一个统一整体,认为进步的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of experience),通过 经 验(by experience)和 为 了 经 验(for experience)的 哲 学。[2]21这 种 经 验 具 有 如 下特征:
第一,主体与客体不可分离。当下,不少英语教师开展的是指向考试的分解式教学,教师常常把活生生的英语拆分成零碎的知识点,然后进一步掰开、揉碎,灌输给学习者,这使得学习者获得的是成堆的语言知识碎片,无法体验真实情境中充满动感活力的英语语言。
第二,经验具有对象与方式二重性。现行的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过多关注学习者经验的对象,即英语语言本身,很多教学注意力和精力花费在语言知识教学方面,而忽略语言应该如何被学生所经历和体验的问题。
第三,经验有不同类型。有些经验具有教育性,能够促进学习者良性生长,有些则不具备教育性,甚至有误导性。例如:脱离语境的机械式单词记忆、刷题、测试等,这无疑会限制学习者的自主知识建构与高阶思维发展,并使其错误地认为英语学习是负担,进而丧失学习动力。
第四,经验具有连续性和交互性。杜威认为:每一种经验既会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取一些东西,也会以某种方式改变以后要经历的那种经验的性质。[2]15经验同时具有交互性,学习者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域,其内部主观状态与外部情境产生交互作用,形成当下的体验,进而实体化为经验。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活动与行动策略。[3]一个恰当的隐喻可以将形而上的概念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杜威经验哲学,即鱼与池塘的关系。在这个隐喻中,鱼是主体,池塘是客体,鱼与池塘不可分离。鱼对池塘的经验方式不同,获得的经验则不同。鱼在一个池塘里的活动经验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池塘。
首先,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当我们把学习者比作鱼时,他的经验对象池塘,即为英语的使用情境。正如鱼必须进入池塘才能有鲜活生命,学习者必须进入语言使用情境才能成为鲜活的英语使用者。教师将英语知识、技能置入真实或仿真情境中,就是把学习者带进了“池塘”。否则,就会产生“干学”现象(该词出自一个初二学生之口,意为纯粹为了应试而学,“干”背单词、做题、考试)。
其次,鱼还可以指具体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如词汇、语法等。这时,池塘即指语境。学习者对鱼的经验方式有两种:(1)死记硬背,即将鱼与池塘分离,鱼因缺氧很快死亡,学习者得到的都是一条一条死鱼;(2)鱼归池塘,即在池塘里(语境上下文中)观察鱼,研究鱼的运动,欣赏鱼水之欢畅。这时,学习者得到的是有生命的、鲜活的鱼。而且鱼还可以生小鱼(在具体语境中的词形变化、词义派生等)。
再次,鱼也可以指教师,这时,池塘就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自我认同与心灵完整。教师开展英语教学的方式大致也分两种:(1)分离式教学,包括自我分离(教学活动仅是工作任务而非心灵深处需要)、学科分离(视线聚焦于单词、词组、语法等语言的微观层面,忽视语言的本质功能特征)、师生分离(强调外部条件,如教材、手段、方法,无视学习者内在条件,如动机、兴趣、性格特征、先前经验等);(2)完整的自身认同式教学,即将智能、情感与精神完美交织在一起[4],超越现代主义技术性实践[5]的教学。
最后,池塘作为一种隐喻,包括不同类型与大小的池塘。鱼在前一个池塘里能够游动,换到另外一个池塘,仍然具备这个能力。同理,学习者在一个情境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应该成为其理解和处理后续情境问题的必要条件,如学习者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经验可为其初中英语学习提供经验基础,其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也从其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获得前期经验。
鱼与池塘隐喻下的经验哲学,其实践原则为鱼归池塘。仔细研读新课标,特别是教学建议部分,可以深刻体会到其字里行间弥漫的主旨精神与鱼归池塘隐喻在内涵思想上的高度契合性。下文,笔者以译林版《英语》三下Unit6What time is it?的教学为例,展示鱼归池塘的教学设计策略。
1.总体设计思路
首先找出鱼与池塘。整体研读文本后可以获知,本单元的主要语言知识点为句型“What time is it?It’s time for...”和数字11、12的英文表达以及字母T的读音。为了让学生(鱼)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会使用这些英语语言知识(鱼),同时体现新课标的活动育人观,教师需要一个能够将以上三个知识点融为一体的情境和语境(池塘)。
鱼归池塘。依据经验连续性原则,任何一项新的学习活动都需要与学生的前期经验相结合。三年级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时间概念的前期经验是什么?他们关于时间的哪些经验跟本节课要学习的英文时间表达联系最紧密?经过仔细思考,我们决定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学校生活中的上课时间表为抓手,生成教学主题“Talk about time at school”,让学生和英语知识回到这个池塘里。
2.统领式目标设定
与传统的分列式目标设定与表达不同,统领式目标设定将目标分为端点目标(terminal objective)和赋能目标(enabling objective)。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terminal并不是旅程的终点,而是目标旅程的起点。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眼光不应仅盯着某节课,而应思考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学习活动的terminal,以使学生能够开启下一个学习之旅。本节课的端点目标为:学生能够对“What time is it?It’s...o’clock.It’s time for...”产生具身认知,能够正确、流畅地用其进行问答与书写。为了达到这个端点目标,学习者需要完成一系列的赋能目标,本节课设定3个赋能目标:(1)学生将英文数字1~12的音形义融为一体,即同步说出音、认出形、理解义;(2)学生会说本节课的目标句式,能够正确且流畅地问答;(3)学生能够书写这些英语时间表达,内化这些英语时间表达方式;(4)学生能够迁移这些时间表达用语。
3.“蒙太奇式”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将其对时间的经验带入学习情境中,我们将电影拍摄技术中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即将一整天的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剪辑,使其有节奏地连续展现,生成一系列动静结合的语言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练习语言,以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并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4.“鱼(学生)欢、鱼(语言)活”话重点
不论以何种方法,针对何种内容,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使受教育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教育经验。鱼(学生)欢不是学生行为上的活跃躁动,而是内在心理与心灵的愉悦,有这样内在愉悦的学生,他们眼中必有生命成长的光亮。所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让知识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被学习者内化是本节课的重点。
5.过程管理说难点
新课标强调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开展教学,蒙太奇教学法将多个小活动串联在一起,因此保持教学各环节、步骤的衔接性和完整性,就成为课堂管理的难点。教师需要做好前期功课,特别是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备课的“任务包”里还应该包括课堂教学管理的相关知识、策略与技巧。
6.教学工具
5张白纸、写有英文数字1~12的圆形贴纸包(每组一套)、粉笔、教材、黑板(如确实必要,使用少量PPT)。在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尽量使用实物教具,特别是能够引发学生具身认知的教具和学具。
7.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由7项活动组成,活动1和2为准备阶段,活动3~6通过蒙太奇方法进行A mini school day活动,活动7为总结与作业布置。教学活动设计思路如下:
活动1:Listing numbers1~12in English(5分钟)
目的:Connect sounds with forms.
方式:进行Silent speech[6]。Silent speech是一项聚焦语音学习的有趣活动。教师示意全班肃静,然后“mouth”英文数字,即以稍微夸张的口型默发英文数字1~12的读音,可以随机默发,但重点在11和12上,因为1~10前一个单元学生已经学过。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口型,辨认并说出教师“说”的英文数字。然后,学生在同伴间或小组间进行“mouth”英文数字练习,特别是11和12。
操作提示:(1)教师谈话引入数字1~10,然后将11和12添加到列表上;(2)教师说出11和12,并邀请学生跟读;(3)教师和学生进行Silent speech。
活动2:Listing lessons in a day and their starting time in English(4分钟)
本环节学生要提供某个特殊日子的课程表,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
教师核对黑板上的时间表,并宣布今天调整后的课程安排:英语、音乐、体育、语文。
活动2意在通过时间表的调取为后续英文时间问答做准备。最好挑一个包括英语课、语文课、音乐课、体育课在内的日课程表。
活动3:English lesson(7分钟)
操作提示:(1)教师说“It’s...o’clock.It’s time for the English lesson.”,同时将写有英语课和时间安排的纸贴在黑板上;(2)教师演示“What time is it?It’s...It’s time for the English lesson..”;(3)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活动2中生成的课程表进行问答练习;(4)教师邀请学生和同伴进行练习;(5)教师引导学生打开课本,阅读更多使用该结构的情况,如该吃早餐了等。
活动3的主要功能是将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以全貌的形态提供给学生,即英语时间问答结构及其使用情境。
活动4:Music lesson(5分钟)
教师播放关于What time is it?的chant视频,学生看视频、跟唱。教师指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时间。
操作提示:(1)教师大声说“It’s...o’clock.It’s time for the Music lesson.”,同时把写着音乐课和时间安排的纸贴在黑板上;(2)教师播放What time is it?的chant视频;(3)教师和学生一起唱歌,直到他们能独立唱。
活动4主要帮助学生深化对英语时间表达的感知和理解。本活动中所选用的歌曲视频源自网络,视频中的歌者一边唱一边用肢体语言表达时间,很适合引入下一项体育课活动。
活动5:PE lesson(8分钟)
操作提示:(1)教师大声说“It’s...o’clock.It’s time for the PE lesson.”,同时把写着体育课和时间安排的纸贴在黑板上;(2)教师用口头语言和身体姿势来演示“What time is it?It’s...o’clock.It’s time for...”,就像活动4的视频中那样;(3)教师邀请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玩模仿游戏。
本活动意在巩固学生的英语时间表达,活动中教师调动学生的运动知觉,使其对所学内容产生具身认知,进而内化目标知识技能。
活动6:Chinese lesson(6分钟)
操作提示:(1)教师大声说“It’s...o’clock.It’s time for the Chinese lesson.”,同时把写着语文课和时间安排的纸贴在黑板上;(2)教师向每组分发1~12的数字包,并指导学生进行抽签;(3)每个学生从包中抽出两张数字贴纸,然后贴在练习本的空白处;(4)学生写“What time is it?It’s...o’clock.It’s time for...”,教师鼓励学生在不知道英语单词时使用汉语,然后提供英语对应的词;(4)学生与小组成员分享写作内容并核对。
该活动一是为了平复学生在音乐课和体育课中被调动起来的情绪,为课程收尾做好身心准备;二是为了对重点内容进行写作延伸,进一步产生具身认知。
活动7Wrap-up(5分钟)
操作提示:(1)在课程结束前五分钟,询问学生本节课是如何划分的以及完成了哪些基本活动;(2)指出其中一项活动,询问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感受如何;(3)当学生提出一个观点时,与全班同学一起核对,看看他们的观点是否一致;(4)最后,教师可以总结一下自己试图实现的目标以及自己从学生的反馈中学到的东西;(5)布置作业:运用今天学习的时间表达法,描写3~5个家庭活动,如“It’s6o’clock.It’s time to get up.”学生可能不会某个活动的英文表达,可允许学生用汉语。
以上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元认知,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剩余时间较多,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简要写下他们的小感受、小反思。如果时间不足,则口头反思。
8.教学设计评价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学习理解(导入与英语课)—应用实践(音乐课与体育课)—迁移创新(语文课与课堂反思)的活动性教学逻辑,通过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身、脑等具身反应,完成英语听、说、读、看、写等学习活动,将语言知识技能(时间表达)、思维品质(观察与辨析)、学习策略(元认知与反思)有机整合在一堂课中。整节课遵循“静—动—静”节奏,以静默口语活动复习已知数字,逐渐进入有声学习活动,再到肢体参与学习活动,最后以静思本课所学知识结束,整节课张弛有度、节奏适宜。
以上教学设计是从教师教的逻辑向学生学的逻辑[7]转换的具体实践,即放鱼归塘,为塘补养,助鱼欢畅。鱼归池塘这一隐喻很好地表达了新课标活动性教学观的内涵意义,学习者需要在语境里、情境中感知、体验,因为只有从体验式学习中获得的经验,才可以在日后的类似情境中被唤醒。[2]13因此,鱼归池塘是英语教学实践的根本路径。
池塘有大小,鱼有不同类型,但共同的原则是鱼与池塘不可分离。其次,池塘固有水质、大小等差别,但池塘基本属性不变。学习者在前一个池塘里获得的积极经验,必定能够为其后续学习提供良好基础,这是经验的连续性特质所致。
把鱼放回池塘,需要教师以鱼归池塘为前提条件。只有教师放弃“干讲”,学生才能告别“干学”,并在教师引领下成为欢跃的鱼。为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力做到长视角、近聚焦,即从学生长远语言学习之“用”着眼,摒弃“自扫门前雪”的狭隘教学心态。唯有教师解放思想,才能从追求教学技术向创新教学实践转变,才能实现池塘之水富氧,水中之鱼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