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 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渊薮,其所奠定的医学理 论框架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理解与认知,以及其所确立的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养生保健法则,依然指导着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1]。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典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译介传播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的英语译介传播史已近百年,国内外已产生了一批译本。如闵玲[2]梳理了1925—2016年15本《黄帝内经》译本的译者学术背景、文本选择、翻译原则与策略、目标读者;杨渝等[3]搜索了1925—2020年的《黄帝内经》英译活动,基于译本功能将24本译本分为学术研究型、临床应用型和文化普及型译本,并阐述了译本历史价值、分析了不同译本的术语英译策略。研究者应该结合翻译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不断拓宽研究视野,不断挖掘《黄帝内经》的英译成果[4]。近二十年来,中医英译学者从阐释翻译论、功能对等理论、生态翻译学等不同研究视角对这些译本进行了持续研究[5],其中基于语料库翻译学开展的《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在理论建设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但在研究主题、建库规模、语料选择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须审视和反思所面临的困境。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corpus translation studies)在国内外的发展,《黄帝内经》英译语料库研究为《黄帝内经》英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论。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语料库语言学蓬勃发展和描写译学兴起的基础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的莫娜·贝克等学者相继将语料库用于翻译学研究[6]。莫娜·贝克于1993年发表论文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阐述了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实际意义与研究途径,并预言大型原文及翻译文本语料库的出现及相关研究方法的发展能够使翻译研究者通过研究翻译的普遍性去发现翻译文本的交际和沟通性质[7]。这奠定了语料库运用于翻译研究的基础。其团队自1995年开始建设世界上首个翻译语料库。1996年,莫娜·贝克在其论文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中正式提出“语料库翻译学”的概念[8]。
国际译学研究期刊Meta于1998年推出了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萨拉·拉维奥萨主编的“语料库法:翻译研究新范式”专栏,发表了两组论文。第一组主要讨论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第二组主要讨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翻译规范和翻译教学研究[9]。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专辑被认为是第一批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成果,翻译研究范式在翻译研究领域引起高度重视。2002年,拉维奥萨出版语料库翻译研究专著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y,findings,applications,简要回顾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10年发展历程,全面梳理和归纳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并探讨了语料库翻译研究在译员培训、英语教学和翻译实践领域的应用价值[10]。拉维奥萨在专著中没有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在理论的高度对语料库翻译研究进行阐释,并提出了一系列极有见解的主张,让我国读者对西方语料库翻译研究获得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11]。
国内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发端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主持的“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及其应用研究”[12]。王克非[12]、胡开宝[6,13]和闫如武[14]对语料库翻译学的概念、内涵、意义、研究范式等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国内学者通过建设汉英平行语料库开展了《红楼梦》、鲁迅小说、莎士比亚戏剧等文学翻译研究。这些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语料库翻译学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译介领域开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其中也包括《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
随着语料库研究应用范围的拓展,中医英译学者开始探索构建中医英译语料库、开展相关研究,为《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黄帝内经》英译语料库的建库实践包括建设语料库的理论探讨和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
2.1 构建语料库的理论探讨随着中医英语学科的发展,中医英译学者开始对创建语料库进行《黄帝内经》英译研究进行理论探讨,主要包括可行性和意义、建库原则和方法两方面。(1)可行性和意义:雷燕等[15]认为创建汉英平行语料库对《黄帝内经》英译进行实证性研究可以弥补思辨性研究的不足;李苹等[16]认为《黄帝内经》汉英语料库可以为其他中医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也有助于提高中医英语教材的编写质量,因此语料库建设虽耗时费力却是基础工程。(2)建库原则和方法:倪传斌[17]认为语料库建设应该遵循用途专一性、语料代表性、结构合理性、库容适度性、内容真实性、采样随机性的原则;闻永毅等[18]从语料输入、语料处理、语料标注及语料检索方面描述了《黄帝内经》语料库的创建方法。这些从宏观方面提出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策略为《黄帝内经》英译语料库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但这些研究处于建库设想阶段,并没有进行具体建库实践,对于建库细节问题的处理及解决鲜有探讨。
2.2 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许多中医英译学者以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基于语料库的《黄帝内经》英译实证研究。《黄帝内经》英译语料库的建设主要包括两类:研究者自建语科库、研究者和软件公司合作共建语料库。
2.2.1 研究者自建语料库 吉哲[19]选取李照国译本和Ilza Veith译本创建共2 084个四字词组英译语料库,运用Wordsmith Tools(4.0)语料库分析软件,比较2本译本中四字词组的翻译策略,发现共性和差异均体现在译语结构和译语选词两方面。李苹[20]创建了2个小型汉英平行语料库,包括《素问》1~34篇中的全部对偶句(142句),以及《素问》1~5篇中抽样统计的220个对偶词。英语语料选自李照国译本和Ilza Veith译本。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表明,以散译偶、句法调整和以偶译偶是对偶句的主要英译方法,对译、剖译和选译是对偶词的主要英译方法。贺娜娜等[21]选取李照国译本、吴连胜和吴奇译本、其他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创建了90种脑系疾病病名的英译语料库,同时发现病名术语译文不统一的现象普便存在。姚丽娟[22]选取李照国译本和Ilza Veith译本建设小型英译语料库,研究了2本译本的典型特征、翻译规范和译者风格,但未描述建库过程及语料选择。刘毅[23]选取李照国译本和Maoshing Ni译本的1~30篇建设了2个小型可比语料库,研究词汇、句法和语篇的翻译操作规范,从宏观上考察2本译本的语篇可读性和在译入语读者中的可接受程度。刘春梅[24]讨论了自建中医典籍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介绍运用DLS Trados 2014进行语料对齐和运用ParaConc进行语料库检索的具体操作方法。以上研究者创建的语料库均是小型专用语料库,其语料提取并非所选译本全文,只局限于相关研究主题的语料。
2.2.2 研究者和软件公司合作共建语料库 朱建飞[25]创建了《素问》第1~22篇的汉英平行语料库,英文语料选自李照国译本和罗希文译本,实现了古文、今译、英译、注释的平行对齐。其整体框架由四部分构成,包括平行语料库、工具书辅助部分、网络检索应用平台和后台管理平台。该语料库的建设方式是加强校外合作力度,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从而解决了建库技术难题。这是有启发性的思路,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省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
虽然《黄帝内经》英译语料库的建设已经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质量、数量、规模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在研究过程中也面临各种制约困境,须学界关注和反思。
3.1 面临问题及原因分析目前学界基本建成或正在建设的语料库大多是小型专用语料库,研究主题集中在术语和修辞格的英译。但目前语料库数量有限,研究主题比较局限,语料库规模较小[26]。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方面:首先,《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历代出现众多注解版本,中文版本众多;其次,《黄帝内经》英译史长达百年,译本数量众多,译本类型包括译介论文、节译本、全译本、编译本、合译本等,而这些译本的中文底本各不相同,在中英文语料的对应方面比较复杂;第三,从事《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的人员相对较少,且研究者还受到技术、经费、时间、精力等的限制。
3.2 建议随着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医典籍英译研究的重要性受到学界的更多关注。《黄帝内经》英译语料库研究须基于现状进行反思,以推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3.2.1 微观点状转向宏观系统 小型专用语料库往往只能满足暂时的研究需要。以基于语料库开展《黄帝内经》英译实证研究成果较多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其外语专业在进行医药翻译研究方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设了小型主题语料库,但在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后,研究者无法追踪所建语料库的后续研究应用。这种微观点状的研究现状应向宏观系统的研究模式转变。建设大型标准汉英平行语料库开展《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在挖掘分析《黄帝内经》翻译文本特征、中医核心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中医双语词典研编、中医英语译者培养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3.2.2 困境的反思与突破 从语料库翻译学的视角研究《黄帝内经》英译已近二十年,须对研究过程中的困境进行反思以期突破。一方面,目前已建成的语料库选用译本少、译本内容不全。研究者不仅要注重语料选择的代表性,也要注重语料选择的多元性,建设大型《黄帝内经》汉英平行语料库,获取更为科学的数据,从而深入研究《黄帝内经》英译的普遍性特征和具体特征,以推动更多全译本的产生。另一方面,因涉及知识产权,已建成的为数不多的语料库也只掌握在少数学者手中,或者只能在校园局域网运行,不能在网上公开搜索。这种现状无益于《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的推进,须相关组织的协调与推进,以促进《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医药文化更有效地对外传播与交流。
虽然建设《黄帝内经》汉英平行语料库耗费时间和精力,但对语料库的大量真实语料进行专门标注,可以实现批量检索中医核心术语、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特殊句式等翻译,充分挖掘研究问题,从而揭示传统方法观察不到的翻译现象。学界通过建设《黄帝内经》英译语料库、开展实证研究,在大量真实语言数据的基础上对语言现象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依然须及时分析语料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面临的困境进行反思。建设大型语料库应更加客观全面地显示《黄帝内经》英译特点和内在规律,为《黄帝内经》新译本的出版提供可借鉴资源。此外,网络公开运行的语料库可为中医翻译实践提供便利,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