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雨,王忠民
1 天津市北辰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天津 300400
2 天津市北辰医院 天津 300400
卵巢放线菌病是妇科临床误诊率很高的疑难病。本病系卵巢感染放线菌感染引发,是腹部肿块、阴道出血、便血、下腹胀痛、四肢乏力、贫血、消瘦、腹泻、发热等症状的一组症候群。该病有些症状、体征与恶性肿瘤相近,且为妇科临床罕见,很容易被误诊,被一些学者称为“最易误诊的疾病”。王忠民老师对该病有所临床研究。王老师系天津市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成就显著,先后发表专业论文179篇,获得市政府、市科委科研成果奖4项,与他人合撰医学专著8部,独立著书9部,已有39种药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在妇科疑难病临床研究方面经验尤为丰富。兹将王老师辨证论治卵巢放线菌病的经验整理如下,供同道临证参考。
放线菌为机会性致病菌。卵巢放线菌感染,多继发于肠道,但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与放置宫内节育器(IUD)是常见的诱因。本病也可因人工流产、子宫脱垂、阴道瘘等引发,少数由阑尾炎穿孔直接蔓延而发病[1]。
卵巢放线菌病大多发生在放置IUD后。IUD表面可能带有病原菌,可直接引发感染。IUD还作为一种异物,可导致宫内膜损伤,致使局部缺氧、变性,为放线菌等创造了发病条件。据有关临床资料显示,盆腹腔放线菌病约占所有放线菌病的20%~25%。患者多数无痛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病程隐匿,其临床表现类似各种不同的疾病[2]。目前我国临床检验放线菌,主要是以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或宫颈细胞图片,以显微镜进行观察确认。
本病多表现为腹部坚硬肿块,体积大小不等,而腹壁浸润程度轻,且伴有腹痛胀痛、腹泻、消瘦、贫血、便血、阴道出血、发热、四肢乏力等症状,甚至在检查CA125、CA19-9时也出现升高现象,因此常被诊断为附件囊肿包块(性质待定)、子宫腺肌症,盆腔肿物体积大者多被怀疑为恶性肿瘤、卵巢癌[3]。
部分放线菌病患者可伴有白细胞升高,贫血、红细胞沉降率加快。感染期与一般盆腔炎症状区别不大,具有长期发热、盗汗、血液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阴道排液增多,有时为脓性分泌物,并伴有下腹部疼痛不适等[4]。
卵巢的放线菌脓肿,可形成窦道或炎症扩散,引起腹膜炎;如果向腹膜后扩散,则可累及输尿管,引起梗阻、狭窄、移位,进而造成肾积水;炎症累及肠管,则可导致肠梗阻;倘若全身播散,则可导致严重感染[5]。该病对卵巢功能是否存在影响,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与相关报道[6]。
由于本病的复杂性,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常常在术后经病理切片后才得到正确诊断。对于高度怀疑盆腹腔占位性病变,但病程缓慢者,应考虑本病可能。本征应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慢性阑尾炎等相鉴别[7]。在IUD之后,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盆腔包块患者,应在阴道B超或CT引导下,用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8]。仍然不宜确诊者,可借助CT或MR检查[9],尽管不具有特异性诊断,但对判断肿块位置以及盆腹腔脏器的受累范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0]。
中医学中无此病名。根据本征所表现主症,王老师认为与中医“癥瘕”“腹泻”“崩漏”等病症有相似之处,可根据临床相关症状进行辨证施治。腹内之结块,临床以妇女为多见,正如《广韵》所言:“癥,腹病也。”《说文》则曰:“瘕,女病也。”癥瘕之成因,《中藏经·积聚癥瘕杂病论》曰:“积聚癥瘕杂病者,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可见,罹患癥瘕主因在于五脏六腑真气不足与邪气侵扰有关。气血失常,瘀滞不通,易生病变。《灵枢》曰:“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成积矣”,癥瘕形成之始,多先有气血失常之因。
经期或产后,胞脉空虚,余血未尽之际,若外阴不洁,邪毒(放线菌)侵入,或房事不禁或不洁,感染湿热邪毒,入里化热病生,与血搏结,瘀阻冲任二脉,结于胞脉,日久不散而成癥瘕。或邪毒随胞宫手术侵入,形成盆腔感染之势,气血受扰,凝滞涩流,瘀阻成癥瘕。
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日久不解,或暴怒伤肝,气逆血留脉络,气血运行受阻益重,滞于冲任胞宫,瘀阻结块积于少腹,则渐成癥瘕。《女科经纶·癥瘕痃癖证》认为,癥瘕“此证多兼七情亏损,五脏气血乖违而成。”或忧思伤脾,水湿运化失职,湿邪与内湿蕴结,日久化痰生变,阻滞气血,血滞存留日久,则形成瘀血,渐积成癥瘕。
或素体脾虚,体弱多病,抗病能力减弱,外邪乘虚而入;或饮食不洁,脾胃损伤失于健运,湿浊内停聚而为痰,痰湿下注冲任二脉,阻滞胞络致使痰血搏结,渐积成癥瘕。或饮食无度,清气不升,胃气不降,致使脾胃气弱,痰湿聚集成块,日渐生成,坚牢不移,成为癥瘕。脾气不足,精微物质转化不力,则致四肢疲乏,消瘦贫血;脾不统血,失于摄固,则便血、阴道出血。
本征之病机,主要表现具有多个方面,其内因为脏腑、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气滞血瘀,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或其外因为感受毒邪,留居体内,其结局为湿热博结下部感染泛滥成灾,气血搏结腹腔肿块应运而生。卵巢放线菌病之治,则宜调理气血,和谐脏腑,以冀活血化瘀,消除肿块;健脾益气,除湿化痰;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疏肝解郁,理气除滞。以此辨证施治,方可达到消除癥瘕目的。
素体不健,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职,邪毒有入内为患之机,是疾病发生之要则。病症久留不去,局部气血凝滞,大多引发肿块之疾。肿块形成,与机体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太过等多方因素所为,病态下长期作用,则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最终聚结为病[11],正如高锦庭《疡科心得集·辨瘰疬瘿瘤论》所云:“瘿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淤血浊气痰滞而成”。该类疾病之治,首调气血,气血运行如常,则脏腑滋润,淤血、浊气、痰滞等尽可除之。卵巢放线菌病之肿块,但见气滞血瘀脉证,临床运用上述方法,具有良效。
症见下腹部肿块,触之坚硬,发病日久,伴有腹部刺痛,拒按,时而作胀,肢体消瘦,面色无华,阴道出血色暗有块,或输尿管狭窄、梗阻、移位,或导致肾积水,舌质暗红,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沉涩。证属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消肿除块。药用:丹参、益母草、桃仁、红花、月季花、威灵仙、川芎、赤芍、半枝莲、鬼箭羽、石见穿、当归。若伴有胸闷烦躁,精神抑郁,食欲不振,上方加柴胡、枳壳、炒麦芽;如肢体不温,腹部冷痛,大便不实,增桂枝、高良姜、茯苓;倘小便不利、白细胞升高、白带脓性,添萹蓄、瞿麦、苦参。
痰之为病,系水湿变化而成。外感六淫,外来创伤,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诸多因素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继而发生气机不畅、津液不布等病机。机体病态,水湿停滞,凝聚日久为痰;五志化火,邪热内盛,灼津日久为痰。肿块与痰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正如丹溪所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临证可见,一些痰湿体质者,发生湿热、湿热下注、湿热成痰者颇为常见[12]。痰湿凝聚之症,其特点起病较为缓慢,与无声无息之中肿块日渐增大者,并伴有阴道排液增多,甚则脓性白带,均与痰湿凝聚下焦相关,应祛除痰湿为要。痰湿为阴邪,但见阳气不足者,可酌加通阳化气之品;而见瘀久化热之脉证,则宜增清热利湿药物。
症见身体肥胖,腹部作胀,查见包块,面色不华,头晕目眩,贫血较重,倦怠犯困,白带偏多,质地黏稠,阴道排液,或成脓性,或见盆腔积液,阴部作痒,大便黏稠,胃脘胀满,时而泛恶,舌质淡,苔厚腻,脉濡滑。证属痰湿凝聚,治宜健脾益气,除湿化痰。药用:姜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姜厚朴、半枝莲、薏苡仁、萹蓄、瞿麦、苦参、枳壳、香橼。若伴有胸闷烦躁、情志不悦、精神紧张,上方加柴胡、佛手、青皮;如肢体乏力、沉重懒移、头重如裹,增党参、车前子、白芷;倘肌肤发热、或伴感染、小便热痛,添半枝莲、败酱草、白茅根。
邪毒(放线菌)入侵发病,其因有二,其一是致病菌大量侵入,具有致病性;其二为机体抗病能力低下而不足以抵抗邪毒,具有易感性。《女科经论》曰:“妇人阴痒,多属虫蚀所为,始因趁湿热不已”。机体虚弱、防御力低下发病[13]。发病者,则正气不足以清除邪毒,而正邪处于抗争阶段,由于脏腑、气血功能受到影响,其病程的决定因素为正邪交争的实力对比与治疗措施是否得当。放线菌感染卵巢,多具有湿热蕴结特征。湿为阴邪,重浊腻滞,病程较长。湿邪发病,既有外感亦可内生,治则应予兼顾。湿邪内停易碍阳气,影响脾气运化,影响气机流畅,湿邪日久不去,又易化热生变,形成湿热症候[14]。《素问·太阴阳明大论》云:“湿邪为病,下先受之”,其妇人感病多发下焦。
症见腹部肿块,体积大小不等,小腹疼痛明显,伴有发热,肿块腹壁浸润程度轻,阴道排液增多,有时呈脓性,四肢乏力,时有便血、阴道出血,检查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白细胞不同程度升高,CA125、CA19-9轻度升高,或出现排尿困难,或见肾积水,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属湿热蕴结,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药用:半枝莲、半边莲、败酱草、白茅根、连翘、金银花、赤芍、瞿麦、萹蓄、薏苡仁、茯苓、猪苓。若伴有胸闷不舒、烦躁易怒、口苦口干,上方加黄芩、炒栀子、柴胡;若伴小腹刺痛,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酌加丹参、泽兰、益母草。
气为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之总称。生理状态下,气升降出入顺畅,运行四肢百骸,气机以调达通畅为正常生理。忧思恼怒,精神抑郁,压力过大,心情不悦,均会影响气机正常运行,导致气机功能失调,最易形成脏腑气滞气郁。肝主疏泄而藏血,与气机条畅具有极其重要的内在的生理联系。“百病皆生于气”,是说气机条畅对身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疏肝解郁,令其气机畅达无阻;理气除滞,助其血液流通正常。如斯治疗,可使脏腑和谐,气机调达,血流顺畅,身体易于康复,肿块易于化解,诸症易于解除[15]。
症见胸闷不舒,精神抑郁,胁胀脘痞,嗳气频作,情志不悦,下腹胀痛,生气加重,查见肿块,压力颇大,或查见检查CA125、CA19-9轻度升高、贫血,心理压力显著,唯恐罹患癌症,睡眠不实,食欲不振,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郁气滞,治宜疏肝解郁,理气除滞。药用:柴胡、枳壳、制香附、玄胡索、赤芍、郁金、夏枯草、香橼、丹参、玫瑰花、川芎、月季花。若伴有发热盗汗、血沉加快、白细胞升高,上方加半枝莲、知母、鳖甲;如肢体乏力、易于疲劳、头晕目眩,增炙黄芪、刺五加、红景天;倘食后腹胀、呃逆频作、大便秘结,添姜厚朴、降香、瓜蒌。
卵巢放线菌病确诊尤其重要。王老师认为,诊断该病需要综合判断,首先应排除恶性疾病的可能,必要时应通过病例确定,以免贻误病情。
一旦确诊,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在静脉滴注青霉素的同时,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服用中药,具有快速控制症状、消除肿块的良好效果。青霉素对放线菌具有良好效果[16],可每次480万U,静脉滴注,每8h 1次,连续用药2周。症状未完全消失者,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中药治疗,应充分体现整体观念,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做到精准辨证、精准用药、精准治疗,如斯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病特征,虚实夹杂,虚为脏腑气血功能减弱属本,实为瘀滞下焦属标。
同时,如果查见盆腔积液,或有慢性盆腔炎指征,应进行宫颈黏液培养,以排除解脲支原体等感染可能。一旦阳性,应同时兼以用药治疗。
由于本病与IUD有关,一经确诊,则可考虑尽快取出。
卵巢放线菌病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与体征较为复杂,临床尚未有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该病症状与体征均不够典型,与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极易导致临床误诊,本病属于妇科少见病、疑难病。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相关报道。主任医师王忠民老师根据该病临床研究现状,就临床基础研究、诊断要点、中医病机等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医药辨证分型主要为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痰湿凝聚、湿热蕴结四个方面,分别采用活血化瘀、消肿除块,疏肝解郁、理气除滞,健脾益气、除湿化痰,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等法,临床观察具有良好效果。这些方法与观点,为中医药研究卵巢放线菌病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与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