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斌
4月1日凌晨3时,十余辆满载蔬菜的运输车从山东莘县摸黑出发,经过五六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顺利抵达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快速高效的物流手段确保了这些新鲜蔬菜在24小时之内便完成了从田间地头到首都市民餐桌的空间转换。
多样、优质、安全,这三大金字招牌让莘县蔬菜牢牢占据了这个全国最大蔬菜市场1/6的份额。
山东被誉为北方“菜篮子”,其设施蔬菜年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1/4,寿光、兰陵、莘县是其中的“三剑客”。
相对于寿光“买全国、卖全国”集散模式和兰陵主供长三角、珠三角模式,居于山东西部的莘县的蔬菜摊子铺得更大——作为中国蔬菜协会眼中的“中国蔬菜第一县”,莘县产出310个蔬菜品种,并供应京津冀、东三省,而其西甜瓜、食用菌则销往全国各地。
如果你是一名蔬菜采购商,手持一张莘县“蔬菜地图”,就不愁找不到想要的品种。
莘县科技局局长张才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按照‘适宜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赚钱就种什么’的原则,我们绘制了一幅多彩的‘蔬菜地图’。”在1420平方公里黄土地上,按图索骥,你可以找到大棚蔬菜生产基地、蘑菇生产基地、山药生产基地、葡萄等果品基地、露地菜基地……
“适宜什么就种植什么”的努力包含着因地制宜的专业智慧。
每隔一段时间,远在170公里之外的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万鲁长都要到莘县蘑菇基地转一圈。那片让人魂牵梦绕的设施农业基地,不但是这位山东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成果的落脚地,更有大量疑问等着他去解答。
专家与土地的互动总给农民兄弟带来惊喜。
在“蔬菜地图”上,蘑菇生产基地不起眼,却相继诞生了双孢菇层架式栽培技术、智能化双孢菇种植技术等引领性的新技术。正因为产业有基础,专家喜欢来,农民愿意种,“蔬菜地图”才能产出更多花样的高质量设施蔬菜。
革命老区莘县拥有140万亩耕地。老区人民爱科技,更愿意“科学种田”,这使得当地瓜、菜、菌常年复种面积达到100万亩,年产量52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域之首。
如何在单位面积上产出更多的蔬菜?在山东,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进行了大量颇具特色的探索。
在寿光,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团队设计的超级温室已经成型,其拥有120多项专利技术,可实现周年连续生产,比“荷兰模式”温室降耗50%以上,物联网应用率超过80%。
在坊子,蔬菜“住”上10层楼、一年能种16茬的立体盆栽种植场景让人眼前一亮。占地20亩的数字农业产业园,因采用10层种植模式,相当于200亩的种植面积。
在兰陵,全棚数字化、全程机械化的介入,不但解决了谁来种菜的难题,更提高了蔬菜品质和产量……
依靠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与设施农业深度融合,可产生什么化学反应?眼下,互联网大厂腾讯集团在莘县布局了其国内首个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他们通过AI算法,实现水、肥、光的最佳利用和病虫害的自动分析,提前预防预警,让作物自然生长,实现标准化种植,力争实现零农残。
数字化,正成为山东蔬菜的新“名片”。它意味着量更大、质更优、更新鲜、更安全。
高科技集约式蔬菜温室的建成,让菜农郭继军尝到了甜头:“空间大,温度好调节,一年四季能生产,病虫害少;科技推动产出,每亩产量增加1/3;更重要的是农资投入减少2/3,蔬菜品质又上新的台阶,价格自然上去了。”
返乡创业之前,刘扬是中铁十七局的一名推土机司机,跟着工程队走南闯北。在外折腾多年之后,见了世面的刘扬选择返回山东,用互联网思维做农业。
他每晚都走进自家大棚做直播,第二天把昨晚订单全部发走。
刘扬是众多返乡的新型农民的代表。年轻人有新玩法,他们用实际行动改变着父辈传统的种植模式,更刷新着外界对莘县蔬菜的印象。
这一切,莘县县委书记孙奇宏都看在眼里。他告诉记者:“莘县蔬菜产量大、品种全、品质好,智慧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我们会继续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产品的社会公认度、品牌附加值,助力莘县农业加速向高端迈进。”
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鲁西“种苗谷”刚刚建成,补上了该县蔬菜产业的一块短板。正因为“种苗谷”的建成,院士来了,创新平台建起来了,种业企业强起来了,话语权也有了。
莘县蔬菜产业是“菜篮子”山东省的一张王牌,其难题也具有代表性。记者发现,在寻求解决方案上,山东各地选择一致:要想拎稳百姓“菜篮子”,唯有走好科技“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