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双好,卢育强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内容涉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发展、基础理论、价值引领、领域渠道、力量建设和工作格局等方面,这些都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导引。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现状,研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趋势,对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取文献计量方法,在读秀学术搜索、中国学术期刊网进行主题检索,对相关研究著作和期刊论文进行系统分析,检索时间范围为1979年1月至2022年8月,共搜集到主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著作13545部,期刊论文268228篇,其中主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著作1532部,期刊论文54199篇。相关研究现状的特点如下。
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程度日益加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数量不断增长。从研究论著发表的总体趋势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著数量上整体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如图1所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期刊论文快速增长,并在2019年达到峰值4200篇。从具体阶段特征来看,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论著数量有所增长,但总体增长缓慢,到2012年,累计出版学术著作369部,发表论文24020篇。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的召开,学术界掀起了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热潮,研究数量有了大幅提升。自2013年以来,共出版相关研究著作1189部,占全部研究著作总数的77.61%,发表期刊论文30179篇,占全部期刊论文总数的55.68%,其中相关CSSCI期刊论文2217篇。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之繁荣。
图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年度变化
2.研究领域逐步拓展。改革开放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主要聚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关注领域相对较为微观与具体,主要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探讨,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领域逐步拓展,更多的研究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关注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关注高等学校的性质、高校办学方向以及党对高校领导等方面,聚焦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建设等方面,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拓展。
3.研究占比日益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已累计出版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著作1532部,占全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著作总量的11.31%,发表期刊论文54199篇,占全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总量的20.21%。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著中的比例日益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研究论著比例大幅提高,其中2019年的比例为历年最高,占年度研究总量的30.53%。可以看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论著呈现出稳步提高的态势,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占总比变化
关键词是对期刊论文核心内容和研究主题的凝练与概括,可以直观地反映研究热点。本文以2013-2022年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的2217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为分析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确定研究热点,并绘制关键词时间线图(见图3),时间线视图能清晰地反映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
图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词时间线图
结合图1研究论著的出版发表情况,综合考量党和国家相关政策、领导人重要论述、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和社会发展实际,本文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范围大致为2013-2015年。这一阶段高频关键词为教学改革、实效性、传统文化、价值观、新媒体、互联网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1]155引发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发展的研究,探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问题进行论述,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路径,引起了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与探讨。
第二阶段时间范围大致为2016-2019年。这一阶段研究全面展开,高频关键词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亲和力、新时代、八个相统一等。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376学术界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问题进行深化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378引发了学术界对课程思政、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等方面的探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学术界致力于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六要”好老师以及思政课“八个相统一”原则,引发了学术界对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第三阶段时间范围大致为2020年至今。这一阶段研究更加深入,高频关键词为教学创新、课程体系、育人机制、工作体系、人工智能、融媒体等。如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案》等文件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学术界围绕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针对性进行相关研究。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建设,积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3]学术界围绕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进行深入研究。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者对实现信息技术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合的研究也愈发深入,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驱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进行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领域广泛、研究主题多样。根据问题的聚焦性,可将检索的1189部研究著作和2217篇分析样本论文分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发展、基础理论、价值引领、领域渠道、力量建设、工作格局七个主题。从研究主题的具体内容来看,一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集中在其本身的理论意蕴与内容、发展过程与特点等方面;二是整体发展研究,从宏观总体和历史发展的维度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总结;三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理念、规律、机制等理论进行研究;四是价值引领研究,集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重点内容进行探讨;五是领域渠道研究,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间接、隐性、虚拟领域以及课堂渠道等方面的拓展研究;六是力量建设研究,重点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进行了研究;七是工作格局研究,集中探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从研究主题的数量分布来看,呈现出不平衡的分布特点,研究论著中数量最多的是领域渠道研究,占总体研究数量的51.53%。其次为基础理论、整体发展和价值引领的研究,分别占11.63%、11.33%、11.22%。而力量建设、工作格局以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分别占7.11%、4.93%、2.26%。可以看出,当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聚焦具体领域和渠道的探讨,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发展、基础理论、力量建设、工作格局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增强。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主题数量分布
文献计量统计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情况,本文对其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进行观点分析,涉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发展、基础理论、价值引领、领域渠道、力量建设和工作格局等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梳理可以发现,学术界主要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主要内容、发展过程和品格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科学的理论意蕴,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基于此,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论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指导方针,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根本保证。[4]这一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5]有学者从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基本遵循等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指出“四服务”和“三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三势”和“三因”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加强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一个逐渐深入、聚焦和发展的过程,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在2016年之前的论述相对比较广阔,主要阐述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主题,讨论思想政治工作外部环境和条件要求等问题,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开始,相关论述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切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部问题,并针对核心环节进行重点领域突破。[7]还有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品格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其在理论视野、格局站位、思维品质、内容风格上总体呈现继承性与创新性一致、战略性与时代性统一、系统性与辩证性贯通、针对性与生动性协调的鲜明特征。[8]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学术界不仅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发展,从宏观整体上进行研究,也对百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进程、经验成就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学术界普遍认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如有学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系列新论断、新理念,形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完整的思想体系,要立足于其理论、历史和实践维度的生成逻辑,着眼于其目标定位、实践路径和价值取向的内在逻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时代性和前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统一的实践遵循,从整体系统上加以把握。[9]还有学者认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新阶段提出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新使命,新使命指明了坚定“四个服务”价值取向、让学生终生受益、让人民满意、将思政课建成高校“一流课程”的新任务,新任务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科学化和做好补短板扬长板工作的新作为。[10]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包含不同环节与要素的有机整体,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彼此关联,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链条。研究者还立足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顾与总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程、经验与成就。如有研究者以纵向历史维度和横面专题阐述的方式,对百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内容方法、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评价、领导体制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的把握,总结其典型经验,推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发展。[11]28
基础理论研究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主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基本理念、基本规律、质量评价、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学术界普遍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立身之本,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创新育人理念、建构课程协同、推进文化育人、强化师资建设、健全运行机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加强党的领导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1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创新工作理念以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基于此,有学者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理念,完成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意识形态导向理念,永葆其根本属性、坚持“三因”理念,促进其方式方法创新、坚持开放化理念,拓展其国际视野。[13]还有学者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指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前提;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的基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前提。[14]有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发展历程做了梳理总结,提出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高校整体工作中来建构,坚持日常评价与重点督查相结合、合格评价与典型培育相结合、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15]除此之外,学术界聚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研究,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如有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是高校意识形态政治实践过程中的领导与管理的制度、组织、形式、方法、模式等机制体系,制度化是制度运行模式和治理方式规范化作用的动态实现过程,需要从结构、责任、运行、环境四个维度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整合与优化。[16]
坚定鲜明的价值导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的研究集中在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个自信”教育、“四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学术界普遍认为,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并从深入理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规律,科学把握常态化、制度化的内在张力以及抓住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因素,着力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的教育引导机制和实践养成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实现路径。[17]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有学者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步骤,认为高校领导和教师要学习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校领导和教师要在培育和践行上以身作则;通过多种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18]研究者普遍认为,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内容,应将“四个自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常态机制建设,创新教育方法。[19]多数学者对于“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探讨。如有学者指出,“四史”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意义,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举措。[20]还有学者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丰富资源,应通过整体规划、挖掘内涵、拓展渠道等方式,发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激励、价值引领和素养提升的作用。[21]也有学者论述了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出要将红色文化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网络媒体“三个课堂”,发挥红色文化在优化认知、固化信念、活化行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22]
伴随着大学生学习与生活领域范围的扩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渠道也不断拓展。学术界重点在高校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建设、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渠道建设等方面,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研究者集中探讨了党的建设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有学者提出,要把党的建设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强化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探索以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及纪律建设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23]还有学者分析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把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作为核心任务。[24]此外,学术界持续深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积极探索网络媒介技术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创新的模式与机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不断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学者们还探讨了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领域,重点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方面进行了研究。学者们也积极深化对课程渠道建设的研究,不仅关注思政课建设,聚焦教材、教学、评价,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增强思政课针对性;[25]还倡导“大思政课”,认为“大思政课”是历史大课、实践大课、理论大课,其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应“打好组合拳”,调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实现;[26]同时也对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了研究,提出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构建思政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引领作用,加强其他各门课程的学科对话和理论引导,凸显所有高校课程育人功能。[27]
思想政治工作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发挥主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队伍等专业化建设展开了充分研究。有学者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出发,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要立足思想引领,塑造队伍精神新风貌,补齐能力短板,提升队伍水平新境界,采取有力措施,增强队伍管理新能量,完善评价机制,激发队伍干事新动力。[2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的题中之义。有学者提出要全力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当深刻把握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和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责任,深入理解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六个要”的素质要求,通过“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29]等系列措施,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有学者围绕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和专业化建设,提出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并从职业准入、职业考核、培养与发展及辅导员的退出四个维度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引导和提升,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30]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协同发展,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议题。有学者针对两支队伍疏离的问题,提出要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中找准两支队伍的结合点,在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中明确两支队伍的功能定位,建立考评机制,搭建协作沟通平台,实现两支队伍整体协同发展。[31]
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术界主要在“三全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近年来,“三全育人”的理念与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同,逐步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取得了实效。有学者分析了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意蕴,认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契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应统筹协调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主体的育人责任,推进高等教育“三全育人”。[32]学术界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对“三全育人”理念的进一步明确和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需要构建贯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的工作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主体广泛激活、力量有效联结、对象全面覆盖、工作全程贯穿、要素深度融入的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系。深化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建设,要着力加强党委领导,深化“大思政”理念引领,强化制度保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33]还有学者认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重在协同育人,应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看作一个系统,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协调整合和结构优化,坚持以工作体系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制度保障为依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合力。[34]除此之外,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也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议题,有学者认为,大格局就是大的战略方向,要突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善用“大思政课”,发掘各类育人资源,健全考评体系,推动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35]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主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应进一步在整体性发展、理论性构建、多样性扩展、科学性提升、时代性把握等方面深化。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从局部拓展到了全局的战略高度,在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术界的研究仍呈现出零散性、碎片化和具体论题而呈现,较多停留于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规律、载体、途径等具体构成要素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应当跳出具体微观视角,不断拓展宏观视野,树立“大思政”格局观,从整体系统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减少分散片面、点状局部的研究。要将高校思政工作研究纳入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来把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整体性发展。
当前学术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领域分布广泛,主题涵盖多样。然而研究成果中应用策略性构想较多,基础理论性阐释较少,多侧重于微观层面和具体层面的工作路径阐述,缺乏理论凝练、规律总结和机理探讨等深层次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构建较为薄弱。基础理论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根基,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理论研究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构建的科学指南,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根本遵循,更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现实发展特征,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应全面厘清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界定研究领域、明确研究方向,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体系、构建逻辑严谨的学术体系、创新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
从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法来看,使用经验总结与思辨分析等传统研究方法较多,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较少,多学科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有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2]341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新方法和新范式,丰富与深化研究方法,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一方面,要实现多元研究方法的融合创新,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不断创新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和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思辨研究方法的运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的工作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使用,树立严谨的规范意识,掌握科学的分析能力,确保研究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党的中心工作发展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不断拓展,从思想政治拓展到道德心理、从局部拓展到全局、从直接拓展到间接、从显性拓展到隐性、从现实拓展到虚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更是呈现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状态,不断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生态、心理等领域延伸。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构成仍较为单一,多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即使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研究,也多集中于网络领域研究,而对于其它领域的探讨较少,不能满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拓展的研究需求。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视域,既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新变化,又要加强同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与资源,解决好守正与创新、单一与多样、主导与多元等关系,不断开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领域、新样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催生了形式多样的网络新媒体,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技术手段的发展、新教育理念的产生、新生活方式的变化,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37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转变传统“面对面”的教育思维,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和新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实现“面对面”与“键对键”相结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既要加快新媒体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研究,也要不断更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方法,积极回应和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引发的社会现实问题,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现代化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法的现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