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
在全球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正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意味着对现代社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艺术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强化艺术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能够实现素质教育发展水平的总体提升。本文依据当今国际化发展与国内社会需求,以广西应用型高校为例,通过融合国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及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探讨广西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多元化路径,从而改革和创新广西应用型高校艺术教育形式,提升广西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整体教育水平。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等教育需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为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推进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因此,强化高校师生艺术素质教育意识,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不容忽视,我们应积极在高校推广艺术教育。
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不仅能使人了解艺术本身,还能使人认知和理解这一领域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促使人们产生共同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和话语,形成强大的社会内聚力。因此,艺术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培养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主阵地,学生在校园可以得到艺术的熏陶,理解美的含义,提升自身审美水平。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更有利于高校艺术教育朝规范化、国际化发展。特别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当代大学生必须提升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确保在未来社会建设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智商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情商。高情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分析事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在高校若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就会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高的情商,还能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在就业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加个人就业途径。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实现素质教育发展水平的总体提升。但是,资源分配不平衡、教育体系设置、管理规划等不完善,制约了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高校在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要想得到规范化发展,就必须对当前的艺术教育体系进行完善。
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足够优越的资源和人才引进条件(如广西部分地区),高校艺术师资配备不足,硬件设施投入不够,所以地方性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落后,间接导致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片面化,不能满足学生多层次的艺术需求。其次,校方对艺术教育发展不够重视,认为艺术教育对普通大学生来说只是课外活动,没必要参与学习,也不需要艺术文化熏陶。最后,高校艺术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滞后,大多数课程内容枯燥,缺乏创新,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没有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未达到与专业教学形成互补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加强对地方性高校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完善当前的艺术教育培养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地方高校过于追求学科建设,忽视了地域性文化的重要性。高校的艺术教育若离开本土文化资源,课程就会略显单薄。广西高校的艺术教育模式若想办出特色,应主动求新求变,利用本地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打破艺术教育的桎梏。例如,广西的漓江画派、侗族文化、铜鼓文化、苗族文化,这些特色文化都可以很好地融入高校的艺术课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本土文化,发扬民族特色,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在艺术教育中渗透本土文化底蕴,不仅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应然追求,也是促进新时代美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目前广西大部分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多倾向教授教材内容,忽略了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若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及时更新,就会落后于新时代的文化思想,教学理念也跟不上时代步伐。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若学生将在校所学用于毕业后的文化创意实践,则会丰富就业途径,提高就业质量。另外,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时期,文化艺术是国家间经贸活动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因此,在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抓住时代机遇,融合新时代政策,朝着产学研相结合的国际化道路发展。
1.提升艺术教育在高校的重视程度
要想建立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让艺术教育在高校得到规范化开展,校方和教师就必须转变思想,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学生的积极作用,以及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校方和教师的思想意识可以从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与改变,同时,学校应加大硬件设施投入,为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2.科学开设艺术教育课程
多样性的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同的艺术课程风格能够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的总体提升。因此,教师在教授艺术教育课程时应该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揣摩,针对不同艺术种类和学生的专业性质制订更有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让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加大设施投入,设立艺术教育专职管理部门
高校可以设立“艺术教育中心”或“人文素质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板块、艺术类选修课程、任课教师团队、艺术教育资金财务、场地使用等一系列跟艺术教育相关的工作。艺术教育专职管理部门是高校艺术教育逐渐走向成熟、稳定的基础与保障。高校在设立此部门时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艺术教育模式,结合对本校师生的调研,制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艺术教育类通识选修课,同时,要保障与艺术学院、校团委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共同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
1.艺术教育离不开地域文化
我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广西的漓江文化、侗族文化、铜鼓文化、苗族文化。这些特色文化都可以融入高校的艺术课程,让学生体验地域性文化,发扬民族特色。广西高校立足于多民族的地方文化优势,可以将广西独特的民族文化与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相结合,使艺术教育呈现出广西地方教育特色,构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地方院校艺术教育模式。例如,非遗文化进校园、三月三特色文化活动、民族文化课程设计、民族文化舞蹈教学等。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解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本地民族文化。
2.地域文化需要高校传承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面临着消失的可能。而高校在信息传播、人才培养和知识集合等方面有着的独特优势,可为保护地域文化提供支持。同时,高校应立足于传统文化教育、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问题,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视为己任。
广西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是高校宝贵的科研和教学资源。广西高校在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时,可以把地域文化提升为“本土化”大学课程,这样的本土化艺术教育课程会使教学更生动、更多样、更鲜活、更充实,也会让更多学生了解、认识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中。
1.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高校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是集教育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文化创意产业为高校的艺术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艺术教育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高校要营造文化创新的校园环境,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使艺术教育与市场经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凸显具有时代特征的育人模式。
为了让教育教学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高校的艺术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应有所倾斜,让教学为实践服务,通过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等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工作室制”的建立就是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工作室制”可以将文创市场的最新信息融入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效率。这种路径结合了文创产业时代的市场需求,通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相互衔接,促使学生朝着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方向发展。
2.紧跟政治决策,抓住国际机遇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应积极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应对挑战,抢抓机遇。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美丽广西,要拓展国际国内开放合作空间,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振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努力将广西建成民族文化强区,成为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这些政策都有利于广西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广西高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办学理念上贴紧国家及政府要求,加强人才素质教育培养。
目前,国家和政府及各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等。高校可抓住时代机遇,支持师生参加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师生在展示广西民族特色和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开阔了自身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挖掘了艺术潜能,还起到了专业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效果,有利于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校是培养建设国家栋梁之材的沃土,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尤为重要。本文探索的广西应用型高校的艺术教育路径融合了科学性、地域性、时代性,采用多维度、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从多方面、多层次对人才进行培养,助力提升广西高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整体水平。地方高校在制订艺术教育办学模式时,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同时依托地域性特点的资源优势,结合时代前沿和国际发展,实现科学性、地域性、时代性的良性互动,使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