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林 茹 卢林香
(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沈阳 110036)
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和使用的。1840年10月,恩格斯在《知识界晨报》第249号上发表文章《唯物论和虔诚主义》,其中写道:“在同宗教的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结成统一战线。”毛泽东曾依据中国具体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从广义上讲,统一战线是不同的社会组织、政治力量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了达成共同的既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政治联盟或政治联合;从狭义上讲,统一战线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战略策略,主要是无产阶级自身团结和同盟军问题。
2.党外知识分子
(1)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一词源于西方,为接受过一定教育并对现实具有批判及反抗精神的人。知识分子区别于体力劳动者,主要指从事高级的脑力劳动的阶层。
(2)党外知识分子
党外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统战工作重要的团结对象。广义的党外知识分子是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包括各民主党派中的知识分子和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的无党派人士中的知识分子。狭义的党外知识分子就是指无党派知识分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基于广义的党外知识分子的内涵,主要包括在高校中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以高校教师为主体。
1.知识水平高,专业素质高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高校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拥有强烈的爱国热忱,热爱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很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知识化、专业化程度高,具备高学历及高职称,整体专业素质高,是某些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科技人才。
2.思维水平高,主体意识强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一般思想活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崇尚学术自由,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在学历上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高层次人才及有多年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知识分子选择归国从事高校教师工作,在壮大高校教师队伍的同时,也给高校输入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3.覆盖党派多,思政难度大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覆盖各大民主党派,分布在高校的各个部门,工作地点相对分散,工作内容交集不多。与此同时,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党派种类多、分布零散,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客观上使得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给高校的统战工作增加了难度。
4.参政热情高,民主诉求强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民主意识高涨,民主诉求强烈。由于文化层次和专业素质较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热点、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具有独特的敏锐度和洞察力,会通过多种形式发表意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展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身处高校教育、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前沿阵地,是高校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众多工作的中流砥柱,更是高校学生的引领者和培养者,因此必须加强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其次,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多党合作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只有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筑牢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确保正确的前进方向,从而巩固统一战线的稳定和谐。
最后,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助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落细,更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促进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具有新特点、新变化,准确把握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现状及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对于把准时代脉搏、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有实效性地开展工作、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总体上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表现出高度赞同,认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但也不难发现,在党的理论政策学习及理论水平方面,不少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因为政策理论的学习意识不足,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存在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
2.民主意识增强,参政议政能力略有不足
一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虽然具有参政议政的主观愿望,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缺乏实践方面的经验,参政议政的渠道并不畅通,对参政议政的方法不了解、不掌握,对一些重点问题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参政议政的能力略有不足。
3.个性比较鲜明,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
外部环境和党外知识分子的主观特征,都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产生深刻影响,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呈现个性鲜明、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特点。
近年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很多变化,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其特有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体制不够健全
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与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出现“重业务轻思想”“重使用轻培养”等现象,由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虽已建立,但工作落实不够到位,跟踪不够及时,效果不够明显。
2.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就业渠道等均呈现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这给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陈旧老化,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
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在高校统战工作中,专职干部的数量相对较少,年龄相对偏大。在有党外知识分子分布的二级院系中,很多统战干部也都是兼职的,并且对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面对庞大的党外知识分子群体,高校统战干部难以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想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应通过提高政治站位、注重文化熏陶实现理念创新,通过建立大统战格局、加强队伍建设实现机制创新,通过创新教育载体、广泛搭建平台实现方法创新。
1.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高校应当提高政治站位,增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共识,加强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教育引导,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党外知识分子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将其精神意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同时,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各方面需求也有所增加。因此,在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的同时,要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四史”教育,不断丰富教育内容,鼓励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2.注重文化熏陶,引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纽带。首先,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及华侨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相对欠缺。因此,高校要注重文化熏陶,增强其文化认同,发挥统战文化浸润优势,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凝聚文化共识。其次,高校要以校园文化为契机,把握政治方向与价值导向,开展健康、活泼、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使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能够感悟到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提升道德修养,自觉投身道德实践。
3.加强人文关怀,促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凝心聚力、同心同圆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往往面临科研、教学、职称、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高校应当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主动给予关心关爱,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一方面,在思想上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温度,创造彼此尊重、互相信任的环境;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创造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调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更有归属感与获得感。
1.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学校党委领导的大统战格局
强化高校党委推动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注重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提升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明确各级领导的职责与分工。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完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指导体系,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学校党委领导的大统战格局。
2.提升能力水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要加强统战工作机构建设,配齐统战干部及工作人员,在学校党委统战部的领导下,学院党委与基层党组织相互协调配合,建立一支有生命力、执行力、创造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加大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政治培训力度,科学设计培训内容,根据工作需要分批、分层次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培训,帮助其深入理解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提高政治素养。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实践锻炼,为其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使其在干事创业中增长才干,丰富阅历,提升本领。要加大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的人才储备,推荐优秀的党外知识分子加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养后备力量,提高共事能力。
1.创新教育载体,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
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开展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教育活动,提升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实效。高校要积极做好统一战线的网站建设,开展线上线下沟通交流,利用学报、校园官方网站、“两微一端”等平台,增进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要善于利用网络抢占新阵地,探索具有特色的新媒体宣传模式,推出体现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以党外知识分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推送宣传,增强统战理论的渗透力。
2.广泛搭建平台,切实拓宽参政议政渠道
拓宽参政议政渠道,搭建有效载体,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了解政策、交流信息、建言献策提供平台。成立一定数量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团体,发挥其统战性、知识性、服务性等优势,使其成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沟通事业、联络感情和交流信息的平台。积极为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创造有利条件,如吸收党外知识分子加入“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学术性组织,定期召开座谈会,提高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热情,提高其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