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峰
公主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公主岭 136100
猪腹泻病具备发病急、传染快、仔猪致死率高的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且导致猪腹泻病的病因较多,需要养猪场重点防治。常见的猪腹泻病包括猪痢疾、猪增生性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猪球虫病和营养性腹泻等,这些疾病会发生在猪只生长周期的各阶段,对猪只健康生长带来影响。尤其对于仔猪而言,猪腹泻病会导致仔猪死亡,降低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做好猪腹泻病的防治工作。
对大肠杆菌引发的仔猪腹泻来说,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最为常见,容易导致水样腹泻、脱水等现象,严重时可致仔猪死亡。从病因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饲养管理与环境因素。由于未科学饲养与管理母猪,母猪无法分泌出母乳,无法喂饱仔猪。或由于乳汁太浓,仔猪摄入后难以消化,未及时饲喂初乳或初乳量较少。圈舍或母猪乳房消毒不彻底,保温不到位。并未根据规定补充铁、硒等微量元素,未及时补料或饲料不合格,未提供清洁饮水,断奶方法不当。未及时免疫传染性疾病疫苗,气候多变或过于寒冷、昼夜温差较大等,均会诱发仔猪腹泻的出现;其二,病原微生物因素。大肠杆菌是诱发仔猪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往往激发病原微生物感染。病源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往往因饲养管理、环境因素及机体抵抗方面的影响。
大肠杆菌引起仔猪出现腹泻症状后,一般从出生到第5天,特别是第3天极易出现仔猪黄痢或红痢,并未出现季节性特征,头胎母猪所分娩的仔猪极易出现黄痢,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往往居高不下。第10~20天,吮乳仔猪极易出现白痢,也是大肠杆菌所致,发病率较高,然而死亡率较低,季节性特征不明显,一般在寒冷、潮湿环境及单一饲料的情况下出现。
因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腹泻根据发病缓急包括急性与慢性两种。其中,急性病发病突然,患病仔猪体温骤然上升,畏冷,喜欢拥挤打堆,精神萎靡,垂头耷耳,食欲不振,呼吸不畅,拉稀,粪便颜色为黄白色或灰白色,腥臭味重,有的粪便中掺杂着尚未完全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后期严重脱水,眼窝下限;慢性发作,体温变化不大,有的处于低温状态,精神萎靡,食欲越来越差,走路缓慢,持续拉稀,严重脱水,存在异嗜癖,喜欢啃咬垫草,贫血严重,黏膜苍白,最终衰蝎而亡。
患病后猪只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会出现明显的采食量下降和精神不振等症状,同时排出水样的粪便,并且呕吐,如果触摸患病猪的耳部,温度明显异常。其次,如果是仔猪患病,主要观察仔猪的粪便是否呈现水样状,同时呈现黄色稀糊状,伴有腥臭味。
患病母猪的采食量下降和精神差,并且有大量的水样粪便,经过触摸耳部发现患病猪的体温升高。而患病仔猪会排出黄色稀糊状的粪便,并且肛门周围有粪便污染。因为猪只腹泻疾病的发病速度和传播速度都比较快,需要采取有针对性防治对策,避免该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5.1.1 环境方面的措施
猪只在生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该加强对温度的控制,防止猪只出现腹泻等症状。其次,避免猪舍内温度太干燥,适当的调节圈舍内的湿度,保证环境适宜,做好圈舍的通风降温工作。再次,猪只对寒冷的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差,对出生5 d内的仔猪必须做好保温工作,可以挂保温灯或者铺电热毯,保证猪只有适合的生产环境。
5.1.2 消毒和卫生措施
一是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同时用石灰粉覆盖粪便,减少患病猪和粪便的接触,避免疾病的传染。养猪场要每半个月对场内消毒一次,消毒液可选用硫酸氢钾。在空圈内彻底消毒,可以釆用高猛酸钾消毒液,对圈舍进行熏蒸消毒。在全进全出的圈舍内,可采用2%烧碱水+10%石灰乳进行消毒,如果发生因腹泻病导致的病死猪,应当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或者贩卖;二是重视对产房的消毒,在母猪进入产房的前5天,要对产房进行彻底的消毒,使用高压水枪对地面和墙角进行消毒,之后需要20 h的干燥,干燥之后才能让母猪进入产房;三是重视猪只的消毒。母猪在进入产房之前必须进行全身的消毒,使用温水对母猪进行全身的清洗,然后使用来苏儿或者一定浓度的百毒杀进行消毒;四是做好卫生管理措施,保证饲料和饮水的健康,禁止喂养发霉和变质的饲料,保障水源的干净卫生;五是加强对圈舍的消毒管理工作,做好日常的清洁管理,做好灭蚊防鼠工作,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随着猪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对养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很关键,能够控制疾病的发生。此外,管理人员进入养猪场之前必须使用一定浓度的消毒液进行消毒,避免将病菌带入养殖场。
5.1.3 强化饲养管理
一是冬季做好猪舍保温,控制好舍内温度,避免温度过低造成猪只拉稀。乳猪出生后的温度不得低于33 ℃,乳猪断奶后的适宜温度在25~28 ℃,种猪、肥猪的舍内温度不得低于18 ℃;二是经常打扫卫生,保证饲料和饮水干净;三是在母猪产前、产后和育肥猪的饲料中加入抗菌药、酶制剂、益生素等,增强猪只对腹泻病的抵抗能力;此外,可以在患病猪只的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多种维生素。
5.1.4 接种疫苗
一是孕期母猪免疫,按照程序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初乳的抗体水平,间接使仔猪获得免疫抗体。在母猪产前14、36天注射一次疫苗,以便于通过母源抗体增强初生仔猪的免疫能力。在仔猪断奶前,要对仔猪免疫接种,有效防范仔猪副伤寒;二是在预防大肠杆菌时,可通过注射K99、978P三价菌苗进行免疫。
首先,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同时用石灰粉覆盖粪便,减少患病猪和粪便的接触,避免疾病的传染。此外,可以在患病猪只的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多种维生素,对患病猪只采取颈部肌肉注射的方式,如果猪只的采食量比较差,可以肌肉注射一定量的青霉素和链霉素等;其次,针对患病的仔猪,应该停止母乳喂养,给予一定量的葡萄糖氯化钠,避免出现继发感染的症状,同时采取皮下紧急接种腹泻弱毒苗的方式;此外,为了避免其它猪感染,对出生后的仔猪及时灌服恩诺沙星,或者注射乳酸环丙沙星,连续注射3 d。对病情比较严重的猪只采取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方式。
首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管理之后,母猪能够康复,在7 d的观察时间里,母猪没有岀现水样粪便或者呕吐物,并且没有出现其它的猪只感染。健康之后母猪的采食量增加,经过触摸耳部发现没有发烧的现象;其次,针对患病仔猪,有一部分的仔猪经过治疗和管理之后得到了康复,但是身体比较虚弱,采食不积极,经过7 d的观察之后发现仔猪的体重明显上升。采取紧急疫苗接种的方式使猪腹泻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猪群中没有发现其它的仔猪因腹泻疾病而死亡的现象。
引发猪腹泻病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饲养环境,同时也包括病原微生物,如果猪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会导致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造成疾病的发生;其次,经过对养殖场的调查可以发现,在发生这些疾病之前,就出现过同样的疾病,发病之后迅速的传播和蔓延。此外,该疾病对后备母猪的危害比较小,死亡率小,但是对断奶仔猪的危害比较大,死亡率明显上升;再次,腹泻疾病主要发生在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季节,该时期猪只很容易受到病毒和致病菌的感染。经过观察可以发现,饲料槽中有明显的饲料发霉现象,饲养管理不科学导致猪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患病的可能性。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仔猪如果出现应激反应也会加重疾病,因为仔猪对气候骤变比较敏感,很容易出现应激反应,也是造成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现阶段还没有比较有效的药物治疗该疾病,如果发现病症,要及时的给猪只饮用葡萄糖氯化钠,同时在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病毒类药物,增加猪只抗病毒的抵抗力,提高治疗的效果。也可以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等抗生素药物,但要合理的选择用药的次数,避免出现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