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芬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526100)
进入“互联网+”时代,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战略号召,高校应提高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力求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引入计算机、互联网及信息网络技术,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此,高校必须正视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着力采取科学的实践策略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当前,尽管高校普遍设置有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但从整体上看,课程重理论而轻实践,类型较为单一,且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具有实践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1]。与此同时,高校通常将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局限于既定的教材,由于教材更新周期较长且以理论为主、缺少真实案例支持且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内容较少,直接导致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无法取得理想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效果。此外,在课时安排方面,创新创业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因而难以形成完善的授课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于教师的限制,难以帮助学生建构完备的知识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在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均对于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当前高校普遍缺少专业师资力量,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没有相关理论知识背景,而且也缺乏实践经验,因而难以有效地组织授课活动,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2]。与此同时,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往往采取由其他岗位教师兼任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做法,没有建立专门的人才引进和任用机制、长效可持续培训机制,进一步导致教学师资无法满足实践要求。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将知识和方法以单向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既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未能有效地组织课堂互动,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体性不足,缺少兴趣与热情,因而授课效果较差。与此同时,教师通常缺少创新意识,不能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特征引入多样化方法,导致课程较为枯燥乏味,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也因此得不到充分实现。
信息化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涌现速度飞速提升,进入“知识爆炸”时代。在此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既定的教材,而是需要与时俱进地展开内容更新,重视引入兼具生活气息、时间气息和时代气息的创新创业知识,以此增强教学实效性,更好地达成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切实改善人才培养质量。“互联网+”时代下,借助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可以快速获取海量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对资源进行筛选、整合,教师能够全方位地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真正培养出当今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实践人才。与此同时,应用互联网,高校还能在课堂上直接与企业建立远程通信、为学生创造与企业资深职工进行交流对话的机会,从而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达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时俱进的目的。
传统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课堂之中,受制于课程体系规划和建设、课时安排等一系列因素,课程容量通常较为有限,难以实现充分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目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互联网+”下,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微课”工具及丰富多样的在线课程资源,高校能够有效地延伸、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边界,推动其实现由课堂向学生生活的渗透:在互联网环境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因此能够了解到更多内容,其视野也将得到相应的拓展,对于增强其创新创业素质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通过借助线上平台或网络社交媒体建立线上学习社群,教师能够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进一步拓展教育的边界,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
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特征,学生在课程中所接受和学习的知识及方法,只有通过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真正内化为能力。当前,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课程时,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倾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缺乏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知,难以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在“互联网+”背景下,一方面,教师可以实现教学环节的“翻转”,将知识获取环节由课上转移至课下,推动学生自主应用课外时间完成知识学习,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将课堂的主要功能转变为组织交流讨论和思考探究活动,以此丰富课堂实践;另一方面,教师也能更好地布置课后实践作业,推动学生自主借助互联网整合信息,制定并实施创新创业方案。
互联网具有实时互联和资源共享特征,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海量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达到增强课程内容时效性、提高课堂丰富度的目的,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和时代发展相接轨[3]。为此,高校应加强对于相关教学资源的整合,借助互联网,打造专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从而为教师的备课活动提供充分便利。与此同时,应同步加强线上学习平台的建设工作,在平台上上传各类课程拓展学习材料、微课及慕课视频,以此为学生提供在课外进行拓展学习的内容与载体,推动其开展自主学习,了解创新创业知识,形成对于课程的有效补充,充分发挥在线教育的灵活性优势,满足学生的碎片化学习需求。高校需要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打造符合本校学生的在线教育平台,及时更新最新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录制特色化微课,进一步构建精品化课程体系,有效解决当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
教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执行者,其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重视落实好以下几项措施:①优化人才招聘与任用机制,重视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和实践要求出发,引入兼具相关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带来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提高整体教学效果;②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提高对于创新创业领域前沿发展动态的关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并通过培训深化教师的知识体系,帮助其掌握科学的授课组织方法,从而增强课程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相关课程的价值与作用;③加强校际合作交流,积极引入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和方法,重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灵活的调整与优化,从而构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教育模式;④定期组织综合研讨活动,加快本校成功经验的推广速度,并设计开发特色校本教材与课程;⑤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推动其主动利用业余时间了解创新创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形成特色教学模式和方法;⑥建立教学管理与反馈机制,定期对教师在某一具体阶段的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其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开展教学指导时所存在的不足,尤其应注意发现其在互联网应用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力求从整体上提高授课实效性。
针对当前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模式较为单一这一问题,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重视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实践中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征出发,教师可以围绕项目驱动法,结合情境创设法、问题导向法及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方法,打造综合授课体系:①将教学内容组织为项目形式,合理确定项目主题,科学设置总项目与子项目,从而细化教学内容。例如,在开展“创业计划撰写方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确定为项目主题,将创业计划中应包含的各部分内容(创业目标、创业内容、各阶段目标和实践措施等)的撰写方法设置为子项目,并设置具体的实践任务;②从项目主题和其中包含的知识与方法出发,甄别筛选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情境素材,重视应用好多媒体技术这一有效的信息化情境创设技术,综合应用图像、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达到增强课程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目的,有效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调动起来。例如,在进行“创业案例分析”的教学时,教师应转变单纯分析文字材料的做法,而应重视整合视频、动画、图像等关于创业案例的丰富教学素材和资源,优化课件设计,以此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增进学生关于创业项目的了解;③根据项目主题与情境氛围,合理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充足的思考空间,从而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推动其形成个性化结论;④注意根据学生当前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其合理地划分为若干项目小组,推动其在小组中对于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通过分工协作完成项目任务。例如,在进行“创新灵感获取”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创新灵感获取方法”作为子项目,接着应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关于科技创新及其他领域的实践案例,讲解“头脑风暴法”等相关知识,调动学生思考“获取创新灵感的过程和措施”,并引导其在小组中进行主题互动讨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特征,对于高校而言,只有提高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4]。为此,高校必须重视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关系,调动其全程参与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之中,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互联网+”时代,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进一步增多:①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构建远程教学模式,在讲解相关课程知识时,与企业方进行远程连线,由企业代表为学生分享真实创新案例,以此达到增强课程实践气息的目的;②高校可以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在线教育平台,设置专门的企业分区,定期更新企业课程和创新培训内容,以企业文化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③借助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高校可以展示合作企业的创新流程。此外,高校应组织学生走入企业参观学习,并在企业完成相应实践,以此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为保障校企合作的功能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应重视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工作,重视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等制度,推动企业方全程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包括项目作业点评、实践成果总结等,以此帮助其全方位地认识自身实际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
为进一步将学生还原为创新创业的实践主体,高校应组织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反馈内容,从而切实提升其实践水平。在此方面,高校可以引入竞赛形式,“以赛促学”,推动学生从胜负意识出发,主动围绕创新创业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并得到具体的实践方案。例如,高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互联网+创新大赛”,调动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参赛,结合计算机、互联网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征,自主选择生活中某一具体的领域,设计以“互联网+”思维推动该领域实现发展的创新实践方案,推动其在参与这一比赛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创新创业知识。在学生提交参赛方案后,高校应与企业一起完成对于优秀作品的评选,并给予优胜者一定的激励,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活动,打造特色品牌,推动这一比赛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高校还可以鼓励和推动学生自主成立创新创业主题实践社团,推动其在社团内自主设计活动方案、统筹活动实施,为其提供资金、场地、设备、宣传等各方面的支持,从而保障其活动得到顺利组织,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有效激发其兴趣与热情并增强其实践应用能力。对于各个创新创业社团的活动情况,高校应定期进行了解,但需要注意不应过分干预其自主活动尝试,为其留出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从而推动其以更为多样化的方式展开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互联网+”时代,高校还可以推动各个社团自建网页和宣传界面,从而进一步发挥社团的作用,对于社团各个阶段的活动成果进行总结,取得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互联网+”视域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提出的最新要求,高校作为重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应加强思想认识,正视当前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少专业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落实加强资源整合搭建在线课程平台、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学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方法、深化校企合作丰富实践机会以及开展综合活动推动实践应用等策略,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