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龙
四川省苍溪县石马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苍溪 628434
猪大肠杆菌病是农村散养猪常见易患病,养殖过程中该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对于仔猪的影响比较大。生猪感染后,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腹泻或败血等症状,对生猪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大的制约,严重时还可能造成死亡。近年来,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现高发趋势,对于养殖效益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为保证养殖效益,促进养殖工作的稳定发展和养殖人员增产增收,一定要关注疾病的防治工作。另外,结合疾病的发病日龄、临床表现和病原菌血清型的差异,可将疾病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疾病表现类型。
养殖过程中,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季节性不够明显,但相对来说春秋季节的发病率更高一些。一般情况下,1月龄内的仔猪更容易感染和传播疾病。仔猪一般是通过与携带病毒的母猪密切接触而导致其患病,仔猪会通过母源传播感染疾病,通过遗传感染疾病,所以在农村地区呈现地方性流行的趋势。
一般出生10日龄左右的仔猪易患该疾病,其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腹泻症状,排出灰白色粥样粪便。疾病的发病率高但是死亡率较低。病因是由于仔猪肠道中的菌群失调,病原菌大量的繁殖,导致其消化道产生病变。另外,气候变化异常,农村养殖过程中饲喂不科学容易导致该疾病高发。患病后其体温变化不明显,食欲下降,畏寒。虽然疾病的死亡率不高,但是会制约其生长发育,部分患病案例即使痊愈,还存在变为僵猪的可能性,因此严重威胁散养户的养殖效益。
仔猪断奶后约1~2周,是该疾病的高发期。该疾病的死亡率较高,并且近年来呈现日龄增加的趋势。患病后,其表现为头部水肿,同时伴有一定的神经症状。患病初期,患病猪的体温明显的升高,但是随后会降低,出现盲目行走和在圈舍中转圈的症状,口吐白沫,倒地抽搐,四肢麻木。对病死猪尸体进行剖检,会发现其内脏水肿同样十分严重。
刚出生一周内的仔猪易患该疾病,该疾病呈现发病急、致死率高的特征。腹泻十分严重,排出黄色、黄白色粪便。疾病会诱发较为严重的肠炎或败血症。导致该疾病高发的原因是仔猪受寒,圈舍中的环境差等因素,同样会对农村散养的养殖效益造成巨大的威胁。
在进行疾病诊断时,具体可结合生猪的临床症状进行判断,若其存在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泻等各种常见症状,同时发病率比较高,且仔猪症状更为严重并伴有体温升高等情况时,可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若是想要进一步确诊,还需结合实验室诊断等方式,具体诊断方式如下。
通过细菌分离的方式,可对疾病进行精准的判断。具体操作时,可取病死仔猪其小肠附近的肝脏、脾胃、心血管等病变部位,做细菌分离试验,并在分离出的细胞组织中,做大肠杆菌培养试验,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上,置于37 ℃环境中培养24 h,若发现培养基上存在圆形凸起、光滑的红色菌群,直径大小在2~3 mm左右,即能进行判断。部分菌群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其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可取之前培养出的菌株和大肠杆菌进行接种,每种接种2支生化管,并安排阴阳两组做对照试验。结合对照结果可发现,分离出的菌株依靠甲基红与吲哚实验呈现阳性反应。另一组,经过柠檬酸盐、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氨酶等生化试验呈现阴性反应。
大肠杆菌对很多药物有较强的敏感性,通过药敏试验不仅能够辅助诊断,同时也能够为治疗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实验,可发现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新霉素以及复方磺胺的敏感度非常高,所以也可以结合这些药物,用于后续大肠杆菌的治疗。但是长期应用单一药物,易导致大肠杆菌出现抗药性,所以最好不要应用单一药物进行疾病的治疗,会对最终的治疗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农村散养在养殖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很多的养殖细节,这些问题恰恰是最基本的问题,容易导致疾病高发。因此养殖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各项养殖细节,有效控制疾病的出现概率。养殖人员要做好圈舍的清理工作,为猪的生长创设良好的环境。控制好圈舍的温度、湿度,保证光照和通风。及时清理养殖产生的粪便,并做好消毒工作。保证饲料、饮水干净,以免受大肠杆菌的污染导致疾病高发。
母猪分娩前后,养殖人员要对其进行精心照料,保证其生长环境良好,饲料干净且营养充足。并用0.1%高锰酸钾擦拭乳头,注意保暖,降低母猪的感染概率,以免通过母猪传染仔猪导致疾病高发,继而威胁养殖工作的进行,降低养殖效益。养殖人员同样需加强母猪猪舍的卫生消毒工作,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妊娠期猪舍需做好全面消毒,提前一周做好产房的打扫清理,并进行通风,之后才可以允许母猪进入。同时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外界环境可能对其造成的应激。产房内要长期保持通风干燥,落实好卫生消毒工作,一般湿度可控制在60%左右,冬季注意保暖防寒,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尤其是在仔猪出生后,其自身生长发育不够完善,抵抗力较弱,难以有效进行体温调节并抵御寒冷天气。所以同样需加强保温工作,完善相关保暖设施,同时处理好保暖与通风之间的关系。
为保障仔猪可获得充足的营养供应,养殖人员还需先做好饲喂工作,保证哺乳期的仔猪可获得充分且营养丰富的母乳。妊娠期母猪需饲喂全价日粮,保障饲料干净且营养丰富,同时饮用水应清洁,水温不宜过凉。母猪分娩前2 h,可适当减少饲喂量,分娩后可适当增加饲喂量。断奶后的仔猪,更需要加强护理,饲喂一些松软、可口且易消化的饲料,保证其白天有效进食,饲喂工作定时定量,以免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的情况。也可以及时为仔猪补充铁元素,这也是由于肌红蛋白和血红素的形成对铁元素需求量大,仔猪自身体内铁元素含量较少,需及时补充。除此之外,也可以及时补充钙、维生素等多种元素,提高免疫力,更好的抵御病菌。
对于该疾病,依靠免疫接种的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疾病。但是很多农村散养户对于免疫工作都有所忽视,导致疾病高发。因此养殖人员应该走出这一误区,在母猪产前及时接种疫苗,可选择腹泻二联苗与传染性的胃肠炎疫苗,母猪能够获得免疫,仔猪能够通过母体获得免疫,仔猪可以注射副伤寒疫苗,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发生概率。仔猪出生48 h内,需及时服用仔猪8联免疫球蛋白,有效抵御疾病,降低疾病发病概率。
治疗时,需为仔猪注射较为安全、稳定的药物,例如可选择环丙沙星进行肌肉注射,剂量为2.5~10 mg/kg,也可以选择硫酸新霉素,剂量为15~25 mg/kg。及时给仔猪服用活菌或药用酵母,也能够获得较好的疾病防治效果。由于长期使用单一类型的药物易导致疾病反复出现,存在耐药性,所以也可以在当前的治疗基础上,积极应用各种新药物,保障治疗效果。
4.4.1水肿病
对于仔猪水肿病,需在仔猪断奶前做好饲喂管理,为其日后独立采食奠定良好的基础。断奶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断奶可能对仔猪造成的应激。并及时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以及其他各种能够促进肠胃蠕动的营养物质。治疗时,水肿病具体可使用20%葡萄糖注射液20 mL、地塞米松注射液1 mg,配合维生素C进行肌肉注射。
4.4.2 仔猪黄痢
对于仔猪黄痢,可选择阿托品、庆大霉素进行治疗,剂量为0.5 mL/次,早晚各一次。通常还可以应用金霉素、新霉素等药物进行疾病的治疗。具体选择药物时,可结合病理检测分析应用效果最好的药物,有针对性治疗。并且强化日常饲养管理,做好消毒清洁工作,以及免疫接种工作。
4.4.3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可肌肉注射黄连素,也可以使用磺胺甲唑片、链霉素进行治疗。针对脱水、休克症状的猪,可肌肉注射地塞米松、葡萄糖溶液。
综上所述,现阶段农村散养户在发展生猪养殖工作时,依然面临疾病高发的情况,制约着养殖效益的提升。会导致饲料报酬降低、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其他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