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萍
进入新媒体阶段,多样化的信息传输渠道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取新闻信息,但“快餐式”新闻报道的不断更新以及不同传媒对同一新闻事件大相径庭的报道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新闻事实的判断,从而造成有效信息获取难度的增加,不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建立。新闻记者在新的环境下,是新闻收集与传播最为关键的人员,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不仅仅是评价个人专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的标准,也对行业规范化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影响。
进入新媒体时期,网络为新闻产业发展带来一波“红利”。热点新闻话题往往能够造就所谓的网络红人,其借助新闻宣传积攒的人气与热度,获取其他社会资源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从新闻热度中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一味追求热度,从而忽视了对新闻社会意义和价值的研究。
新闻工作也是社会文化产品的一种,在新媒体时期,多样化、便捷的信息传输渠道也提升了新闻的更新速度,新闻产品的迭代速度有了明显提升。新闻记者应重视对内容的打磨,让新闻报道不仅能够完成信息传输,也为优秀文化传输提供支持。
新时期,一些新闻记者过于关注新闻表象而忽视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及社会价值的探讨,降低了新闻的社会价值,也造成新闻影响力的下降。
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新闻记者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保证。进入新媒体时期,快节奏的发展模式下,越来越多新闻从业人员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使命,行业内部竞争也更加激烈,部分记者为了博眼球,获取更高关注度而选择捏造新闻、恶意夸大新闻事实,“标题党”等现象也更加常见。
职业道德修养的弱化直接造成新闻记者在履职的过程中缺乏自我行为约束,新闻报道随意性明显,这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
我国强调“以人为本”,“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始终是最值得关注的。如今,所有人都可以借助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成为信息的收集和传播人员,其媒介素养较低,面对突发事件,一些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的自媒体人只会拿起手机冷漠地拍摄现场,没有第一时间对受害者施以援手。而部分电视新闻记者从自媒体上获取素材时,也没有认真审核内容,导致血腥镜头出现在画面中,这也说明了这些电视新闻记者缺乏人道主义精神。
进入新媒体时期,新闻记者要更关注新闻内容的打磨,加强对受众需求的分析,踏踏实实做采访,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不同媒体的新闻记者可以搭建交流平台,通过互动,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交换。
行业内部要加强监督,避免出现不规范的采访行为。专业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新闻记者挖掘更优质的新闻线索,提升新闻记者的甄别能力,提升新闻报道公信力。
进入新媒体时期,新闻的包装手段更加多样化,新闻报道形式、新闻语言风格等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创新。新闻理念也应该有所创新。
新闻记者应学习法律知识,坚定自身政治立场,在法律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框架内进行新闻采访及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是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手段。新闻记者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新闻信息。
新闻报道属于纪实类文体,负责将新闻真相呈现给受众,让受众进行自主判断。新闻记者在写作中要始终保持新闻的客观公正。
如:2020年11月网络中出现一则新闻,某医生在做了8小时手术后饮用葡萄糖水,报道中多次使用设问手法,质问葡萄糖水应由谁来埋单,记者强烈的个人观点的融入容易影响新闻受众对此事的判断,这种写作方法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应履行好社会责任,精心做好正面报道,真正按照新闻规律传递正能量;要敢于触碰敏感话题,引导主流舆论;秉承理性态度和建设性态度,致力于问题解决;应树立职业自信,坚定地为受众提供优质新闻报道,提升新闻报道质量;要自觉抵抗诱惑,坚守职业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