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煤矿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应急救援对策

2022-11-16 06:16刘明明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2期
关键词:救援煤矿群体

刘明明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1.煤矿生产中引发安全事故的心理层面因素

1.1 认知心理

人的认知心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不仅包括思维、记忆、感官等,还涉及人的情感变化、判断能力、控制能力等。在开展煤矿作业工程时,企业往往会通过安全教育、规范管理、安全检查等方式,深化作业人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预防、控制事故发生的风险。因此人的感官认知是影响事故发生、应急救援效率的关键所在。煤矿职工对于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感知,经由大脑分析处理后,对危险形式做出反应。但当前煤矿生产的环境相对复杂,人的感知容易受烟尘、设备噪音、身体状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及时识别、处理危险信息。如可见度较低的作业环境下,人的视觉感官受到影响,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随之下降,易影响认知思维,导致不合规作业行为的出现,提升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此外,黑暗、狭窄的环境会影响救援人员的认知状态,提高救援难度[1]。

1.2 个性化、动态化的心理发展

人处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阶段,心理发展需求的变化是动态性的,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对人、事、物的态度不同,行为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个性心理的外在表现为性格、能力、行为习惯,内在的驱动力则是差异化的发展需求与行为动机。据近几年的事故调查数据显示,煤矿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包括瓦斯爆炸和窒息、顶板事故、机电事故等,由于人为疏忽、文化安全观缺失导致的事故数量呈上涨的趋势。而从煤炭作业与管理人员的个性心理表现中,不良的心理是导致生产风险提升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事故发生客观、主观影响要素的分析,基于职工个性心理的动态变化,深入了解职工的发展需求与行为动机,对职工的外在表现、动向等进行预测,可为安全教育、管理规范机制的建设提供可靠的指导。同时,还可通过对职工个人心理状态的分析与引导,强化事前预防工作质效,对于应急救援方案的制定与调整也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对于责任意识不强、心理倦怠等职工群体,可采用教育引导、制度约束等手段,导正职工价值观念,从个性心理动态变化的层面出发,落实安全生产的目标。

1.3 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具有同一目标的组织成员相互影响下的具有相似特征的心理活动,具有共有性、界限性的特征。职工的安全行为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的群体中发生的,必然会受到其所在群体行为和群体动力的制约和影响。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对于矿山作业人员的积极反应、消极反应都有着增强的作用。实践调查表明,煤矿作业的群体数量庞大,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处于艰难、复杂的环境中,安全要求较高、工作强度也相对较高,在煤矿实际开采阶段,很难长时间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生理节律受复杂煤尘、照明等条件的影响,群体心理压力普遍较大,易出现抑郁、焦虑、暴躁、疲惫等心理,并在群体中扩散。

2.基于心理学层面提高应急救援措施实效性的对策

2.1 深入、全面掌握职工认知特点,科学制定安全教育方案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思想认识方面的积极引导,在制定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相关制度体系时,应根据人的认知特点、心理发展需求、群众心理特点与心理状态干扰因素等,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一方面,应从思想认识引导层面出发,贯彻安全生产理念,提升职工风险识别、预警的意识。如,煤炭企业可以通过设置警示标语、组织安全知识讲座、利用APP推送安全事故新闻等方式,全面渗透安全生产理念,以思想带动行为,基于规范、安全作业心理,形成矿山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一线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应加强安全知识、基本救援知识的学习,制定灵活性、科学性的教育方案,向职工群体分析阶段性安全检查的成果,明确界定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的责任[2]。

2.2 以职工差异化心理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救援队伍的岗位配置

当前,从矿山救援队伍的建设情况来看,专门的救援人员数量相对较少,部分应急救援的岗位是由矿山作业人员兼任的,具有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救援经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该种情况,煤矿单位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优化原有救援队伍的人才结构。在岗位配置方面,需煤矿企业需针对性、动态性的分析职工差异化的心理特征、发展需求,使任职者的人格特征、能力与工作相匹配。面临突发的灾害事故时,煤矿员工按照相关制度规范,及时启动应急救援方案,根据岗位职责要求,认真落实防护、控制等相应策略。与此同时,救援相关人员还应深入学习先进的应急防护与救援技术应用、设备操作,树立自主学习的认识,吸收优秀的救援经验,合理缩短等待救援时间,全面促进业务能力、专业水平的提升。

2.3 贯彻人本管理原则,合理编制应急预案

矿山安全风险的控制是保证煤炭开采效率、降低事故发生频次的重中之重,在安全防范与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从职工安全认识培育与提升的角度出发,贯彻人本管理原则,形成以预防为主、高效救援的管理格局。煤炭企业应在加强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建设的同时,通过教育引导、制度约束、文化塑造等对策,提升事故风险预防与控制水平。为此,一是煤炭企业需强化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知识的宣传力度,从个体思维认知引导的角度出发,帮助职工在内化安全生产相关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的约束自身的行为;二是在编制应急预案时,按照煤矿安全管理相关文件,建立针对性的应急响应方案,依照六级管理、综合控制、专项检查、现场措施等环节应急救援的要求不同,灵活、合理的安排事故处理对策,并通过多方面的审核、评估,确保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执行性,保证救援效果;三是科学调整工作评价与考核制度,做好奖惩管理。为全面控制煤矿作业的施工、管理风险,需要企业结合职工的实际需求,制定形式多样、内容更丰富的内部激励机制。

2.4 基于心理干扰因素控制要求,制定科学、可靠的安全管理机制

在煤矿开采作业中,影响工程人员作业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因素较多,为保证开采任务能够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需企业全面、动态分析员工思想状态、身体机能、技术水平等基本状况,同时加强个体内部干扰与外部干扰原因的分析。相关管理部门应针对内外干扰因素的成因、表现特点,制定科学性、灵活性的控制对策,一方面,加强生物节律效应的运用,运用问卷调查、远程监控、信息测算等方式,掌握员工的生物节律基本状况,并借助大数据分析、智能统计、云平台计算等相应技术,及时排查处于低潮、临界期的职工,在有效的沟通交流后,妥善安排,缓解职工心理、身体的负面状态;另一方面,煤矿企业应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监管与保障体系,注重安全检查工作的合理安排,最大限度的避免麻痹、沮丧、疲惫等负面心理状态对安全生产的不利影响。

3.结语

当前阶段,面对突发的煤矿事故,煤炭企业不仅应加强客观事故原因的调查与分析,还应从心理层面出发,对职工个体心理特征、群体心理特征、心理与生理状态影响因素等进行动态、深入的分析,对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进行挖掘,通过制定针对性的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教育方案、优化救援队伍的岗位配置、基于风险全方位把控角度编制应急预案、严格控制心理的内外部干扰因素等对策,帮助职工树立起端正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多管齐下,为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合理性、科学性的指导。

猜你喜欢
救援煤矿群体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救援行动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防治水中的应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紧急救援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