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春
(万安县中医院,江西 万安 3438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故不断增多,因其导致的四肢骨折逐年增加,此外暴力损伤、高处跌落等情况也均会造成四肢骨折,致使骨科临床所接收四肢骨折患者人数持续上升[1]。目前,骨科主要采取手术方式治疗四肢骨折,但患者在术后经常会出现肢体肿胀并发症,对局部恢复产生严重影响[2]。四肢骨折患者在术后通常需要长期卧床的治疗,除了要承受肢体疼痛外,还要面临行动受限所带来的痛苦,进一步对患者的心理增添了很大的负担,对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为有效提高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的预防及改善效果,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患者76例,观察了中医护理的改善作用,并全面评估肢体肿胀的发生原因,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患者76例,均在手术治疗后出现明显肢体肿胀表现,未出现其他并发症,且患者均知情同意。提前与我院伦理委员会进行沟通,且得到批准。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 照 组 中 男23例(60.5%),女15例(39.5%);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为(46.5±13.8)岁;肢体肿胀程度中1级9例,2级17例,3级12例。观 察 组 中 男25例(65.8%),女13例(34.2%);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为(46.9±14.3)岁;肢体肿胀程度中1级7例,2级20例,3级11例。2组四肢骨折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纳入标准:①各项的检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判定为四肢骨折;②均为第1次发生四肢骨折;③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比较良好。(2)排除标准:①存在有多类型、病理性的骨折;②存在有认知障碍、沟通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者;③患有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④存在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免疫功能障碍者;⑤中途转院或因个人因素退出本次研究者。
2方法: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模式进行临床护理。主要包含:心理护理、体位摆放、健康教育以及功能训练等措施。(1)病房管理:打扫患者的病房,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为患者提供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及时给患者换药,在查房过程中需要耐心询问患者的感受,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2)健康教育指导: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四肢骨折的临床症状表现、治疗方法、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叮嘱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以便患者更好地理解。重点向患者介绍术后肢体功能锻炼的目的与重要性,使其能够积极配合锻炼,进一步缓解肢体消肿等症状表现。(3)心理指导:由于疾病的原因,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术后出现肿胀现象,大部分四肢骨折患者会产生抑郁、焦虑、紧张不安等消极情绪,甚至部分患者会抗拒护理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同患者之间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需要注意语气温和,言辞恰当,尽量避开患者敏感的话题,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可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转移注意力方式,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同时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4)体位护理:骨折部位会出现肿胀、疼痛等不适感,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查看患者的骨折部位,并耐心询问患者的感受,对患者实施消肿止痛的护理,使用冰敷来缓解胀痛,并对患者进行局部按摩,鼓励患者进行患肢抬高的训练,可以加速血液的循环,对肿胀现象起到良好的缓解效果,必要时可严格遵医嘱及给予患者服用镇痛消肿的药物,在护理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应该及时向主治医师进行反映,并积极协助医生完成处理。另外,定期帮助患者翻动身体,按摩肢体等,使用温水帮患者擦洗身体,可以有效避免压疮的形成。(5)康复训练:在手术后尽早地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预后效果,促进病情恢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患者的耐受情况合理地制定康复训练方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对于下肢骨折的患者来讲,康复运动选择趾关节自主屈、伸活动,压腿、直腿抬高等。上肢患者应该进行手指屈伸、握拳、提肩等康复运动。待骨痂成型后,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屈伸活动等持续性的被动锻炼,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全程陪护,注意运动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和疲劳为度。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中医饮食调节。由于大部分患者均因气滞血瘀而诱发肢体肿胀,进而要求在饮食上多摄入消肿散瘀作用的食物,避免燥热、辛辣、滋补或油腻食品,可选择豆制品、蛋类、鱼类、瘦肉与新鲜蔬果,建议自行熬煮冬瓜薏米汤或三七当归肉鸽汤等食物,以促进肿胀尽快消退。告知患者在日常饮食中以半流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三餐饮食选择低脂、低糖、低盐,告知患者在恢复期早期不宜食用滋补汤,防止形成淤血积留,延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建议患者服用桃仁、肉桂等中药材熬制的药液进行食补,对病情起到促进作用。(2)中医热熨。采用四子散中药方,使用苏子、吴茱萸、莱菔子、白芥子配合粗盐共同制成热奄包,维持其温度在40℃-50℃,在肢体肿胀局部皮肤表面使用热奄包进行热熨,使用过程中持续关注患者局部皮肤表现,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局部皮肤出现水泡、瘙痒、红肿等异常情况,应该马上停止治疗,并使用温水进行清洗,避免对皮肤形成烫伤。(3)中医冷敷。选择一号散中药方,其方中主要使用川芎、黄柏、甘草、荆芥、薄荷、蛇床子、当归尾、地肤子、入地金牛等中药物,采用冷敷方式将其放置在肿胀局部,促进局部的血液流通,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使用过程中持续观察皮肤表现,避免出现冻伤等情况。(4)中药熏洗。选择当归、红花、桃仁、独活、透骨草等中药材放入到清水中,并进行加热,患者则通过蒸汽实施中药熏洗治疗,可以起到消肿化瘀的作用。(5)中药涂擦。在酒精中放置当归、紫草、红花、芍药等中药,并采用纱布蘸取药液涂抹于肿胀部位,可以有效缓解消肿、疼痛症状表现。
3观察指标:(1)记录2组患者的消肿时间,主要指自发现肢体肿胀至完全消肿时间。(2)护理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应用0-10标记刻度的直尺,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10为剧烈疼痛。(3)同时,根据骨科肢体肿胀分级标准开展评级,其中,无肿胀表现为0级;轻度肿胀且存在皮纹为1级;中度肿胀皮肤紧绷且皮纹消失为2级;重度肿胀且局部存在水疱等表现为3级。(4)为2组患者发放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评价,所得分值低于70分则判定不满意;所得分值在70-85分之间判定为较为满意;所得分值超过85分判定为非常满意。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中等级资料采取秩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
5.1 2组患者消肿时间比较: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消肿时间为(16.3±3.7)天,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消肿时间为(10.8±2.9)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12,P<0.05)。
5.2 2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及剧烈疼痛分别为0例、21例、16例、1例与0例,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n,%)
5.3 2组患者肢体肿胀分级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肢体肿胀0级、1级、2级、3级分别为15例、20例、3例与0例,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肢体肿胀分级比较(n,%)
5.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相关数据比较后有明显差异存在(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n=38)
四肢骨折在骨科临床上比较多见,目前四肢骨折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并且向年轻化趋势发展。在发生四肢骨折后会引起局部的剧烈疼痛、淤血、肿胀等现象,导致患者自身的活动能力受限[3]。四肢骨折患者常见症状表现为:出血、疼痛等,不论对患者生活质量还是身体健康方面均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关节镜应用于骨折手术中具有创伤小、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在临床治疗四肢骨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手术的操作要求也比较严格,四肢骨折患者在手术后经常会发生肢体肿胀问题,该种情况不仅会加重局部感染、伤口不愈合等发生风险,也会对患者形成较重的心理压力,需要及时给予消肿处理以促进其术后康复效果[4]。笔者通过观察肢体肿胀的发生原因发现,导致四肢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局部血液运行受阻。(2)局部组织水肿、创口渗血等问题也会增加肢体肿胀的发生率。(3)患者存在有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患肢未得到充足的营养以及血液供应,导致血管神经功能失调,降低肌肉弹性,进一步形成明显的水肿。(4)在手术完成后,患肢活动量较少,尤其是对于下肢,导致下肢淋巴、静脉循环阻塞,均会导致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发生,进一步延长了患者术后的康复时间,甚至会引起四肢关节功能的障碍。(5)术后外固定使用不合理或加压包扎的太紧等因素,均会引发术后肢体肿胀的发生。进而在临床处理肢体肿胀时需要采取改善局部血运循环与提高静脉回流等措施降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发生。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对患者进行疾病讲解、心理指导、病房管理等干预措施,难以保证患者护理需求有效满足,护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以至于患者术后很难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肢体肿胀的发生率未得到良好的改善。近年来,中医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应用不仅局限于中医正骨等治疗手段中,还需推广至临床护理工作中[5],以更好地完善临床服务质量。中医护理主要以行气活血为主,通过对患者进行中医饮食调节,向患者讲解饮食禁忌,不可过早食用骨头汤等肥腻之骨的食物,以防瘀血积滞,延长患者的病程时间,对关节功能的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医学认为骨折术后发生肢体肿胀的因素主要与经脉受损所引起的淤阻不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患者四子散进行中药热敷,取得了比较确切的疗效,可以有效改善四肢肿胀。四子散中的苏子具有下气、辛温、温中开郁等药理功效;白芥子具有散寒、疏通经络之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肿胀、疼痛症状表现;莱菔子具有散风寒、行气除胀的药理功效;吴茱萸具有温中下气止痛、逐风邪、除湿血痹的作用,同时在止呕吐泻痢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将这4种中草药结合使用并加入粗盐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行气消肿、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四子散应用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医嘱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需要耐心的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以及皮肤过敏史,及时排除精神异常、认知障碍、高热、昏迷、感觉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6]。并仔细观察局部皮肤,确定无破损后开始实施治疗。同时需要掌握热敷的温度与时间,在治疗过程中耐心询问患者的具体感受。四子散热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不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医用成本比较低、无毒副作用等多种优势,并且消肿效果比较显著,在临床上深受四肢骨折患者的青睐与应用。对于四肢骨折术后的护理中采用中药外洗方熏洗疗法,其中红花、当归、桂枝、艾叶等具有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消肿止痛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独活、羌活具有舒筋活络、除湿消肿的作用功效。将当归、红花、桃仁、独活、透骨草等中药材结合使用,可以起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功效[7-8]。通过中药熏洗的方式,药物可以直接被皮肤吸收,有利于局部淤血的吸收,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疾病的恢复,中药熏洗方式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且操作简单方便,未发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其疗效在医学中得到诸多医师的认可[9]。
中药冷敷是临床上治疗四肢骨折术后肿胀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通过对肢体局部进行冷敷能够减少组织胺的释放,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与不适感,并且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对局部组织的肿胀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中药冷敷治疗可以避免了口服或注射治疗的危险性,不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很大的影响,给药方便,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与肿胀现象。中药擦涂干预中选择当归、紫草、红花、芍药中药材,当归、红花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功效;紫草具有活血解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理功效;芍药在缓解疼痛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加了几种中药结合使用可以起到祛风,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在各种损伤所导致形成的肌肉疼痛、关节疼痛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0]。本项研究筛选了手术治疗后发生肢体肿胀的76例四肢骨折患者,在随机分组后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护理与中医护理两种方案,其中医护理主要采取中医饮食调节、热熨与冷敷三种方式。其中,中医饮食调节能够有效预防瘀血积滞问题,可发挥消肿散瘀的良好功效;中医热熨采取四子散,通过热熨可达到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等作用,起到改善局部静脉回流与促进血运循环的效果;中医冷敷使用一号散,经持续冷敷可消肿、活血、散瘀,促进静脉血管收缩,加速血液循环。本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中医护理患者在护理后的疼痛程度明显较轻,肢体肿胀分级明显较好,且消肿时间显著较短,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方案对肢体肿胀的良好改善价值。从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对中医护理干预的满意度有显著提高。说明中医护理方案深受临床患者的青睐与应用。究其缘由,中医护理方案给药方便,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等优势,通过中药热熨、冷敷、熏洗、涂擦方式,并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提升护理质量,可以有效改善肢体局部水肿的症状表现,促进四肢骨折术后的恢复,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护理效果得到了临床患者的高度认可与满意。
综上所述,四肢骨折肢体肿胀主要由于肢体局部水肿、血液运行受阻等原因引发,采取中医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肿胀程度,减轻疼痛程度,并缩短消肿时间,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