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技巧

2022-11-15 09:10:28□何
记者摇篮 2022年3期
关键词:导语广播电视

□何 丹

一、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采写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进步和手机的普及,丰富便捷的信息扑面而来,手机与人几乎形影不离,传统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渐下降已成为必然。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一方面必须面对现实,正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提高本领。另一方面要学会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广播电视新闻的好帮手,为采写新闻提供丰富素材,走向媒体融合之路。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采访是为了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采访,新闻就是“无米之炊”。笔者在当记者的第一天,就听主任说起“七分采三分写”,当时心里并不太认同,经过多年的新闻实践后,才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一是坚持深入。深入就是“三贴近”、沉到底。靠跑会议、拿材料是写不出好新闻的,只有深入到最基层,才能抓到“活鱼”。辽阳广播电视台的《踏遍乡村走农家》系列报道,通过走进最偏远的村镇,采写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在系列报道中,笔者的作品《大山里的篮球村》就是深入基层的最好例证。粉城墙村是辽阳市最南端的一个村,我们来到这里,正为没有合适的采访题材而失望的时候,一家小卖店旁边的简易篮球场吸引了我们,小卖店老板说,这样的球场全村有十多个,笔者眼前一亮:是什么原因,让农闲时酒桌、麻将桌前的村民走到篮球场上呢?原来,村里通了有线电视后,大家都喜欢看体育频道,看篮球赛,认识了CBA和NBA的球星。村民看篮球,自然而然就喜欢上打篮球了。是村村通工程为村民带来了先进文化,围绕这个主题,录音报道《大山里的篮球村》也成为《踏遍乡村走农家》系列报道中的优秀作品。由此可见,只有深入基层,走到群众中去,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第二是精心准备。新闻前辈曾经提出,记者应该成为杂家。杂家就是博采众家之长,对各种知识都有所涉猎,特别是一些跑线记者,更应该对自己所采访的战线多学习、多了解,进行知识储备。对于一些重点报道,采访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主题怎么提炼?提问怎么展开?采访对象紧张时如何处理?做到有备无患。涉及一些专业性的问题,记者应该提前学习,心中有数,防止出现一无所知的尴尬局面。录音述评《别再给马路开膛破肚》是笔者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通过采访普通市民、主管部门、施工单位、主管副市长,就如何防止重复建设进行分析探讨而写成的,稿件播出后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三是善于观察。罗丹说过:“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广播电视记者要时刻保持对事物的兴趣,总是要多问问为什么,善于从平凡的事实中,挖掘不同凡响的本质特征。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生态失衡蜂蝶无处觅忙煞众果农》就是这样采写出来的,记者采访果树种植大户,发现千亩梨园内,只闻梨花香,不见蜂蝶影,传花授粉靠果农在花丛中爬上爬下,记者突发灵感,这种现象,不正是生物链遭到破坏造成的吗?于是,这篇以农村生态保护为题材的报道产生了。

第四是巧于提问。采访既然是一种调查研究,就需要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所以说,提问是采访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讲求技巧的一环。

笔者认为,采访提问,首先要坚持平视,平等交流。对领导干部、企业家、专家,不要仰视,要有足够的自信,赢得对方信任;对待普通民众,不要俯视,要给予充分的尊重,让其感到记者真诚可信,达到心灵相通。其次要营造轻松氛围,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记者,紧张在所难免,如果记者咄咄逼人,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问,效果可想而知。对不善言谈的人,记者要从其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从家长里短谈起,逐渐引入正题,这样,采访对象才会放松心情,敞开心扉。最后是要善于倾听和打断。倾听是对素材的收集,同时也表达了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在倾听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内容是否合适,还需要补充什么,而对一些夸夸其谈、容易跑题者,要适时打断,对其充分肯定,另做引导,从而达到采访的目的。

第五是用好“同期声”。同期声,是广播电视具有的独特优势。同期声的运用,首先是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无论是新闻现场声,还是采访对象的话语,都是真实存在和令人信服的。其次是增强了新闻感染力,声情并茂的语言是采访对象真实情感的体现,可以更好地深化新闻主题。最后是可以体现作品的客观性,记者是以记录者的身份出现,除了新闻评论之外,记者不应该在稿件中体现自己的观点,而是把观点隐藏在新闻事实中,同期声的运用很好地实现了这个目的。同期声不是解说词的重复,而是画龙点睛之笔。笔者在录音报道《八旬老太入党梦圆》中这样写道:“80岁的唐淑珉老人入党,在全院引起很大反响。”什么反响呢,笔者用了当地传染病医院党委书记那福娟的同期声:“全院青年团员都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样,“永远跟党走”这个主题表达得特别到位。

三、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技巧

第一,认真写好导语。每一位记者都知道,导语是新闻的开头,用简短的语言揭示新闻最主要的内容。导语的写法有很多,比如叙述式、提问式、描述式、引语式等,不论导语怎么写,导语的作用就是激发受众的兴趣,所以说导语处理得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新闻稿件的质量。在广播电视新闻稿件导语写作中,要保证语言精练、逻辑清晰、力争创新、吸引受众。笔者在短消息《韩丽云三退低保》的导语中这样写道:“8月6日,韩丽云第三次来到跃进街道民政办申请退出低保,经过对一家人收入的核实,工作人员决定取消韩丽云的低保待遇。”这段导语既揭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让大家疑惑不解,很多人都争着抢着拿低保,为什么韩丽云却多次申请退出低保呢?原来,韩丽云夫妻双双下岗,孩子上大学,街道为她办理了低保,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困难。后来,夫妻二人在市场摆起小摊,有了一定收入,第一次提出申请。等到儿子大学毕业,她又第二次提出申请。直到孩子找到了稳定的工作,韩丽云一家的收入才超过低保收入线,第三次申请退出得以通过。“三退低保”真实体现了韩丽云自食其力的高尚品格,这篇录音报道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中播出,并获得了2007年度辽宁广播新闻奖一等奖。

第二,用好新闻语言。我们都知道,平面媒体的文字主要是为“看”服务的,而广播电视的语言是为“听”服务的,由此可见,广播电视的写作必须考虑听众的感受:要坚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尽量少用“荣膺”等生僻语言;要讲究规范,使用普通话,不使用“老鼻子了”等地方语言;要防止同音词引起的歧义,比如“向前看”与“向钱看”,考虑上下文的搭配,替换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要考虑播音需要,多用短句子,四声合理搭配,尽可能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播得容易、听得明白;要防止老套的模式化语言,比如“提起×××,大家都竖起大拇指”,“为进一步加强×××工作,我市召开×××会议”等;要适当使用诗词名句、歇后语、网络语言,增加广播电视新闻的趣味性,提高传播效果。笔者在采写平凡岗位的劳动者的一篇稿件中这样写道:“人们常说:‘幸福就是数钱数到手抽筋’,在市公共汽车公司,就有这样的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数钱。”稿件报道了数钱工每天整理零钱,既辛苦,又琐碎,有的人还患上腱鞘炎。这篇报道,让大家对这个平凡的岗位有了更深的认识,通俗的语言也得到领导肯定。

第三,提倡短小精悍。长期以来,在新闻界和社会上,有一种偏见,认为短新闻在报纸上是豆腐块,在广播电视中是排名靠后的简讯。特别是在一些人的眼里,能写出长篇通讯的记者才是大手笔。存在这种偏见,原因在于缺乏保障短新闻健康发展的机制。笔者认为,写好短新闻,一是需要重大题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几百字的短消息,报道的是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二是在精练语言上下功夫。一篇报道,官话套话不断,数字罗列繁多,语言冗长啰嗦,这样的新闻,受众怎么能愿意接受呢?鲁迅曾经说过:“作者对自己的文章,必须反复看几遍,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这应该成为每一名记者的习惯。三是一事一报,精简结构。很多新闻,长就长在面面俱到上,特别是在经验报道上,不能贪大求全,少用“另外”“与此同时”这样的字眼。至于新闻结构,不必追求五个W俱全,众所周知的背景、没有意义的结尾,能省则省,惜墨如金。

第四,增加报道深度。可以说,受制作过程、播出时间、审核程序等的约束,广播电视的确没有网络上的新闻快。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一味追求速度,必然在质量和深度上大打折扣。因此,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开展采访写作时,务必让受众全面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信息,尽量掌握所有有效的新闻信息,避免在新闻内容上出现纰漏。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可以进行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或者配发记者感言、短评,增强报道深度。两年前,辽阳市发生这样一件事,在小南门公交站附近,一位老人突然晕倒、不省人事,路过这里的女孩董艳丽马上跑过去给老人做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一直坚持到救护车赶到。这条新闻在网络上一经发表,当天的点击量过万。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了解情况后,除了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外,又进行了深度挖掘:报道了尽管老人没有被抢救过来,家属依然向女孩鞠躬表示感谢;董艳丽是一名实习护士,实习单位——市第三人民医院了解情况后,提前与她签订了聘用合同,在全社会弘扬了见义勇为的正能量。这三篇连续报道获得了当年的辽宁新闻奖一等奖。

第五,把握报道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立足于不同角度观察山峰,就会感受到山的不同形态。新闻采访写作同样如此,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每一家媒体都有不同的立场,每一名记者都有不同的写法,这就是报道角度问题。作为广播电视记者,要采用不同视角去看待新闻事件,挖掘出蕴藏在新闻事件表面背后的含义与价值。获得2010年辽宁新闻奖二等奖的录音述评《保护环境,从每个人做起》就是从不同角度采写的作品。当年3月,全市正在搞爱国卫生活动,编辑部要求报道一组监督性稿件,安排笔者采写“捡拾废品影响环境卫生”这个选题。通过调查采访发现,捡拾废品者在垃圾箱内随意翻捡,确实影响了环境卫生,但是换一个角度去看,这种行为一方面促进垃圾减量化,变废为宝,另一方面还能获得一定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笔者从保护环境的大方向出发,就事说理,呼吁在全社会做好垃圾分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和志愿者。

四、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编辑意识的提升策略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编辑能力,更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舆论导向、播出效果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必须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步提升,站在更高的视角采写新闻作品,不断提高受众群体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第一,提升新闻记者的策划能力。新闻策划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创造性的筹划和安排,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新闻策划并不是策划新闻。作为新闻单位,新闻策划必不可少,在把握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比如每年两会的会前会后报道、“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的劳模宣传等。作为广播电视记者,要站在编辑的角度,结合当前的工作重点、舆论导向需求等因素,抓重点、抓亮点、抓典型,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开展新闻采写工作,提高采访成功率。比如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辽阳广播电视台记者策划报道了如下内容:辽阳市结核病疗养院医治3例从武汉返回的确诊病例;三批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全市广大党员、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抗疫一线;各大企业为疫情防控捐款捐物等。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集中报道,在全社会弘扬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第二,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提升记者的编辑意识,就必须提高其综合素质。广播电视记者要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维护新闻真实,坚决杜绝有偿新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淡泊名利,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第三,增强团结合作意识。记者必须多交朋友,广泛收集新闻素材。广播电视记者要改变独家新闻的思维,既要与平面媒体记者协作,实现新闻资源共享,在各自表现方式上发挥所长,吸引受众;又要同新媒体记者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取长补短,实现新闻素材的共享和新闻宣传的双赢。

五、结语

总之,作为广播电视记者,必须苦练内功、增强本领,勇于改变、敢于创新,学习、利用好互联网技术,积极探索广播电视新闻采写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努力采写出吸引受众的广播电视新闻精品。

猜你喜欢
导语广播电视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03
本期专栏导语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