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向阳
诗是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广义的诗,是一切艺术的统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诗性,是诗本身所特有的属性,也就是诗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教育的目的指向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诗意向往,因此,教育理所应当地具有诗性。教育的诗性不仅是经验的存在,也是先验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成功、有效、适宜的教育有赖于人们对教育诗性的认识与了解。讨论教育的诗性就是说教育应该朝向诗性,即将诗性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体现到具体的教育原则、教育规范与教育行动之中。
诗性需要教育,而诗性教育就是教育的诗性出路,是诗性智慧在学校的再发现与再创造,具体表现为指向儿童诗性智慧涵育的活动。这就要求学校将教育的诗性付诸现实的行动之中,从而形成诗性的教育样态与模式。当前,我们必须要从增加教育的诗性元素、锻炼受教育者的诗性思维、氤氲学校的诗意氛围、培植教育者的诗性情怀等方面努力,以使诗性教育之路变得明朗与通畅。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永宁路实验学校”)将“向诗而行,享受幸福”作为教师团队建设的愿景,在新时代推进“习诗育人”共同体建设,以诗性情怀回归教育的本真和原点,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生命都绽放诗意。其中有以下几条经验可供其他学校学习。
团队是由一些共同志趣和特征、接近的价值观、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共同的历史和利益的人组成的。引领团队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积极良好的学校发展愿景。学校发展愿景是一种对于学校未来走向的样态图景的描绘,因此学校发展愿景并不等同于学校发展的目标。永宁路实验学校以“平安校园、礼仪校园、艺术校园、诗意校园”建设为载体,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凝练成“和乐尚雅”的校园文化,由此带动学校的美好发展。
团队的本质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本体性的共同理解变为经过协商的“共识”,二是要素结构从基于同质性转变为基于异质性,三是成员从生活在同一地域变为成员关系的“脱域”,四是个体由于劳动分工或交互媒介的作用,可能在多个共同体中拥有不同的身份认同,从而形成个体寻求独立和归属的两个方向的张力。因此,即便是同一所学校,其团队建设也应是多元的,且这种团队的建设起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领域。永宁路实验学校建设有教师发展俱乐部,每个正式与非正式团体都拥有相同的兴趣与爱好,都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在促进专业成长的同时发展自我的生活,从而实现了良好的教师生活的发展。学生的团队更加丰富多元,他们以社团的方式结成学生个性发展的纽带,既有诸如诗社、舞蹈、器乐等以追求艺术丰盈取向的社团,又有诸如机器人、科技小达人等以追求科学技术浸润取向的科学社团,还有诸如乡土研学旅行、滩涂海洋课程开发等以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取向的社团……所有的这些社团建设都指向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团队的设立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体现了物态的或组织的样式,而真正的团队形成需要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诗性教育这一共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从而实现团队的相互支持与共同领导,这就是团队的运作机制。我们高兴地看到,永宁路实验学校的王海林校长为团队运作机制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性条件。
学校团队的构建,为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搭建了一座桥梁,它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苦役”,不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一种生活的需求,一种人的基本权利,一种谋求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基本途径。学习的空间从教室延伸到周围任何一个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教育向生活的回归迫使资源保障成为必需,只有提供恰当的资源保障,团队发展才不会成为一种理论上的论证目标,而成为现实的追求。永宁路实验学校促进团队形成的资源保障不仅体现在校内,还体现在校外;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精神上;不仅体现在条件性的资源保障上,还体现在素材性的资源保障上。
团队优质发展的动力,还取决于公平的发展性评价制度的确立与执行。公平首先意味着对每一个人的同等尊重与给予同等的发展机会,同时追求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发展结果的公平。永宁路实验学校在对待学生的课程选择与教学机会的提供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生动发展。对于教师,也是倡导个人教育教学风格的养成与凝练,在朝向诗性幸福的教育进路上打造各自的风景。
团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师生、师师、同伴之间实现沟通、形成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生活的场域。文化的意涵主要是指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生活方式,因而任何团队的优质发展都离不开高尚文化的引领。永宁路实验学校的团队建设并不仅仅是在运作团队,还在文化的意义上创生团队,从而使每一个团队都那么有文化气质,整个学校也因此显得很有文化。
总之,永宁路实验学校探索出了以诗性文化引领专业教育的诗教美育模式,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中获得了主体美的统一,走向了自我真实的成长。可以这么说,“习诗育人”是永宁路实验学校旨在给予学生乃至教师的一种整体性的、促进全人发展的教育范式,是素质教育的校本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