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绍俊
曹文轩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2022年8月定价:30.00元
苏武牧羊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汉书》,1000 多年来广泛流传,还被历代的文艺家们编写成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它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一个隽永的经典故事。人们反复传播这个经典故事,是因为它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当然,这也给今天的作家和艺术家提出了挑战,如果让他们再来讲一遍《苏武牧羊》,他们是否还能讲出新意?曹文轩就敢于接受这样的挑战,最近,他写的《苏武牧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天天出版社出版了,我一边读这本《苏武牧羊》,一边惊喜万分。这仍然是人们所熟悉的经典,仍然是那位孤身在荒凉的北方草原放了19 年羊的苏武,但曹文轩同时也对经典进行了大胆的翻新,让“苏武牧羊”这个流传了1000 多年的经典故事焕发出新的光芒。
要在“苏武牧羊”这一经典上翻新非常不容易,这是因为这一经典所表达的主题精神在人们头脑中已经非常固化了,当人们说起“苏武牧羊”,便是在说忠心耿耿,在说不畏强权,在说不向挫折屈服低头,在说19 年的孤身坚守。这一切说得又是非常正确,苏武牧羊这一经典不正是以这些说法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听众的吗?但曹文轩在想,苏武牧羊的故事除了这些必须讲的以外,是不是还漏掉了一些应该讲的内容呢?比如我们讲苏武在荒野牧羊19 年始终也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但是我们几乎没怎么想过苏武这19 年他是怎么过来的,他天天牧羊是如何与他的羊群相处的,他在牧羊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曹文轩发现这些漏掉的内容同样很重要,他写《苏武牧羊》就专门从这些漏掉的内容讲起。当年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出访匈奴,却被匈奴王扣押,并发配到北海牧羊。关于在北海牧羊的情景,《汉书·苏武传》只是记载了苏武初到北海时因匈奴王断绝了粮食供应,他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其他的一概略过。曹文轩启动了想象的时光列车,穿越到1000多年前的北海,还原了苏武牧羊的艰难情景。曹文轩非常清晰地交代了苏武作为汉朝使者去与匈奴讲和,却因为突发事故被扣留下来,匈奴王逼他投降他却以死抗争,最终他就被匈奴王发配到遥远的极寒地区——北海去牧羊,当写到这里的时候,曹文轩感叹道:“北海!它是苏武的忧伤之地,痛苦之地,噩梦之地。”接下来,曹文轩便以最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了苏武在北海所经历的忧伤、痛苦和噩梦,更描述了苏武是如何战胜忧伤、痛苦和噩梦,勇敢地活了下来,最终回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家国的。
曹文轩让苏武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熟悉苏武牧羊故事的人都知道,在这个故事里,匈奴王将苏武发配到北海牧羊,是想以这个地方的荒凉和艰苦逼得苏武屈服。如果他不屈服,他也无法在这里活下去。但是,苏武不仅始终没有屈服,而且他还能在这里顽强地活下去!为什么苏武能在这里顽强地活下去,是不是他随身带着生存的法宝?过去我们在讲述或倾听苏武牧羊的故事时,大概都没有去细想这个问题。这一次,曹文轩在书中告诉我们了,苏武的生存法宝有两个,一是智慧,二是信念。苏武孤身赶着羊群去到人迹罕至的北海,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只有寒风和冰雪相伴,书中充分显示了苏武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但曹文轩同时也详细描写了苏武是怎么克服和战胜一件件困苦的。苏武并不是一个神,但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智慧使他成为“一个先知先觉的人”,因此他在来北海的一路上,总在收集一些东西,等到了北海,他已经拥有了像锯子、斧子、麻绳、铁铲、鱼叉、镰刀等杂七杂八的东西,这些东西后来在他的生活中都发挥了作用。智慧也使苏武总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比如他还在去往北海的路上,就预想到那里没有粮食,所以在经过一座小城池时,他就用他身上佩戴的一块上等黄玉,从一位匈奴老人家里换回了一袋燕麦。当春天来临时,他将这袋燕麦播撒在草地上,从此他就有了燕麦作为粮食。又比如,他捡到了一张渔网和一把剪子,他利用这张渔网打鱼,利用剪子给羊群剪羊毛。他打了很多的鱼,把鱼晒成了鱼干。他给每一只羊剪羊毛,将羊毛汇聚到一起。他还采摘了很多的蘑菇和松茸,并将它们晒干。他从草原和大湖中获取了足够多的东西,然后当某一天有骆驼组成的商队经过的时候,他用这些东西从商队那里换回了盐巴、黄油、奶酪、火镰、刀、斧头、皮袄、靴子、木桶、铁锅等。苏武还用换来的一把弓箭,巧妙地与野猪和灰狼周旋,保护了他种植的燕麦和羊群。苏武的智慧,大概是曹文轩第一次这么详细地写到。
在以往各种苏武牧羊的文艺作品中都会写到苏武的信念,而曹文轩是将信念作为苏武的另一个生存法宝,贯穿在苏武牧羊19 年的整个过程中来写的。他特别写到苏武是如何清晰记录下时间的。苏武说,我生是大汉的人,死是大汉的鬼,所以他必须记住他离开汉朝的日子有多久了,他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了利用木桶、石子和12 只小筐来记录日子的办法。记住时间,也就是记住了信念,他看着装满石子的大筐说:“我已经离开长安整整5 年啦!”他的这句话也就是在说:“我守着自己的信念已经整整5 年啦!”曹文轩还特别为节杖编写了一段故事。节杖是苏武作为大汉使者的信物,苏武视它比生命更加宝贵。有一次他的儿子大国将节杖当成玩具玩耍竟丢失在野外了,苏武气疯了,竟将儿子踢翻在地上,但他马上想到这是因为自己不像以前那么看重节杖,儿子才会拿去玩耍,于是他痛怀自责,带着全家没日没夜地寻找节杖。小小的儿子由此也懂得了父亲的信念,最终还是儿子找到了节杖。当小说写到暴风雨之夜,闪电划过天空,照亮了风雨中高高举着节杖的大国时,我们就明白,那是信念照亮了一切。
曹文轩通过对经典的翻新,为我们搭建起一个“苏武牧羊历险记”的艺术世界。他把苏武牧羊的历险描写得跌宕起伏,这让我想起一部世界文学名著: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在这部小说中,鲁滨孙孤身来到一座荒岛,他不仅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成为荒岛的主人,控制着整个荒岛,小说中还出现了另一个人物——野人星期五,鲁滨孙解救了星期五,并让他成为自己最忠实的伙伴。这部小说刻下鲜明的时代印记,笛福所处的时代,正是资产阶级朝气蓬勃的时代,他将这个时代的资产阶级冒险进取精神以及殖民精神赋予了鲁滨孙这一形象。《鲁滨孙漂流记》也就成为一部肯定殖民精神的作品,这是笛福的历史局限性。曹文轩所讲述的“苏武牧羊历险记”从故事的精彩度来说丝毫不逊色于《鲁滨孙漂流记》,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剔除了苏武牧羊故事中落后的封建思想,更加彰显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也就是说,曹文轩是把苏武牧羊的故事作为形象化的中国文化精神来讲述的,他对这一经典的翻新便突出体现在他是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去理解苏武牧羊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的。苏武的智慧和信念来自哪里?来自大中华的农业文明在当时所凝聚的精神成果。曹文轩为此也设想了一个新的人物参与到苏武牧羊中来,这个人物就是阿云。阿云是一名牧羊女,她爱上了苏武。许多年后,匈奴王允许阿云去北海与苏武一起生活。从此苏武所搭建的小木屋里飘溢起了家庭的温馨气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紧密相连,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续,所以古人说“不齐其家者,无以治其国”。过去我们谈论苏武的忠心耿耿,只是侧重于谈他对大汉王朝的忠诚,却忽略了苏武对家庭和亲人的忠诚。阿云的到来,让苏武有了家的感觉,他不再感到孤独,他变得“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这是因为这个家让苏武内心越来越渺茫的信念终于有所依托。但是苏武又不会沉湎在小家的温馨里,而是更加剧了他对大汉王朝的使命感,而支撑大汉王朝的正是千千万万个温馨的小家,当他带着阿云和大国登上望乡台远眺时,他就仿佛看到了万千家庭的情景:秦砖汉瓦、画栋雕梁、小院柴扉、霜晨鸡叫、小巷深深、酒香飘飘,小女采莲、荷叶田田,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这就是苏武的胸襟,也是苏武信念的源头。这是曹文轩在对苏武牧羊进行经典翻新时最值得称道的一点,当我们读到曹文轩叙说的苏武牧羊时,就明白了苏武的信念和忠诚并不是一种狭隘的忠君思想,而是展现了他那充满仁爱精神的家国情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