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的关键问题、实施策略与应用模式

2022-11-15 05:21郑菲菲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评价

郑菲菲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建设目标。各地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分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举办课程思政专项教学能力比赛,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论坛,引导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全过程,重新设定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然而却出现专业课思政教学资源不足,思政对接专业知识不易[1],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设计育人导向不够突出[2];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3];专业课程思政系统设计不够[4],机械化、形式化融入课程思政较多[5];思政元素没有区分学科特色、注重学段差异、明确校际优势,缺乏系统谋划[6]等问题。课程思政融入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的关键性指向是融入什么、谁来融入和如何融入,这些掣肘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理念落实与实际开展,也亟待一线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找出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的科学规律和应用模式。

一、课程思政融入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的关键问题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在实际开展中常常出现机械植入的“硬嵌”、盆景效应的“镶嵌”、碎片化重复的“散嵌”、学校教育和生活世界阻隔的“脱嵌”等几种“嵌入不嵌合”现象,最终结果是各种课程思政形式丰富多彩,但是育人效果没有真正体现。关键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整体目标设计及有力支撑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大多着重单个项目或者模块的思政设计,缺乏整体目标设计。比如某一类课程、某一单元或者某一课时中既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又融入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还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思政元素不断涌现,教学活动丰富充实,但是多为碎片化、高频次植入且相互之间不连接。抑或课程思政融入目标缺乏有力支撑物,既缺乏“点—线—面”系统支撑结构,又缺失“教—学—做”的整体支撑效果,极容易冲淡课程思政所彰显的主导目标与价值体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不在于多主题和高频次,在于恰当聚焦某一个或者两个代表性主题目标,组织学生深入学习与深度思考,并在惯习层面上进行行动唤醒和情感渗透。

(二)缺乏全方位的技术嵌合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没有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工作导向、项目教学的课程开发思路融通。思政元素没有与课程考核、课程评价、课后练习、实训教学、教师言传身教等深度结合,思政过程没有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和素养等联系,形成沉浸式、全闭环的思政教学实施[7]。课程思政的教学组织形式多以视频赏析、故事引入、榜样人物、先进事迹、图片符号等静态展示手法为主,没有激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实践,难以构建课程思政的体系育人。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协同过程

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认识局限在本门课程教学,没有与其他课程思政、思政教学形成场外协同效应;没有与“三全育人”的第二、三课堂以及人工智能导向第四课堂遥相呼应,而这都有助于立德树人与价值观培养。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理应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综合竞赛或社会实践等其他育人渠道,共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所有课程教学的最好检验方式是学习主体在其他形式的学习、工作或者社会活动中形成价值坚守和行动自觉。

(四)缺乏探索实践的主体意识

教师作为主导,直接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或者学科专业发展史提取移植思政元素,缺少对育人元素的深度开发和重新设计,导致与教学内容两张皮,难以与本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知识内在逻辑相匹配。教学组织形式多采用直接灌输、道德说教抑或分离内容,流于形式的“贴标签”等显性表达,没有营造如春在花、如盐溶水的隐形感染,长期机械化的植入方式引起学生逆反情绪。

(五)缺乏效果验证的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评价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主要由任课教师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评价。课程思政评价点在于寓价值观引导和具身实践,不止于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社会情感和价值创造的活动,在专业教学的思政评价中务必重视学生价值观教育、创新性教育、情感性教育和审美性教育等。

二、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的实施策略

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须协调课程元素内部共生以及与外在的协作关系,构建如春在花、如盐化水的融合样态;探索融入目标、融入技术、融入模式、融入主体以及融入评价,形成功能整合的网状结构与关联体系。

(一)融入目标:构嵌统合目标,稳固课程思政的价值刚性

一是从课程思政的专业性出发,坚持价值引领。结合职业院校专业课工作任务体系,探索其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尤其注重课程背后的哲学审视和价值观塑造,形成知识—能力—素养的目标路径以及素养逐层递增的思政进阶设计。让学生从知识或者实物认知入手,通过思维转换形成较强的判断、辨别、运用能力,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形成根植于内心的专业理想、价值信念以及情感认同,在此过程中形成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个人学习品质以及专业成长内驱,最终衍生到课堂思政的行动领域,形成学生惯习。

二是从课程思政的结构性出发,坚持价值协同。从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看,不同类型职业教育课程有不同的价值蕴含、思维方法、学习规律。要立足于专业与专业群的内涵建设,以全局观和满盘棋的战略高度建立条块化、有逻辑的课程思政大概念,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碎片化、零乱化,抑或是无组织、无思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课程思政建设。从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看,可以先采用一专业一课程类别、一专业群一跨专业类别或者不同通识课程、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合作形式(校企合作、现代师徒制等)的示范试点,再有计划、分批次地布点实施、跟踪成效、迭代管理和归纳总结,以更好更快地优化课程思政的工作体系,营造课程思政协同的生态圈层和文化氛围。

三是从课程思政的无形性出发,坚持价值驱动。提炼专业课程背后隐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寻找适合国家需要、社会倡导、文化传承、职业精神的课程思政主题,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各种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从无形基因到有形载体,从显性课堂到隐形渗入,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规律以及思政教育规律,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自然融入理想信念和精神指引。

(二)融入技术:瞄准技术路线,增强课程思政的需求黏性

一是拓宽深度,实行课程思政教学技术的导向路径。首先,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制定本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表,从整体上掌握本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其次,解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模块体系、模块的教学实施路径,形成专业课程思政价值升华、层层递进的路径依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最后,引导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资源植入的深度认同,重点掌握主题式项目教学、任务引领式教学、做学一体教学、养成仪式教学等若干种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原则与策略。有条件的学校、院系或者教研室可以组织集中学习与研讨具有行动导向教学技术的职教课程思政示例。

二是延伸长度,贯穿课程思政信息技术的时空过程。课程思政应当渗透在课前教学目标设计、课中教学方法的推敲、教学过程的展开、课堂师生讨论互动以及课后学生自主探索,甚至学生作业的批改与交流反馈等各环节,这都是展开课程思政的重要时机,能够切实解决思政与专业两张皮的问题。同时,在智能时代要加速建设课程思政在线课程、课程思政虚拟仿真课程,课程思政互联网直播,突破时空局限,实现课程思政资源分享,满足其个性化深度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自主学习、讨论合作、探究批判,形成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

三是把握力度,优化课程思政设计技术的内外兼顾。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不但受到课程既有要素模块的内部结构影响,也与育人的外部构成紧密相关。好的课程思政模块串联课程思政主题,合理有序排列组合,内聚呈现功能导向;外部则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顶岗实习、生涯发展、社会实践等做到同向同行,实现最优配置的耦合育人效果。

(三)融入模式:寻求协同过程,提升课程思政的合作柔性

一是开展组织合作。与政行企盟形成密切联系,结合行业要闻和社会热点,选择合适的思政内容与政府、行业、企业、职教集团进行合作打磨,形成思政合力,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鲜活度,如开展行业劳模进课堂、企业先进讲现场等“见人见物见思政”主题活动,发挥榜样作用和领军力量,进而厚植课程思政的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与职业精神。

二是开展教师合作。与同行教师、跨学科教师、企业教师深入课堂研讨,组织各级各类教学组织发挥教师共同体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兄弟院校、教师党支部、教研室、课程教学团队、跨学科教学组、产教导师教学组以及其他教师组织的统一战线。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同,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与支部党建业务协同,与辅导员日程工作协同,共同形成四梁八柱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三是开展实践合作。与团学组织、社区组织、乡镇组织等育人力量组建课程思政共同体,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在于挖掘、讲授和促进认同,而思政教育的着力点在于执行、养成和习惯。其功能不尽相同,相互促进。课程思政要与班团学工作结合,在与专业教学有关的岗位实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青年筑梦项目、科技发明、技能竞赛、社区活动中渗透和巩固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协同各种教育力量,同心同向,协同育人。

(四)融入主体:树立主体思维,发挥课程思政的主动韧性

一是提高学生主位的主动性。相较于一般课程,思政课程更多关注个体的精神成长、生命交往以及学习体验。关注人是课程教学的使命,培养人是课程教学的目标追求,发展人是课程教育教学的终极追寻。课程思政在追求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中,寻求和探索人的最高价值,最终达成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实现人的自由状态。让学生在各类课程思政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是提升教师主导的主动性。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政观、课程观、专业观和学科观,激发教师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内生驱动。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多角色意识,将自己化身为学生思维建构的辅助者,技能学习的资源提供者,疑惑交流的对话者,讨论碰撞的参与者,困难受挫的鼓励者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各种角色规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所承担角色的要求,符合课程思政的客观标准。这也是课程思政提升教师从“匠师—良师—大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重大改变。教师在授—导—研的转变中实现对学生引导、指导、教导、诱导、辅导和对自身主体价值的回归。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实现主体回归的必然路径。

三是提质学校主场的主动性。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不单单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革命,需要学校领导班子建立组织机构、制度激励和运行机制,分层负责,发挥集体智慧。学校是领导统筹,教务处是协调主抓,学院是主体落实,教师是具体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部)是协同配合。各部门各施其职,密切配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思政工作整体水平,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热烈氛围。

(五)融入评价:循证教学决策,创设课程思政的评价弹性

一是注重基于证据的发展性教育评价。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采集要来源于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行为、教师教学行为、组织管理行为等。课程思政评价以常态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课程思政要着眼于发展性评价,要将评价功能由选拔甄别变为促进发展和潜力挖掘;强调基于证据的评价[8],将思政评价目的由目标鉴定变为关注过程;强调课程思政教育活动过程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价值观的形成。

二是开展多元评价与组织评价活动。提升课程思政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课程思政的核心指向,也是学生价值目标的实现以及最终惯习形成的关键。从评价主体看,评价由单一化变为多元化,包括课程思政教学教师、课程建设教师、思政课程教师、专业首席顾问以及教学管理人员、课程专家等,同时积极开展第三方组织评价,如企业评价、行业教指委评价等。从组织评价活动看,可以开展教学过程资料评价、教学视频评价、课堂观摩评价、课后研课评价等各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三、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的应用模式——以“民航服务心理与实务”课程思政培育项目为例

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要按照国家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属性、课程内在逻辑以及学生学习需求,选用具有家国情怀、社会价值、职业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并赋予结构化的行动体系。以课程思政培育项目“民航服务心理与实务”为例,从课程思政目标设计、课程思政体系设计、课程思政过程设计、课程思政评价设计等方面小中见大,探索其应用模式。

(一)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的目标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旨在将课程目标与育人目标结合。课程目标方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等大国精神体现,紧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新时代“三敬畏”民航精神,将民航服务心理实际工作问题的方案设计、过程实施、矛盾处理、数据调研、心理疏导、服务实操等嵌入课程思政的理念中,形成价值引领、有机载体的联合共同体。育人目标方面,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以五育融合作为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课程思政模块和体系构建,形成课程思政知识谱系,着力在德智体美劳的五个层面进行教学探索,实现五育目标。

(二)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的体系设计

“民航服务心理与实务”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重新建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民航空服劳模工作室的精神内容和行动指南等思政内容充分融合,序化内容嵌入结构;与育人的社会实践、双创教育、志愿服务等育人的行动领域结合,赋予课程的行动机制,从整体框架上建立“民航服务心理与实务”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行动体系(见图1),形成课程思政特色模块、课程思政特色载体、课程思政教学手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思想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等丰富内涵以及行业劳模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最终形成自身惯习,带入实践领域。

图1 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行动体系

(三)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的过程设计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主线和核心素养进行自下而上、由浅入深的思政演绎,开发行业思政元素、思政事件为项目教学的切入口,这样的融入方式与课程内在逻辑高度相关,同时赋予思政原生态的专业表达。结合课程标准,“民航服务心理与实务”融入板块包括传统文化+旅客感知心理的主题式教学、国家安全+旅客危机心理的任务式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我交往心理的实训类教学、民航劳模职业精神+服务心理素质提升的素养类教学等。其中,以传统文化+旅客感知心理的主题式项目教学为课例,做过程剖析。

选取“模块二 旅客感知心理”中的“项目三旅客感知评价”。课前,搭建学生云协作小组,对子任务“中国民航节庆主题航班策划与旅客评价”建立旅客评价的概念认知和传统节日文化框架认知;课中,考察学生从旅客感知出发,找准影响旅客感知心理的主客观因素,将中国国航春节主题航班策划实施与旅客感知的客舱环境布置、服务人员服饰、空中活动策划、礼品赠送与祝福用语等知识点、技能点结合,进行主题航班的自主设计、实操演练以及旅客效果评价;课后,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区活动、技能比赛等课外传统文化旅客评价实践项目,形成课内外双链、沉浸式的课程思政。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行业规范的敬畏感以及对职业身份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将行业规范认知和职业养成诸如仪容仪表、首问责任制等渗透过程起终。这既实现了与专业培养、课程标准、专业特色的高耦合,又完成了课程思政从知识认知—技能实训—课外实践—素能升华的第一、二、三课堂的整体闭环设计,是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范式样本。见图2。

图2 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的整体过程设计

以此类推,将其他平行子任务诸如环境保护、红色文化的主题航班设计作为课后延伸。既可以传播弘扬生态文明、大国自信与乡村振兴,形成“个人—社会—国家”价值观培养的课程思政进阶模块,又可以反复强化学生“感知设计—感知服务—感知评价”的职业教育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以及实现“单一能力—复杂能力—综合能力”的高阶思维迁移,凸显职教工作过程特色的课程思政整体过程设计。

(四)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的评价设计

选择可获取、可分析的评价观测点。评价层次上,收集课堂学习行为,学生作业质量,课后社会实践开展等量化数据以及个人成长记录、个人反思等质化数据,同时开展实时数据与跟踪数据的教学评价;评价主体上,邀请民航劳模、实践教师与任课教师一起完成多元评价,尤其在学生价值观、社会情感层面多加关注,纳入评价标准并操作化落地。

课程思政是育人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融入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须紧扣专业建设、行业特色与课程特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政内容,分步骤、有针对性、可持续地推动职业教育研究探索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的学理层面和应用层面,最大化调动教师、教法、教材等育人资源以及教学管理、教学对象等协同力量。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