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萍
主流媒体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发挥着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而青少年儿童节目无疑是其中最应该担负起“育人”使命的节目形态。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一部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这部法律明确指出: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因此,从法律意义上说,媒体承担着“育人”责任。
“双减”实施后,青少年儿童的周末不再被学科类的补课挤占,但家庭、学校和社会目前能为青少年儿童提供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比较有限,所以主流媒体的青少年儿童节目若能担起这样一份社会责任也就抓住了发展的机遇。
某儿童节目,由主流平台推送,播放量巨大,但是在节目中教孩子大呼小叫、上课传字条,甚至有堪比言情小说的恋爱情节,而节目中的主角都是青少年儿童。节目中还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学生嫌贫爱富、欺凌弱小,连霸凌的细节都描述得非常具体。有一期节目给狗取名字居然叫曹操、刘备。家长在网络上声讨:孩子长期看如此审美畸形、低级趣味的节目,人格会扭曲成什么样子?
过去的十几年,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部分青少年儿童节目“野蛮生长”,泛娱乐化,为博“眼球”忽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暴露出很多问题,甚至忽视了“育人”的社会责任,不能不引起重视。
第一,青少年儿童节目要为学校教育提供有益的补充。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影响人的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先天素质、早期经验、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社会实践”在影响孩子能力发展的因素中占20%的比重,与中、小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有着相同的分量。而青少年儿童节目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大有可为。
营口新闻传媒中心的《阳光齐步走》节目曾经连续多年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儿童开展“跟着课本去旅行”活动。在游历中,他们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在“小记者游营口”活动中,青少年儿童到营口市的西炮台、楞严寺、盖州古城等家乡名胜古迹实地采访,通过媒体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给更多的同龄人。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青少年儿童节目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还有很多“可为”空间,比如开展劳动教育、体育竞赛、公益活动等。
第二,青少年儿童节目要为青少年家庭带去科学的教育理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促进之下,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我们不得不说,目前,还有一些家长在做父母之前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缺少先于孩子学习成长的科学育儿理念。
青少年儿童节目要为青少年及家长带去怎样的科学家庭教育理念?
我们再来谈谈前文中提到的在影响人的能力发展因素中占20%比重的“早期经验”。“早期经验”涵盖的内容很多,比如早期养育的方式、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等。在青少年儿童节目中,如果能多做这方面的引领,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儿童节目经常组织“亲子运动会”“亲子读书会”等活动,请教育专家、心理医生,解读“早期经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年轻父母以正确的方式开启孩子的早期教育,缓解家长群体的焦虑情绪,对推动三孩生育政策的落地、提升国民素质等都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再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勒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例,谈谈青少年儿童节目应该如何站在科学的角度带给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加德勒认为,人的智能分为言语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知智能、自然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八个方面。每个个体可能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有优势。如果家长懂得这样的理论,就会接纳孩子的不同,发现孩子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优势,并且强化发展。如果孩子懂得这样的理论,就可以在面对分数、排名和父母的焦虑时少一些压力,认识到“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并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青少年儿童节目如果能传递这样的科学理念,既可以平复家长的焦虑情绪,实现“因材施教”,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所长,遇见最好的自己。
第三,青少年儿童节目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大、更有意义的展示交流平台。青少年儿童节目与成人节目不同,要重在节目的教育、服务功能,而非娱乐功能。
例如:北京电视台的《音乐大师课》由顶级音乐人教天赋少年唱经典歌曲,是一档真正的少儿成长音乐节目。少年经过音乐课堂和汇报表演,在音乐老师的全程呵护下,与经典歌曲原唱者及文化大师组成的特约听课团亲密接触,完成中外经典歌曲的传唱,迅速成为父母、孩子喜爱的音乐教育节目。
2022年新年伊始,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掌上新营口”《悦听》栏目推出一档子栏目《悦少年》,以“童心品读经典·雏音致敬文学”为口号,邀请全市青少年儿童朗诵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作品、成语故事等,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青少年儿童节目要争取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让这样的节目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新媒介。每天更新,形成连续的收听习惯,实现伴随式的教育、服务功能。
2020年、2021年、2022年,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举办了多场少儿春晚,为更多的青少年儿童提供了才艺展示的平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论文化课的成绩如何,只要在某一个方面确立起自信,就会促进他的“全面发展”,这与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契合的。青少年儿童节目要发挥优势,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在各个方面交流学习提升的机会,在每一次展示中,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是孩子积累的人生财富。
第四,注重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少年儿童节目要牢牢记住为党育人的任务,从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着手,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营口新闻传媒中心组织了“童心初心童年百年”营口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名少年儿童钢琴演奏会和百名少年儿童红色经典诵读活动。活动从4月持续到7月,在全市各中小学中深入开展,让青少年儿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用童心回望初心,让童年感受百年。节目内外,广大青少年儿童接受了一堂生动的爱党、爱国教育课。
第一,道德绑架是青少年儿童节目的“有所不为”。青少年儿童的道德动机尚停留在满足他人的希望、争取社会的赞许阶段,凡是成人赞赏的,他们就认为是对的,正因为如此,媒体更应该注重正确发声、引导,切不可“道德绑架”。
多年前,营口市站前区某校五年级小学生被评为“营口市美德少年”,材料中描述的一件事情在记者选题研讨会上引发了讨论。孩子的妈妈在他四年级的某个清晨因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孩子的奶奶在那天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正常参与了鼓乐队的排练。学校因为这个少先队员以“大局”为重,推举他参加美德少年的评选。面对这样的少年先进典型,我们经过讨论之后决定,在报道中不提这件事情,寻找其他角度展现孩子的优秀品质。我们认为,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面对妈妈突然去世这样的打击,不应该被成年人架到所谓的思想高度上,这个高度有违人伦,不健康也不正常,是道德绑架。这个时候对一个孩子成长最有利的做法是,让孩子知道母亲去世这件事情是他在那个清晨要面对的最重要的事情,而这个时候缺席学校的排练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理解的,他完全不必要为此而负疚。让孩子宣泄自己悲伤的情绪,给孩子最后陪伴妈妈的机会,这才是有温度的教育。教育应该关照青少年儿童的内心,不能不近人情,我们不能通过宣传这个“典型”,而把不正确的价值导向带到其他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情感认知之中。保留青少年儿童心灵中的本真,让他们勇于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学会表达和拒绝,青少年儿童节目在这方面有引导的责任。
第二,忽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是青少年儿童节目的“有所不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矛盾动荡性”的特点,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造成心理并不稳定,表现出各种矛盾心理。青少年儿童节目的采制、传播要关注青少年儿童的心理,不可对青少年儿童造成错误的引导和伤害。
有个曾经大火的节目,把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带到城市,让他们看到城乡生活的巨大差异。与把城市孩子带到农村的效果不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带给贫困家庭的孩子面对现实的自卑感和无力感。这种情绪有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伴随终生。
对公开捐助并且要求青少年公开领奖的采访报道也要慎重。多年前,笔者曾经去农村某学校采访受捐助的中学生。校长并没有让笔者去见孩子。校长讲了他自己的故事。他说,自己在那个困苦的年代也是贫困家庭的学生,是拿着贫困补助读的高中、大学。他说,那种滋味不好受。他有一次因为嘴馋买了个冰棍儿吃,有的同学看见他吃冰棍儿便指责他,领着贫困补助还有钱买冰棍儿。因为这样的指责,他读书的时候,一次肉菜都不敢吃。这位校长用自己的“感同身受”拒绝了这次采访,也给笔者上了一课。这位深谙青少年儿童心理的教育工作者提醒我们,青少年儿童节目不能忽视节目播出后对青少年儿童心理上的影响甚至是伤害。“施舍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而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尤其要注意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只追求收视效果而忽视青少年儿童心理,是媒体缺少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第三,低俗化、娱乐化是青少年儿童节目的“有所不为”。自媒体时代,诞生了很多拥有百万、千万粉丝的网红儿童,这些儿童的父母最初可能只是分享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但是大火之后,在资本的运作之下,就走向了剧本创作。孩子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越来越失去童真。为了追求搞笑的效果,一个镜头剪切一句话,孩子说的话明显是大人一句句教出来的。很多低龄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成为了广告代言人。甚至有家长让孩子做“吃播”,不顾健康,吃成了超级肥胖儿。父母为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也许他人没办法强烈干涉,但是主流媒体一定要警惕这种价值导向,不能助长歪风邪气,有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青少年儿童节目不能为了收视率和经济利益,根据成年人的喜好“包装”青少年儿童,把他们当作笑点、卖点,缺少对青少年儿童起码的尊重,只剩下对他们的玩耍、戏弄。这种低俗的节目把错误的观念灌输给屏幕前的孩子和家长们,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度火热的少儿选秀节目,就曾经助长了部分家长极不理智的“望子成星”梦,使不在少数的青少年儿童荒废学业,甚至误入歧途。
第四,对中考、高考状元的炒作宣传是禁忌,是青少年儿童节目的“有所不为”。教育部2018年明确提出严禁各地教育部门以任何形式公布、宣传和炒作“高考状元”。这几年,教育部连续发布禁令。社会各界呼声很高:“让教育回归常态,让高考状元不再成为某些媒体牟利的工具”“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宣传,是对应试教育的强化,有违学校教育的本质”“对高考状元的炒作是应试教育思想和媒体浮躁心态的反映,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尽管如此,高考出分之际,就是一些新闻媒体想方设法寻找“状元”之时。哪个城市的“状元”“榜眼”“探花”的分数多少,这些学霸是去了清华还是北大,这样的报道几乎每年高考后都会重演一遍。这样的媒体导向只会助长广大学生家长的焦虑。
因此,这也是青少年儿童节目的“有所不为”。媒体有责任在集体焦虑的大环境下,引导家长和学生理性看待高考,助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成长型思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典型、多种人生的选择,才是青少年儿童节目应该呈现的内容。
今天的青少年成长在我们国家走向伟大复兴的美好年代,具有了更个性的人生选择、更高的人生追求、更深的家国情怀和更远大的社会理想。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抑或是融合之后的全媒体,青少年儿童节目都要充分发挥媒体“育人”的作用,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切实把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