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琪,陈少杰
(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宁波 315012)
油菜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是国产植物油第一大油源、第二大饲用蛋白源[1]。菜籽油是国内主要食用油之一[2],具有绿色、健康等特点。中国菜籽油产量居世界第一,但食用植物油仍依赖进口[3]。浙江省宁波市处于长江下游冬油菜区,具有悠久的油菜种植习惯,历史上最大种植面积达50007 hm2,但是之后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效益下降,面积不断萎缩。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宁波地区油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但油菜生产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分析宁波地区油菜生产的现状,提出宁波油菜生产发展的前景和对策,以期为宁波地区油菜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
油菜是宁波地区主要的冬种作物,近5年平均油菜种植面积为7090 hm2,占全省的6.58%;总产为1.66万t,占全省的7.29%;单产为2338.50 kg/hm2,比全省平均单产高10.88%[4]。宁波市的油菜生产主要分布在慈溪市,种植面积占59.9%;其次是余姚市,种植面积占12.8%;宁海县、象山县种植面积分别占7.7%、6.7%;鄞州区、海曙区、奉化区等市区种植面积合计占12.8%[5]。宁波油菜种植方式以育苗移栽为主,一般9月下旬播种,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移栽,技术成熟,产量较高。近年来,由于劳动力价格上涨,加上轻简化直播技术成熟,直播油菜比例呈增加趋势,但由于单季晚稻收获后茬口较迟,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主栽品种方面,以优质双低高油油菜品种‘浙油50’[6]、‘浙油51’[7]为主,其次是‘浙双72’、‘浙大630’及杂交油菜品种‘越优1401’等[8]。
宁波地区农民油菜种植历史悠久,尽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但不少农村家庭仍然保留种植油菜的传统和食用菜籽油的偏好。全国农技中心调研显示,浙江省冬闲田面积有26.67万hm2,可以开发利用的面积为20万hm2,适合油菜等冬种作物种植面积约为3.33万hm2左右,其中种植油菜最理想也最切实可行[9-10]。目前,宁波市冬闲田面积在26700 hm2左右,适合油菜种植面积预计在4500 hm2左右,可见利用冬闲田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有较大发展空间。
近年来中国油菜单产水平获得较大提升,2010—2019年油菜籽单产从1748 kg/hm2提高到2048 kg/hm2,增长17.16%,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宁波市近年油菜籽平均单产在2300 kg/hm2左右,浙江省内在杭州、嘉兴之后[4],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同处于长江下游的上海及江苏还有一定差距[12]。浙江省2008年开始开展“浙江农业之最”(原名“浙江农业吉尼斯”)粮油亩产挑战赛,其中直播油菜攻关田与攻关方单产记录一直由宁波市生产主体保持,2020年直播油菜最高单产达4638.45 kg/hm2,直播油菜攻关方最高单产达4321.95 kg/hm2[13],分别比同期全市油菜平均单产高112.24%和97.76%,说明大面积生产中优良油菜品种产量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单产还具有较大增长潜力。
当前油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低[14],尤其是播种、晾晒等环节仍需大量人工。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调研显示,2018年浙江省油菜生产成本为12903.60元/hm2,其中包含物质与服务费3996.15元/hm2、人工5599.50元/hm2、土地3307.95元/hm2,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43.39%[15],而中国油菜籽主要进口国加拿大的生产成本不到中国的一半[16]。宁波油菜生产规模经营程度低、种植单元小,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推广应用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17-18],在提高油菜单产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种植效益,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此外,种植油菜还可以改善土壤地力,主推的“稻油轮作”模式可提高水稻单产6.3%左右[19],能够促进全年种植效益的增加。
宁波地区城乡居民油脂消费以食用油为主,2019年全市油料产量3.06万t[5],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国产油料榨油出油率计算[20],可榨得食用植物油1.04万t。以中国居民食用植物油每日人均25 g的摄入标准[21],居民食用草本植物油自给率12.1%,再加上木本油料也不超过20%。不足部分以国外进口为主,国内主产区调入为辅。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口油菜籽及大豆数量逐渐减少,这是国内油菜产业发展的机遇。油菜籽品质方面,与加拿大油菜籽90%以上为转基因品种相比,国内对转基因油菜生产控制严格,品质更好[22-23],可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高品质食用油需求,这也是农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基本方向[24]。因此,发展油菜生产是应对贸易摩擦、保障油料供给的重要途径,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宁波地区油菜种植效益受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双向挤压,一方面由于油菜种植以散户为主,田块分散、面积小,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多,导致生产成本偏高[25];另一方面国家取消油菜籽临储政策后,油菜籽价格大幅下滑,油菜种植比较效益降低甚至面临亏损[26]。据调研,2018年浙江油菜种植产值为12618.75元/hm2,成本为 12903.60元/hm2[16],如果没有补贴政策扶持,种植呈亏本状态。而且近年来农村用工、生产资料(农药化肥)、地租成本均上涨,油菜种植成本持续攀升,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27]。利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户种植积极性[28],相比小麦等其他作物,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较低。
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生长易受低温冷害影响[29]。2008年全国冬油菜产区发生油菜冻害,长江中下游受灾面积约占77.8%[30],2020年末及2021年初浙江省连续遭遇2次大风低温天气,加上降雨少土壤水分匮乏,造成油菜大面积冻害[31-32]。虽然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出现油菜越冬期和蕾花期冻害的情况有所减少[33-34],但前作水稻的生育期不断推迟,导致直播油菜受低温冷害影响而减产的风险仍然存在[35],同时过迟播种直播油菜难以获得高产,影响农户种植积极性[18]。另一方面,油菜籽临储政策取消,种植户担心扩大种植面积后油菜籽销售困难,不敢扩种[36]。
扶持政策上对粮食生产非常重视,而直接支持油菜产业发展的政策很少,对于油菜同季竞争作物小麦的补贴力度较大,挤压了油菜产业发展空间[1,37]。同时现有补贴政策过于单一,仅对种植面积进行补贴,对于关键环节,如农民最为关注的油菜籽收购、种植机械、保险等方面政策较少。
据调查,目前宁波地产油菜籽主要是由传统小榨油坊加工,其产品仅就近供给农村居民消费,销售量和销售范围十分有限。并且传统小榨油坊经营多数是兼业行为,季节性经营现象十分普遍,也往往表现为“小富即安”,不具备发展成为区域性品牌的意愿和能力。此外,虽然油菜主推品种突出,但同一生产区域多品种混种混收的情况仍然存在,导致油品质量难以控制,不利于形成品牌。
传统移栽方式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多,生产成本高,不适合大面积生产应用。宁波地区油菜生产的发展方向是发展免耕(少耕)直播种植方式,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38]。针对茬口迟、风险较大的问题,开展抗寒、耐迟播品种的筛选和配套迟直播技术的试验研究[18,39];加大油菜生产先进适用机械引进推广力度,如播种机械、收获机、干燥机械等,并研究推广配套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继续加强少耕免耕直播[40-41]、稻茬套播[42]等省工节本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试验研究,并进行技术集成,形成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促进油菜生产节本增效。
加大油菜生产政策支持力度,把油菜纳入大粮食统筹规划,鼓励引导油菜适度规模种植,建立油菜生产功能区[43]。将油菜种植、收获、烘干、初加工等机具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加大油菜生产机械补贴力度。对传统小榨油坊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菜籽油加工品质[1]。完善油菜保险制度,加强政策性保险对油菜生产的覆盖,提高保费补贴额度,实施油菜籽价格最低保险政策,解决农户后顾之忧[44]。
建立健全涵盖农资使用、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的油料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加强产品生产管理,提高油品质量。通过开展优质产品评选、展示、推介,加强宣传,提高产地菜籽油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和打造本土菜籽油品牌。支持油料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完善“产加销”全产业链,确保油菜籽卖得上价钱,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
花用方面,结合“多彩农业,美丽田园”建设,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以传统油菜花为基础,结合彩色油菜布局,通过举办油菜花节,拓展餐饮、住宿、地方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链,实现产业效益以及农户收入最大化[45]。菜用方面,开展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引进与筛选,完善栽培技术,建立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地产“万年青”等油菜薹品牌宣传力度[46]。此外进一步开发利用蜜用[47]、肥用[48]、饲用[49-50]等功能,提升油菜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