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景、新面孔、新表达
——《“新”辽宁故事》专栏创作有感

2022-11-16 07:02马鸿鹏
记者摇篮 2022年5期
关键词:沈阳辽宁企业

□马鸿鹏

2021年3月25日开始,按照省委宣传部和电视台要求部署,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推出《“新”辽宁故事》专栏。领到这样一个命题,我们也在思考:身为记者,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讲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讲述着辽宁的故事,那么什么样的故事是“新”辽宁故事呢?记者深入全省各地各行业,请当事者、亲历者用小故事讲述大变化,让人们从我们的镜头中,发现辽宁之美、见证辽宁之变、感受辽宁之好。截至目前,共推出百余篇报道,总结下来,这个“新”就是:新场景、新面孔、新表达。

一、新场景——讲述“新”辽宁故事

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说过,好的营商环境,没那么复杂,就是四句话: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辽宁在努力成为营商环境最优省的这个过程中,突破了很多限制,发生了很多变化,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在《“新”辽宁故事》的报道中,我们设计了两个角度,一个是投资者,一个是创业者,让这些在辽宁投资创业的主人公发声,讲述他们的真实感受。

比如,苏州人缪珽带着互联网+零工理念正式入驻营口,营口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企业推出了一整套“管家”服务。缪珽在采访中说:产业园不仅仅是“扶上马”,更是“送一程”,营口是个创业的好地方。

比如,沈阳百航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守胜表示,在厂房的选址改造、税收和租金的减免、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等各方面,沈抚示范区为像沈阳百航这样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的是“保姆式”服务,辽宁的产业优势让他们在这里扎根。

比如,广东揭阳人姚春生一直在从事塑料家居收纳用品的生产销售,2011年,在一次辽宁产业招商会上接触到了盘锦。在此之前,辽宁并不在姚春生事业发展的版图中,但盘锦丰富的化工原材料和便捷的物流运输等条件让姚春生产生了在盘锦投资建厂的念头。从脑海中的一个“念头”到如今盘锦第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盘锦海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建厂的过程非常顺利。姚春生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坦言,他得到了盘锦政府部门全方位的支持,高新区、交管部门在员工电子商务培训、企业运输等方面给予公司很多帮扶。当地在推进企业上市的过程中,实行了“政府+银行+担保机构”的投融资模式,政府实行全程代办。姚春生表示:“只用三天时间,就解决了工商执照变更,这个速度即便在南方也很少见。”

比如,来自德国的芭芭拉已经在沈阳生活了五年,服装设计一直是她的人生梦想。2017年,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挂牌成立,成为众多创业者一个新的平台,本来去陪朋友参观的芭芭拉发现,这可能是她实现梦想的最好时机,于是她下决心注册了公司,成为沈阳片区第一批政策红利的受益者。在采访中,芭芭拉说:“自贸区的创业环境非常好,手续办理非常便捷。”如今,芭芭拉已经有自己的服装设计工作室,她设计的不少产品卖到了上海等地。从2017年到现在,像芭芭拉一样,有近两万名来自中国和40多个国家的创客选择在沈阳片区逐梦、圆梦。

采访中我们发现,不单单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辽宁投资兴业,还有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选择来到辽宁开拓市场。比如,科大讯飞作为知名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上市企业,2021年在沈阳开设子公司,全面建设辽宁区域总部,推进基于科大讯飞开放创新平台的产业加速中心建设。之所以作出如此战略选择,是缘于企业发现了这里的新机遇。在2021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辽宁发出英雄帖,发布了1453个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需求,科大讯飞蒙辽大区总经理李俊峰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有了这么多的应用场景,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好,其他企业相关的信息化技术也好,都有了广阔的应用舞台,技术才能不断地得到提升。”吸引科大讯飞的正是辽宁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辽宁全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决心。

一篇报道,一个声音的力量是单薄的,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创业者发声,汇聚唱响的就是辽宁营商环境向好的好声音。宏大的主题,需要微观的镜头、生动的报道来展现,而这些具体的人、具体的投资故事和创业故事,就是“新”辽宁故事最好的注脚。

二、新面孔——呈现“新”辽宁变化

我们在这一系列报道中,寻找和发现了很多新鲜的名字:大连达利凯普、辽宁中兴实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辽宁久森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科安隆科技有限公司。可以说,这些新面孔在辽宁的成长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省内各地各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从十几年前在鞍山成立迈格钠磁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到今天,马忠威一直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更多的用户,了解他眼中的新动力,了解用“软连接”的方式克服或者减少传统“硬连接”传动方式带来的弊端和短板。对于靠技术起家的马忠威来说,技术的革新,更让他坚定了自己要站在更高站位去思考一家企业的使命和责任。如今的迈格钠,已经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首批绿色工厂示范单位等诸多荣誉。

新松教育科技集团总裁范存艳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今天的新松机器人是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名列中国十大机器人公司排名榜,产品出口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写了中国机器人没有出口的历史。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疫情防控物资紧缺。新松医疗仅28天就生产出了口罩机。在接受采访时,范存艳坦言,对于沈阳来说,这基本不存在什么技术难度,疫情发生以来,新松还研发了多款呼吸机,不少都出口国外。范存艳说:“沈阳为国家提供了完整的产业链,这是我们搞双循环的底气!一个企业的贡献,不能只看它挣了多少钱,还要看它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撑。”

北大医学部毕业的陈卫党在美国拿了医学和计算机双料硕士,还在硅谷脸书公司干到了高级经理。不过,看好国内互联网医疗平台前景的他,还是决定回国创业。选择大本营的时候,陈卫党辗转考察了上海、杭州、武汉、北京多个城市。最终,拥有丰富软件人才储备又环境宜人的大连成了他的首选。陈卫党说,和他北医的同学在北上广深创办的公司相比,他的团队格外稳定,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是最大的利好。八年的辛勤耕耘,加上当地政府的扶持,让他创办的公司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作为创始人的陈卫党也越来越确信,当初来辽宁大连投资兴业,选对了地方。

新面孔,不只是那些我们并不耳熟能详的企业和人物,还有那些很少有机会采访到的面孔。比如,全国造纸行业龙头企业玖龙集团董事长张茵就是鲜见的面孔。玖龙集团十年前来到沈阳新民投资,企业的两条高档包装纸生产线吸纳就业近千人,还带动当地上下游产业链及物流业的发展。可以说玖龙对辽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大项目,之前我们没有机会采访张茵董事长,这次采访缘于张茵董事长当选省侨商联合会会长。当天开完会,部里也是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新闻点,立刻给新闻中心部署采访任务。接到任务后,我们立刻兵分两路,一组记者开完会直接去采访张茵董事长,另一组记者马上和玖龙集团沟通联络,确定了其他采访对象,然后去企业采访。张茵董事长对辽宁营商环境的变化非常肯定,她说:“经历这么多年,看到辽宁的变化,特别是在今年营商环境变化非常大,看到人开始动起来了,这是让我最高兴的地方。大家都积极地想要干点事,政府也是非常想做成事,企业也尽快想把项目落地。我对辽宁除了感情、信心,又多了一份责任。”采访第二天《辽宁新闻》就推出了《“新”辽宁故事——深耕十年“纸”爱辽宁》,该片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老字号绽放新光彩,也是“新”辽宁故事要聚焦的选题。作为丹东地区最大的专业调味品生产企业,辽宁光华酿造有限公司可谓是丹东市的老字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中,不断以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提升、新荣誉加身的新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即便受到疫情影响,企业依旧如期开工。让“光华”这个带着很多丹东人记忆的老品牌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丹东这座城市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是董事长孙国强要实现的愿景。

在整个“新”辽宁故事的主题报道中,记者采写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这些新鲜的“面孔”,使故事更具贴近性;不回避问题,直击要害,更易引起共鸣,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了“新”辽宁故事的传播力、引导力。

三、新表达——传递“新”辽宁声音

故事化的新闻报道离不开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叙述离不开细节。细节是展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所以一个生动的关键细节往往可以精准地传递出更多信息。比如,沈阳跃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大数据服务商,核心业务是利用大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和管理。5年的时间,公司业务发展很快,记者没有直白地去讲述企业如何壮大,而是从一个细节,就是厂址的变化切入:创业的时候,沈阳跃客教育只有4个人,办公室在民居里;后来发展到20几个人,换了个更大的民居;今年壮大到40多人的企业,搬到了沈阳软件园东北科技大市场。从这个切面去讲述,于是有了题为“三次搬家三次飞跃”的片子。注重细节的故事化表达,才会让新闻生动起来。

以《“新”辽宁故事》的另一条片子《爱上辽宁助力振兴徐工12亿落子阜新》为例,记者先是在片子开头概述:辽宁阜新进军高端除冰雪装备领域,是徐工一次战略性的产业升级。然后镜头一转,讲到2020年底,土生土长的徐州人王健被委以重任,但初到辽宁,他的顾虑却很多。推出主人公,设置悬念。

被委以重任的总经理,到底有什么顾虑?紧接着就是对王健的采访:“人生地不熟,感觉工作不好协调,我以前主要做一些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很少和政府打交道,担心没有经验,工作开展不顺利。”

没有任何空话、客套话,意思很明确:我大老远来的,你们辽宁会怎么对我?

片子节奏非常快,马上给出答案,用一组数据凸显了阜新高新区的高效:成立服务专班,仅用4个月时间,就推动项目顺利开工。奠基仪式举行前,更是仅用7天建成会客厅,10天建成400个生态停车位,15天建成1.5公里的进厂马路。

一系列铺垫之后,主人公的顾虑被打消了。记者采访到了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民,其表示:“通过前几年对辽宁市场的开拓和认识,我感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务实、扎实、创新的工作态度和激情就像这个天气一样不断升温,我对这里充满信心。”

还有,获悉人民银行针对辽宁增加240亿元再贷款额度这条消息,我们迅速作出反应,分别采访了大连农商银行、盛京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以及两家企业的专业人士,头题播发了《240亿既是“及时雨”也是“风向标”》的报道,有具体案例,有专业解读,对一条专业的金融新闻进行了清晰的阐述,从如何操作到对企业的意义,再到对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作用,既让人看懂政策,也让人看到政策的价值和意义。在受疫情等综合因素影响,辽宁等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这篇报道向社会展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稳增长、促发展的有力举措,提振了辽宁相关经济领域的发展信心。

四、以“四力”实现“三新”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队伍提出的谆谆教导、殷切希望。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务必始终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为职业要求,努力践行“四力”要求,提高政治素质,增强业务本领,锤炼优良作风,在新闻实践中,做到有情怀、有担当、有思想、有匠心,更好地展现新时代辽宁好故事、传播新时代辽宁好声音。

通过近一年“新”辽宁故事主题报道的采访,笔者深刻领会到,要始终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而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务必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不但能看到“是什么”,还要能看到故事背后“意味着什么”;不仅要清楚给受众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还要清楚为什么要给受众讲这个故事。只有具备敏锐的“眼力”,才能看准方向,体现政治担当。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要在增强“眼力”的实践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新闻服务群众、服务大局得到充分体现。

东北振兴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东北振兴,不是仅靠几个大项目就可以实现的。有“山”,还要有“林”,才能虎啸山林,重振雄风。讲述“新”辽宁故事,这故事既是讲给别人的,也是讲给自己的。这样宏大的主题,“落地”的关键在于选取的人和企业是否足够典型。一年来,通过扎实的准备、实地的走访、精巧的设计、切中要害的提问、精致的剪辑,记者下农田、进车间、到厂矿、访民居,用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用新的表达方式,在《辽宁新闻》播发了百余篇讲述新场景、新面孔的报道,在每个报道的谋篇布局里,关注个体命运、关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中心工作,讲好辽宁故事,做好时代的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

五、结语

“辽宁故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身为记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善于发现新面孔,精心设置新场景,用生动的故事化表达,呈现“新”辽宁之美、之变、之好。通过我们的文字和镜头,将辽宁珍惜、呵护市场主体的政策和温度讲出来,实现田里的“苗”越来越多,让企业家、创业者感到在辽宁发展有土壤、有阳光、有养分。

猜你喜欢
沈阳辽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辽宁舰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