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琢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发掘有效信息,并积极引导采访对象提供全面信息,从而使新闻信息内容更具时效性、丰富性。新闻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具备从人群中快速捕捉到采访对象的能力,也就是极强的洞察能力,还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灵活的应变能力,以便在突发状况时可及时进行精准判断,从而更为高效地完成采访工作,使所报道的新闻更具可读性。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时常会伴有各种突发状况的发生,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及时观察周遭环境及采访对象情绪上的种种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但从新闻记者既往工作实践中不难发现,部分记者的洞察能力尚有欠缺,无法及时就采访对象情绪上的波动给予相应的反应,加之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在采访过程中便会暴露出过度紧张、应变能力差等不足,以至于采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此外,部分采访记者无法准确及时找寻问题的关键点,所抛出的问题缺乏客观性,不够具体,表述也不够明了清晰,从而无法将新闻采访工作的采集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在新闻实践中不难发现,部分新闻记者无法有效把控自身情绪,将不良情绪带入到采访中,从而使新闻报道缺乏客观性,出现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
与此同时,新闻采访的现场环境也会干扰记者情绪,身处在此氛围中的记者难免会出现激动、悲伤、愤怒等情绪,从而使报道的内容蕴含丰富的个人感情而有失客观公正。
此外,部分出镜记者对新闻事件还会表现出过于理性、冷漠的态度,采用一成不变的语调及表情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这对唤起大众共鸣、引发大众关注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新闻记者合理把控情绪十分重要。
部分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将自身的主观好恶体现在采访过程中,对社会地位较高的采访对象表现出紧张、谨慎,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表现出躲避、排斥,对采访对象未能给予足够的尊重,缺乏人文关怀。
此外,一些缺乏经验的记者对采访任务认识不清,将关注点放在花边新闻上,这对提升采访水平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首先,新闻记者应提前就采访对象的人生经历、家庭背景及性格爱好等信息进行相关调查,以便快速找寻到切入点来开展更深层次的采访,即便在采访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也可以快速给出应对方案,从而在整体采访过程中占据主动。
其次,若想在采访过程中更好地体现出互动性,营造出愉悦轻松的采访氛围,记者需利用语言技巧使抛出的问题更具艺术性,避免被采访者出现任何反感情绪。在采访前记者应就问题进行梳理提炼,从而使采访达到良好效果。
最后,新闻记者应拥有应对突发状况和独立处理困难的能力,以防在现场出现心慌意乱、乱了方寸的状况。
新闻记者反应能力的提升不应仅局限于缩短个人反应时间的训练,还应结合实际针对有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而开展强化训练。在实际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绝大多数需独立完成,加之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时效性,要求记者需快速权衡轻重。当意外状况发生时,记者应将最大限度展现新闻价值作为目标,打破固定思维定式。此外,记者在采访时切记,不要执拗地一味依据采访提纲来开展工作,而应具有发现新线索的能力,在采访过程中有效把握提问时机,细致观察受访者情绪表情及肢体状态等变化,从而挖掘更多的新闻线索,如有需要可适当调整采访角度。
比如在采访过程中,如触碰到受访者不愿提及的内容或明显感觉受访者产生抵触情绪时,新闻记者应尽力顾及对方情绪,及时转变话题,避免采访现场过于尴尬,以便顺利高效完成采访工作。
在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还应不断提升捕捉细节的能力,因为很多细节都可以将新闻信息的潜在价值直接反映出来。新闻记者一旦确定好采访主题就应及时对新闻的潜在价值、性质属性、是否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等予以准确判断。采访过程中还应注重观察微小细节并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探究,同时观察受访者的情绪态度,适当转变提问方式,从而提升双方的配合度,有效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总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应变能力关系着整体采访效果,为了将新闻价值最大限度呈现出来,有效提升新闻记者的应变能力已刻不容缓。新闻记者要在充分做足前期采访准备的前提下保持良好且稳定的心态,从容不迫面对突发状况,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不受固定思维定式所束缚,灵活调整采访角度,长此以往,便可有效提升对新闻信息价值的甄别、判断能力,从而报道出更具时效性、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