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珊
“东北扬琴学派”是20 世纪80 年代在湖北召开的“扬琴教学学术交流会议”期间提出的中国“四大扬琴流派”之一。它以辽宁营口扬琴艺人赵殿学先生为创始人,以演奏代表曲目《苏武牧羊》中所运用的“吟揉滑颤”等技法为学派创立的基础,以粗犷婉转、刚柔并济的演奏风格为艺术特色。在“东北扬琴学派”的传承中,赵殿学先生的演奏风格影响了20 世纪著名的扬琴演奏家、教育家王沂甫和宿英两位先生的演奏艺术风格。这也成为“东北扬琴学派”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东北扬琴音乐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东北地区不仅物产丰厚,还有丰富的艺术遗产。辽南皮影戏亦称影调戏,它与东北民歌、东北说唱音乐等民间乐种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辽南皮影戏是用兽皮等制成戏剧中所需要的各种角色,以灯光映照,并由演员操纵的人物投影幕布,配有唱腔音乐的一种小戏。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四胡和扬琴,唱腔明亮而高亢、活泼而热烈。表演者既是演唱者又是演奏者。久而久之,前辈艺人在扬琴和辽南皮影广泛结合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东北扬琴音乐”,而东北扬琴流派以赵殿学、王沂甫、宿英为第一代传人。
赵殿学为东北扬琴流派的创始人,辽宁省盖州市熊岳城城关人,是东北扬琴流派老一辈代表人物。他善于将东北民间音乐和其他乐器的特点运用到扬琴表演上,并自己研制扬琴。其最大的贡献是将古筝的压弦技巧引用到扬琴演奏上,独创颤竹、滑音、揉弦等技巧,自成一派,这为东北扬琴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出身于民间艺人世家,会唱影调并能边弹边唱,在当时辽南地区颇有名气。其代表曲目《苏武牧羊》是由民歌改编而成的扬琴独奏曲。
王沂甫为辽宁省海城市莺落村人。他是我国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他自幼酷爱音乐,学习过风琴、胡琴、洞箫等乐器。他曾组织春风音乐会、营口音乐会、飞声国乐社等团体,多次在电台、舞台演奏,受到人们的好评。之后,他拜师赵殿学先生学习扬琴。1957 年,他调到西安音乐学院任扬琴教师。其间,他也多次参加各种类型的演出。他在扬琴技艺上继承了老一辈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如规定改革琴竹规格,调整传统扬琴的音位排列,继承发展了东北扬琴演奏技巧,创新了拨弦、勾弦、单竹和音(一支琴竹同时弹奏两个音)等技巧,在理论上总结了扬琴技法为弹、竹、颤、滑、点、拨、揉、勾共八个字,即扬琴八法,编著教材多册,出版了《王沂甫扬琴独奏曲》,撰写发表了《扬琴上颤竹与滑竹技法》《调扬琴竹法》等学术论文。其代表曲目有《汨罗江上》《苏武牧羊》《春天》《锈荷包》等。
宿英为辽宁省营口市人,是我国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他从40 年代开始从事音乐艺术活动。曾先后师从王沂甫先生和著名扬琴演奏家杨竞明先生,并得到了赵殿学前辈的指导和教诲,还曾向广东前辈黄龙练先生学习广东音乐扬琴。他学习各扬琴流派,刻苦钻研,博取众长于自身,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并改变了扬琴单一的演奏方式,增加了双声部旋律演奏,丰富了扬琴的织体,音色上和声色彩明显增强。其演奏特点为擅于演奏快速扬琴乐曲,快而不乱,恰当准确,干净利落,以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先后出版了《扬琴演奏法》《宿英扬琴独奏曲八首》《宿英扬琴作品选》等,代表曲目有《翻身五更》《秧歌》《秋思》《民歌》等。
王沂甫、宿英先生本身是出色的演奏家,他们又培养出刘希圣、张学生、刘达章、高龙等一批中年演奏家。在1975 年全国独唱独奏调演中,刘希圣、张学生两位东北扬琴演奏风格的演奏家共赴北京献艺表演扬琴独奏。1982 年“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大会(南北片)”获奖的选手中有五名(李杰、刘寒力、谷成刚、郭忠禹、赵勇)出自东北学派。
写于1962 年的《木兰辞变奏曲》(高龙曲)和首演于1975 年北京全国独唱独奏调演中的《红河的春天》(刘希圣、李航涛曲),成功地把东北扬琴揉弦技法发展成为压弦小三度技法,使扬琴在“吟揉”的基础上增添了“压揉”滑音效果。特别是《木兰辞变奏曲》,再现部有一段模仿琵琶勾轮的写法更为精彩,使扬琴演奏的抒情性得到充分展示。写于1972 年的《丰收歌儿传北京》(张学生编曲)和《草原新曲》(谷成忠编曲),在华彩式散板中运用右手奏固定音(座音),左手奏音阶式旋律手法,由慢渐快、由弱渐强模仿滑音颤竹效果,以力度增大、幅度更宽为特点,为东北扬琴添上一笔秀色。云南歌舞团刘希圣创编的《欢乐的火把节》,除运用小三度压揉之外,采用反竹手法模仿云南少数民族同胞使用的月琴。沈阳音乐学院刘寒力于1979 年编创的《潘几尕木卡姆变奏曲》,运用左手颤竹加右手音头的技法,增强了颤竹的力度和灵活性,又运用和音轮带加旋律式低音,合成三声部效果,模仿新疆乐器弹拨尔的演奏风格,再现了新疆十二木卡姆的音乐特点。张学生等创作的《赞歌》,在中段运用了左手拨三个音的和弦式拨奏法,模仿马头琴回滑衬音效果,风格十分浓郁。陈威武(西藏军区歌舞团)也运用颤竹等手法改编有西藏风格的扬琴曲。
从70 年代起,东北扬琴第三代传人之一张学生先生运用他研制发明的双音键,又称双音竹(一支琴竹有两个锤头),与作曲家柴珏合编了《边疆的春天》。乐曲采用双音竹技巧,使扬琴能较自由地奏出一至四个音及较完整的三和弦、属七和弦。扬琴音响更加立体化,展现出主题音乐热烈豪放、气势磅礴的特点。1982 年,在山东济南全国民族器乐观摩大会(北方片)上,东北地区选手使用双音竹首次亮相,赢得全国扬琴同行的关注与好评。双音竹的出现标志着扬琴演奏工具增添了一个新品种,如今在全国广泛流传。
这期间出现了现代的扬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创作的作品,主要有《节日舞》《竹节韵》《金翎思—满乡随想》《骊山池影》《心中的歌》《闹花灯》《情思》《竹萧琴梦》《雅乐清歌》等。1989 年刘寒力创作的扬琴与乐队协奏曲《满乡随想》,除了运用吟揉、下滑、颤竹、拨弦技法之外,在旋律写作上以点描式手法加上大量华彩琶音。同时,在演奏上,作品大量采用二连手奏法及左竹法、八度大跳,并以多调性旋律结合乐队协奏的多层次演奏形式。乐曲《鹂山池影》试以更大篇幅的演奏规模与乐队协奏,力求进一步展现扬琴的音乐艺术表现魅力。
沈阳音乐学院刘寒力教授致力于扬琴四竹技法探究扬琴多音演奏形态研究,发明了“四竹技法”。此技法源于马林巴的四槌及多槌演奏方式:手持双竹,变化琴竹头击弦宽度和角度进行竹法组合,亦可进行“摇轮”,简单地说就是单手控制两支琴竹进行组合运动击弦。该技法在拓宽扬琴演奏技法、丰富演奏功能、提升艺术表现力、体现扬琴和声性方面有了创新和发展。2013 年刘寒力以平行五度和音与摇轮为创新点,将四竹技法融入现当代新创作的扬琴协奏曲《雅乐清歌》演奏之中。后来,他又创作了《竹箫琴梦》《雨轩寒月》等优秀的现代扬琴作品。
在乐器改革方面,东北地区的扬琴工作者改良了原有的扬琴乐器结构、音位和演奏方式,发明了多功能电声扬琴(谷成忠)、锣鼓扬琴(陈捷)、501 型扬琴、601 型扬琴、龙吟低音扬琴等改良扬琴。这些扬琴工作者纷纷对扬琴的品种及演奏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编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扬琴乐曲,引起了全国同行的关注。
601 型扬琴是沈阳音乐学院刘寒力教授在“501型扬琴”的基础上,研制出的“501 型改良扬琴”,后在2006 年通过沈阳音乐学院的科研立项后更名为“601 型扬琴”。“601 型扬琴”在左侧面板上增加一排13 码柱,保持扬琴原有的排列规律并可以双面发音的高音琴码,使扬琴高音区的演奏更为方便;同时,将最右侧低音琴码柱由四个增至为七个,并将音位由原有的自由式排列改变为固定的二五式排列,音域扩展为大字一组B 音至小字四组的f 音,重点解决了扬琴最高音区的音位排列问题,在演奏规律性、统一性及完整性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尤其是使高音区的演奏优势明显增强。这一研制创新点的结果是拓展了扬琴的音域,规范了扬琴的音位排列方式,也使演奏变得更为便捷。
20 世纪50 年代末,高等艺术院校开始开设扬琴专业训练课,东北扬琴的艺术风格发展逐渐进入理性境界,更加系统化。两位著名代表人物一位主教西北一位授业东北,在全国范围内,大有合力发展之势,直接推动学派的建立。在全国九所高等音乐院校中,沈阳音乐学院和西安音乐学院是以东北扬琴“吟揉滑颤”等技法的规范化训练为特点进行教学的。其他音乐院校也有曾受王沂甫先生和宿英先生指导、传授过的扬琴教师。
1982 年,李杰、刘寒力、谷成刚、郭忠禹、赵勇等新一代演奏家在“民族器乐观摩大会比赛”中获优秀演奏一等奖和二等奖;1995 年,钱伟宏、刘艮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乐比赛中获奖;2002 年,钱伟宏、于海英、侯一岚、战威、朴文琳、李清、杨菲在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民族器乐演奏比赛中脱颖而出;同时,钱伟宏、薛澍、于海英、宁淑云、肖笛、白静等青年演奏家加入艺术院校扬琴专业教师的队伍。这些人既是优秀的扬琴演奏者,也是东北扬琴教育教学阶梯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人才。这些创作人才、表演人才及教育教学等方面人才为东北扬琴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血液,也为东北扬琴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推动了国家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发达的自媒体时代,极大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快速传播。微信平台“东北扬琴艺术发展群”里,集合了东北三省各社会团体、学校、群众等百余扬琴教育工作者和爱好者。公众平台“东北扬琴网”为扬琴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对东北扬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辽宁省民族管弦乐协会扬琴专业委员会曾成功连续五年举办了辽宁省扬琴邀请赛,随后在沈阳、哈尔滨、长春每隔两年举办东北三省扬琴邀请赛,并在2021 年举办了“首届东北扬琴研讨会”和“建党一百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扬琴名家名曲音乐会”,邀请了全国各大音乐学院、艺术院校五十多名专家教授,其影响力已将原来区域性的学术活动扩展到全国性的活动。
在理论研究方面,出版有《王沂甫扬琴独奏曲集》和宿英编著的《宿英扬琴曲八首》《扬琴演奏法》《宿英扬琴作品选》《儿童扬琴入门》,以及张学生编著的《扬琴基础训练》《刘寒力扬琴作品选》,于海英著的《扬琴重奏曲集》等书。发表的学术论文有王沂甫撰写的《扬琴上颤竹与滑竹技法》《论扬琴竹法》《扬琴琴竹的改革与发展》,张学生撰写的《扬琴双音键》《扬琴滚轴垫》等数十篇。
20 世纪20 年代至今,东北扬琴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八十多年。东北扬琴置身于民间艺术,继承民间传统,不断创新,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鲜明艺术特点的扬琴艺术流派,弘扬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展望未来,它必将继续努力学习借鉴其他姊妹扬琴艺术流派的长处,吸收更多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融会贯通,促进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