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春燕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朝阳 122400
实际养羊生产过程中,如果日常的饲养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或者是对于疾病的防治经验不足,都会导致羊群发病。而羊口疮病在临床中也被称为羊口炎,主要就是由病毒引起的羊具有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病羊的变化主要是在其口唇、舌和鼻以及乳房等部位有丘疹、水疱以及脓疱和结成疣状结痂出现,属于特征性的病变。不同的饲养地区分离出的病毒抗原性也都不会是完全一致的。多见在春秋季节,而冬末春初也属于该病集中暴发的时期,临床中大多是群发,尤其是1~6月龄的羔羊易感性最强。生产中根据羊口疮的致病原因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具体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情况介绍如下。
日常羊场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如果供应给羊群的饲料或者牧草比较粗硬或是存在尖刺等异物,羊群在采食的时候会对其口腔黏膜产生损伤;日常采食的饲料中如果缺乏矿物质或者是微量元素,羊只长期采食会出现异食或者是啃墙的情况,而对其口腔黏膜造成损伤;或者是日粮中缺乏维生素C或者是维生素B1同样也能够引发口炎。
口炎病羊的食欲降低,采食量也减少,但是唾液的分泌量增加,可见从其嘴角流出大量的白沫,观察其口腔黏膜呈现潮红、变热和肿胀以及疼痛的变化,个别病羊还有恶臭,体温普遍升高,临床中很容易并发上呼吸道疾病感染,造成羔羊的体质羸弱,出现发育迟缓的情况。
羊只如果感染普通的口炎,在实际临床生产中可以采用浓度为10%的盐水、浓度为2%的高锰酸钾溶液,对于伤口进行洗涤,然后再采用浓度为5%的碘甘油、醋酸或者是比例为5%~10%的龙胆紫溶液进行涂擦,通常每天2次,连续涂擦7 d即可;如果病羊伴随有溃疡的症状,应该先采用浓度为1.5%的硫酸铜容易针对溃疡面进行清洗,然后再涂抹浓度为5%的碘甘油等,通常每天2次,连续使用7 d即可;如果是因为缺乏维生素而引起的口炎,可以通过肌肉注射或者是口服的方式,给病羊用维生素B或者是维生素C,具有一定的效果。
加强养羊场日常的管理措施,在饲喂之前应该仔细检查饲料,去除饲料中存在的尖刺异物,确保给羊群投喂柔软且易消化的饲料。重视维生素与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补给,从而保证羊群摄入的营养全面且均衡。
病毒性口疮在临床生产中也被称为羊传染性脓疱,属于急性的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生产中1~6月龄的羔羊属于最易感染的群体,同时具有比较高的病死率,生产中大多都是群发,饲养场内一旦有羊只出现感染,就极易造成全群羊感染发病,整个病程在12~20 d左右,生产中会造成病羊直接死亡,此外病羊还会出现采食量下降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食欲废绝,病羊生长呈现停滞状态,机体发育不良,抵抗力也随之下降。生产中避免从疫区进行引种或者是购入源自疫区的产品,否则会造成病毒性口疮的大范围传播。临床中的病羊皮毛、被污染的饮水、饲料和牧草或者生产用具等都能够造成该病的扩散。具有既往病史的养羊场也很容易出现再次发病的情况。
临床中可见病羊的唇、口腔黏膜、鼻子、眼睑、乳房、乳头、外阴、蹄叉、蹄冠等皮肤处有丘疹、水泡、脓疮等出现,如破溃后就会形成棕黄色的硬痂。临床中呈现良性感染的病羊,经历7~15 d的硬痂会自行干燥并且脱落,而后会康复;但是呈现恶性感染的病羊,可见其患部会继续有水泡、丘疹、脓疮等产生,还会融合成片状,继续蔓延至整个口唇、眼睑、乳房、外阴及其周围部位,并且会结成大面积且易龟裂出血的污秽痂块,可见痂块下的肉芽呈现组织增生的变化,造成患部呈现隆起且外翻状,从而形成桑葚状;个别病羊的痂块下会有瘘管形成从而造成脓汁的积聚;出现蹄部感染的病羊会出现跛行和伏卧的状态。大多的病羊会有食欲下降或者是食欲废绝的情况,生长停滞,体质比较虚弱,机体的抵抗力也呈现下降,通常在临床中会引起继发感染的情况。
针对病羊出现溃疡的部位,可以先采用1.5%的硫酸铜溶液对溃疡面加以清洗,之后再采用5%的碘甘油、醋酸等进行涂擦,每天1次,连续治疗7 d即可;对于病羊的结痂部位,可以先采用清水将结痂软化,剥去之后再采用10%的盐水、2%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是3%的双氧水进行反复的洗涤,然后再采用5%的碘甘油、醋酸进行涂擦,每天3次,连续治疗7 d即可;出现蹄部病变的患羊,可以将其患蹄置于5%~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1~2 min,每天3次,每次间隔5~6 h,之后再针对其患部采用土霉素软膏进行涂擦,连续治疗7 d即可;病情严重且体温升高的病羊,应该及时给其注射病毒灵0.1 g/kg、青霉素20~40万U,配合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以增强病羊机体的抗病力以及免疫力。
生产中在进行引种的时候应该避开疫区,并且开展严格的检疫措施,严格必要的消毒管理。在引种之后应该先进行隔离观察15~20 d,待检疫合格之后方可进行混群饲养。临床中要对羊群勤观察,便于及时的发现病羊,一旦发现患羊应该第一时间采取隔离治疗或者是无害化的处理方式。
临床中主要是因为坏死杆菌通过羊只受到损伤的黏膜和皮肤以及伤口等造成感染,从而引发羊只感染坏死性口炎,还能够引起病羊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病羊感染的初期可见其牙龈部位出现肿胀和充血的情况,随后观察其牙龈和口腔黏膜以及舌面等处都有肉芽组织出现,表面会存在很多白色的小点,随后小点会逐渐的扩大而汇合形成硬币大小的坏死灶。观察发现病羊流涎,呼出的气体带有臭味,伴随流出清涕或者是脓性鼻涕,病羊偶尔有咳嗽的表现。患羊的食欲下降或者干脆废绝,生长迟缓,发育状态不良,严重感染的病羊会出现死亡。
临床中首先要将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可以采用10%的盐水、2%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是3%的双氧水对其患处进行反复的洗涤,然后再采用5%的碘甘油或者醋酸、5%~10%的龙胆紫溶液或红霉素软膏进行涂擦处理,一般每天2次,连续治疗7 d即可;还可以给病羊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用药,一般采用青霉素20~40万U,配合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病羊机体的抗病力以及免疫力。
实际生产中需要经常针对饲养舍进行卫生清扫,始终保持生产环境的清洁且干燥状态,经常采用消毒处理,生产中要勤观察羊群,便于发现病情而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羊口疮主要是以3~6月龄的羔羊为主要的发病群体,通常会在生产中出现群体性的暴发,而疫区的成年羊大多会有一定的抵抗力。在有口疮病流行的地区,可以给羊群进行免疫接种,主要就是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的弱毒疫苗株作为接种疫苗。我国专业的机构通过采用犊牛的睾丸细胞以连续传代的方法,而育成的弱毒株再制成冻干活疫苗,生产中比较适用于不同年龄的绵羊和山羊群,通过下唇黏膜划痕的方式进行接种,通常每只的接种量在0.2 mL,此外也可以在羊的股内侧皮肤通过划痕的方式进行接种操作,一般会有3个月的免疫期,在野外进行大面积的应用时,一般保护率能够超过80%。实际生产中给羊群进行接种时一般都是通过口唇黏膜内注射的方式,或者是给初生羔采取股内侧皮下划痕的方式进行接种,通常接种量大概在0.2 mL,即可获得长达5个月的免疫期,而攻毒保护率可以超过3/4。根据我国相关的资料报道,某制药厂生产的细胞弱毒苗,可以有长达18个月的保护期,临床中进行使用的时候一般都是通过唇黏膜下接种的方式,通常每只羊用0.2 mL,一般在15 d之后机体就可以产生免疫力,怀孕母羊可以在生产之前的30 d或者是15 d进行接种操作,这样能够确保新生羔羊从母体的初乳中获得比较高水平的抗体。
在口疮病流行的地区还可以针对自然发病的羊采集痂皮,经过研磨处理之后再用50%的甘油盐水缓冲液而制成1%的病毒液,选择健康羊的尾根无毛处采取划痕接种的方式,一般经过7 d就可见接种处有炎症或者是出现脓疱性的病变,随后会结痂,几个星期之后痂皮也会脱落,采用此种方法给羊进行免疫可以使其机体产生比较持久的免疫力。母羊的接种操作应该在其分娩前的3~4个星期完成,因为本法存在散毒的危险,所以仅限于在疫区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