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清
(中共苏仙区委党校,郴州 423000)
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领先,中国人民从落后挨打到扬眉吐气,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充分说明了初心不改、斗争精神、信念坚定是克敌制胜的利器,是不断成功的密钥,是走向复兴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通过百年来的奋斗,中国共产党交出了满意的成绩单,给中国人民吃了“定心丸”,给中华民族接续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两个大局”,面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必须一如既往地坚守初心、坚持斗争、坚定信念,才能创造更大的奇迹,实现伟大的梦想。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被西方列强欺凌,国土沦丧,人民涂炭,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国家的出路呕心沥血、肝脑涂地,中国人民为了避免亡国灭种,奋起抵抗、誓死不屈,但最终这些仁人志士都失败了。洋务运动企图依赖科技“师夷长技以自强”,戊戌变法企图效法西人“维新自强”,辛亥革命试图推翻帝制“恢复中华”,新文化运动尝试廓清蒙昧“启迪理智”,最终都不能找到独立自主解放中国的道路。直到“十月革命”传到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社会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才有了方向,中国人民才有了科学的领导,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未来才有了希望。
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二字。马克思曾把自己的理论方向总结为“人的科学”,马克思一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就是人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恩格斯在谈到历史发展的动因时指出:“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哪怕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都不如说是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的动机是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根源。”列宁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也十分深刻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只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认识到社会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才能尊重人民群众,自觉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战。中国共产党甫一诞生,就投入人民群众的革命事业中,领导人民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从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省港工人大罢工,到国民大革命,初出茅庐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变人民的命运,拯救国家的危亡,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十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面临反动势力的白色恐怖的镇压和艰难的生存环境,始终没有放弃对人民的忠诚,没有动摇为人民而牺牲的初心。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在解放战争期间,面对配备了全副美式装备的反动势力,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的小车、小船,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反动势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战争造成的创伤,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从一点一滴干起,从一砖一瓦建起,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无论是社会主义初期的三大改造,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十年探索,中国共产党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在那些时期,党与人民亲密无间,人民对党信任有加,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地位、人民的幸福、人民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溢于言表。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上升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奋斗的方向,率先在世界范围内解决了贫困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让人民群众过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小康生活。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国家的出路不可谓不努力,他们失败的原因在于努力的方式不对,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在于向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勇敢斗争。帝国主义不愿意让中国走向强大,反动势力不会让人民走向解放。帝国主义和封建腐朽势力对中国人民是不会充满善良和善意的,只有斗争、斗争、勇敢地斗争,才能保护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才能在“从林法则”中找到生存空间。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迎难而上和披荆斩棘的斗争精神,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每一次胜利都为下一次斗争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指出,矛盾是时时存在、处处存在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这是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斗争是新旧势力你死我活的较量,旧事物不愿意主动退出历史舞台,必然要进行垂死挣扎,这就决定了斗争是残酷的、残忍的。成功来之不易,成功需要付出代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人是活在现实世界中的,要吃穿住行,要实现自己的利益,“人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人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为了实现利益,必须开展竞争、较量,努力斗争,这就注定了斗争是实现利益的方式。斗争讲究的是战略和战术、方法和方式,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斗争历程练就了一套斗争的艺术和技术,成功化解了一系列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毛泽东则强调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当家作主,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得不同各种势力做斗争,斗争是普遍存在的,斗争是复杂多变的,斗争也没有止境。夺取新中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同样,打赢脱贫攻坚战也只是又一小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长征,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斗争,旧的斗争结束了,新的斗争就会到来,只有这样,社会历史才能在新旧更替中前进,共产党人就应该勇于斗争、乐于斗争。纵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斗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认真对待每一次、每一种斗争,从战略上藐视,从战术上重视。与敌人斗,就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先后与封建官僚主义、封建反动势力、法西斯主义等展开斗争,尽管敌强我弱、力量悬殊,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站在正义的一面,是和平进步的力量,是捍卫自由民主发展进步的力量,有底气、有信心、有决心打赢战争。实践证明,胜利总是属于正义之师。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办法是“团结—批评—团结”。刘少奇同志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说:“我们共产党人不是斗争的嗜好者,我们在主观上没有必要去故意地、人为地使斗争激烈化,使斗争紧张起来,似乎非要斗一下我们才舒服,不斗一下就不过瘾。”具体来说,人民内部矛盾就是人民群众与领导者之间的矛盾,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发扬民主来解决,更多的是从改变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工作态度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来化解人民群众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敌我对立矛盾基本消失,社会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听取人民的呼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减少、减弱,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人民群众更加信任党、拥护党、支持党。
党员干部在成长过程中的自身问题也是斗争的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党员的素质,不仅要求组织上入党,还要求思想上入党,更要求综合素质符合党员的基本条件。对此,列宁曾经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都不要。”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非常注意党员个人的素质和思想状况,在1949 年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就告诫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党的自我革命,邓小平振聋发聩地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由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及长久的和平,个别党员,甚至是党员领导干部经受不住诱惑,出现思想滑坡、信念动摇等现象,党员干部面临“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清除了党内存在的严重隐患,成效是显著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党的自我革命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永远是进行时。
有志者事竟成,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需要流血牺牲的,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很难成功。理想要科学,才有吸引力;理想要现实,才有积极性。反观近代早期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尽管充满了理想的色彩,但是这些探索方案要么不具有科学性,要么不具有吸引性。理想是指路明灯,对理想的坚持就是信念。实现理想除了理想本身的科学性,还需要对理想持之以恒的奋斗和努力。理想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伟大理想的实现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接续努力。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马克思深刻指出:“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在人类历史上,引导人类不断进步的就是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进而实现理想对现实的超越,社会在实现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进步和发展。马克思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人类解放事业,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最崇高的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最崇高的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人类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贫穷、没有差距,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理想国。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有清晰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搞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精神力量具有引领作用,在特定条件下能超越物质条件的刺激,给人以振奋鼓舞的信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
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面前毫不变色,经受住考验。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理想,义无反顾地走向前线,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正是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执着追求下,革命理想由远及近,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最终实现了建立新中国的理想。“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在敌人疯狂的杀戮面前,共产党人前仆后继,革命力量层出不穷,正是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在艰难的长征途中,雪山草地、缺衣少食、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红军战士仍然胜利到达陕北,保留了革命的火种,传播了革命的思想。红军长征说明了精神力量是无穷的,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在百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钢铁般的革命斗志和革命精神,其中对理想信念的执着与坚定,是红色精神的灵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抢险精神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美好未来信心铸就的精神升华。坚定理想信念就会斗志高昂,丧失理想信念就会意志松懈、迷失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也有个别党员甚至党员领导干部经不住诱惑、吃不消苦头、耐不住寂寞,从而丧失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部分党员被“糖衣炮弹”击垮,放松了思想建设,走到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说到底,理想信念是共产党的根本,是干事创业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检验和考验一个共产党人党性的标准,是判断和辨别一个共产党人人民性的依据。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是面对困难和诱惑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是战胜挑战和迎接风险的精神支柱。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坡更陡。”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深水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两个大局”和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要实现新的更大奇迹,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总结百年奋斗经验的基础上,要时刻牢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继续斗争,提高本领;坚守信仰,绝对忠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久久为功,一茬压着一茬干,发挥共产党人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的实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