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闯
内容,是通往受众心灵的钥匙,也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深度报道作为新闻种类中的拳头产品、高端产品,有别于常规的新闻,是一家媒体专业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过去赖以生存的模式和路径被颠覆,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被打破,在碎片化、可视化、社交化的传播环境下,深度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但也充满机遇。
如何恪守行业底线,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探索出一种“叫好又叫座”的深度报道模式,打造具有鲜明烙印的调性和品牌,在时代的景深中彰显独特的价值?这是正观新闻上线之初就在思考的问题。
创新深度报道的话语表达和操作路径,是主流媒体内容创新的突破口之一。一段时间以来,经过新闻界尤其是一线城市主流媒体全方位的探索和努力,深度报道作为“重武器”“杀手锏”,在互联网头部平台的挤压下,已成为扬长避短、巩固优势、错位竞争的必然选择,在以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新赛道上,深度报道又出现繁荣的局面。优质的深度报道,越来越成为一家媒体责任感、影响力、自信心的象征。
然而,纵观当下的深度报道,其中不乏一些生动而深刻的精品力作,但更多的是一些肤浅而乏味的平庸之作。站在媒体格局和生态深刻变革的新起点上,深度报道的生产流程、表达方式、议题设置、用户习惯等发生巨变,在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同时,克服外界诱惑和自身局限,坚信内容主业不动摇,坚定移动优先不犹豫,坚持用户思维不懈怠,借鉴新兴媒体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手段,让深度报道不断求新求变,焕发新活力、创造新价值,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显得关键而迫切。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竞争十分激烈,可谓“有第一无第二”。同样的选题,只有最优质的作品,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那么,高质量的支撑保障体系从哪里来?一靠创新体制机制,二靠人才队伍建设。但归根结底,关键在人,在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
在优质内容稀缺、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深度报道是主流新闻的拳头产品。深度报道,即“深刻而全面”的新闻报道,包括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新闻价值,是判断深度报道的唯一标准。
优秀的深度报道一定是专业的、深入的、全面的,区别于业余的、粗浅的、局部的一般性报道。因此,一个有情怀、专业性强的深度报道团队必不可少。
深度报道是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困难多、压力大、风险高,因此业界对深度报道记者的能力、素质、业务要求比普通新闻记者要高许多。但从另一方面说,深度报道的含金量高,优势非常明显,篇幅长、分量重、成就大,最能体现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当许多记者依照惯例满足于对日常新闻事件进行常规报道时,深度报道记者则怀揣着勇敢之心挖掘新闻当事人的复杂内心,探索前因后果,发掘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价值。深度报道记者如同新闻战场上的“特种兵”“尖刀班”,既需要扎实过硬的采访能力,还需要条分缕析的写作能力。一般而言,一个深度报道记者从入职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优秀,往往需要经历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2020年9月,正观新闻在郑州报业集团的筹办下正式上线,主攻深度报道的部门特稿中心应运而生。相较于其他部门,特稿中心的“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以国内新闻居多。独家频道的内容全部是原创。
对特稿中心来说,“讲故事”就是本职工作,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就是一个生动而深刻的、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就意味着优秀的深度报道应该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比如新颖性、贴近性、关注度、影响力,不仅追求复杂的真,还要追求表达的美,为受众提供事实,但又不止于事实,不激化矛盾,突出理性、建设性,对受众负责。
这个平均年龄25岁的深度报道团队,在工作中有热情、有干劲、有活力,但也存在实战少、技巧少、经验少的问题,因此进行日常的业务培训非常重要。业务培训的内容、质量、频度将直接体现在深度报道团队的行动力、执行力、战斗力上,也间接体现在传播的业绩上。
突破,是一个深度报道记者最核心的能力,是同题或同类报道制胜的关键,也是与普通记者最大的区别。正观新闻操作的多个深度报道案例印证:每临大事,最难的就是迅速突破。大事面前,深度报道记者需要反应快、操作快、撰稿快,拿到独家的增量信息,占领新闻的制高点,才能跑在其他媒体前面,在同类报道中脱颖而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竞争十分激烈,每一个新闻事件留给深度报道记者的时间并不多。同一选题的基础事实十分有限,早介入、早跟进,才能拿到独家、深入的信息。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就是坚持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情。只有做到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专注,才能使媒体在舆论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掌握话语权,在深度报道领域更专业。
有别于消息、评论、特写,作为截然不同的样式,深度报道是一种力图通过报道新闻事件与社会的关联性,揭示新闻背后更深层次意义的报道文体或报道形式,它试图将重大的事实置于多重事实的脉络去呈现其核心意义。
真正的深度报道是直面现实、关注民生、透视社会,以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为核心,记录时代变迁,守望公平正义,推进社会进步。其精神内核是:客观、良知、勇气、理性。真实性、专业性、深刻性、权威性,是深度报道的固有特点,曾经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口碑。
深度报道采什么、写什么?首先得有好的选题,而选题又分为动态、静态两大类:一是动态类。针对一些重大的突发及热点事件深度挖掘跟进。由于事件进展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容易引发公众高度聚焦,产生爆炸性新闻效应,因此动态类已成为当下深度报道的主体和重心。二是静态类。针对社会上一些难点、痛点、疑点、焦点等静态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观察和挖掘,体现事件背后的要义。
每个选题都体现着记者和媒体的价值观。对于深度报道来说,什么才是好的选题?笔者认为,标准一般有两个:有意思,即要写的东西有故事性,贴近生活和时代,能引发公众的兴趣和共鸣;有意义,即要写的东西有独特的价值,能引发公众的思考。
当下是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频发,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且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是直面还是回避?一些记者习惯于找些轻松、肤浅、浮躁、稳妥的选题,缺少对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痛点、难点的报道,缺乏深入、独到、专业的调查和分析,满足于堆砌材料,对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敢触碰,不敢挖掘,经常选择性“失明”“失语”,无法满足受众的刚需,长此以往,深度报道辜负了受众的期待,也流失了大量受众。
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深度报道的功能,提升深度报道的价值?对新兴的主流媒体而言,选题需要具有时效性、重大性、贴近性、典型性等特质,围绕热点、痛点、难点,在内容的深度、专业和广度上下功夫,摆脱常规视角,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样的选题才会得到公众的关心、关注,才能体现媒体的价值取向,才能赢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互联网时代,记者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比如政策环境、薪酬待遇。能不能在喧嚣的时代保持清醒,决定着一个人最终能取得什么成绩。
正观新闻是郑州报业集团重点打造的集“新闻+政务+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主流媒体平台,正观,意为“居中、守正、观天下”,旨在扎根郑州、立足中原、影响全国,是郑州报业集团的“一号工程”。
2020年年初,在为正观新闻成立做准备时,郑州报业集团就将深度报道作为构建全国影响力的王牌,将旗下郑州晚报的品牌栏目《独家责任》进行了传承,把报纸的名栏目延续到新闻客户端,展现了一代代郑报人的不懈的职业追求、专业主义和社会责任。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成立之后,新闻业务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对标一流媒体,比如南方周末、新京报、澎湃新闻等深度报道团队,生产优质内容,成为正观新闻特稿中心的必然选择。
数据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石油。对于新型媒体来说,可以通过各种平台传播数据的观测、收集、整理,解读深度报道的影响力。为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新趋势,特稿中心加强绩效考核变革,高度重视传播力的建设,以传播效果倒逼源头生产,采用先短后长、先浅后深的报道策略,注重获取、分析正观新闻客户端及第三方平台的浏览量、转评数、点赞数等数据,并将这些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特稿中心以受众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营造“数据驱动型文化”,传播力与日俱增,实现了主流传播的十万+、百万+、千万+。
深度报道的特点,决定了其新闻挖掘的深层次,杜绝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我们不仅要报道是什么,还要追问为什么、怎么办。与普通记者更多关注“常态”相比,深度报道记者更多关注的是“非常态”。
迅速判断,赶赴现场,深度挖掘,是每一个深度报道记者的日常。特稿中心成立以来,记者们生产了一批有分量的深度作品,比如《千里之外的“夺命符”》《抢子大战后,未婚妈妈的三年抗争》《两个“抑郁症患者”的危险爱情》等,赢得了业界的认可和尊重。
特稿中心还致力于当好“啄木鸟”,曝光违法、违纪等不良现象,推动社会进步,习惯“打响第一枪”。特稿中心的舆论监督报道重点关注普通民众以及具有公共价值的热点事件。
在此类报道中,记者们始终把握深度报道的原则底线:客观、全面、平衡、公正、理性。在新闻事件采访中,与当事人、相关部门等多方核实,全方位求证、多视角探索,拒绝孤证、单一信源、匿名消息源,不添枝加叶,不添油加醋,不夸张、不渲染,谨慎表达。
为了做好监督报道,提升监督质效,正观新闻加强4个方面要求:
1.确保舆论监督的真实性,这是底线。强化报题流程,报题得到许可后再采访,完成后具备“终稿思维”,一旦提交就已确保无任何差错,哪怕是标点符号。发稿时严格“三审三校”,做到精准。
2.增强舆论监督的时效。新媒体的特点是“来得猛,去得快”。在确保事实“准”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加快采访查证、议程设置、语言呈现等流程,抓住新闻事件报道的最佳时机。
3.重视舆论监督的深度。深度报道不是简单地为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讨公道,也不是为了监督而监督,而是应理清思路,探索、还原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推动问题解决。
4.增强舆论监督的互动。听取广大受众的声音,以各种爆料为线索,找到受众最关心的选题;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特色和优点对舆论加以引导,使受众情绪得到疏导和缓解,构建健康舆论环境。
当下,新型的新闻客户端立足于传统媒体的专业和优势,生产了不少精品力作,一些作品甚至成为现象级爆款。然而,现实中更多的是一些粗制滥造的平庸之作,是社会新闻的放大版,不少新闻记者习惯于事件叙述和材料堆积,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表现力和思考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就是核心。因为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千条万条,注意力被急速分割。海量的信息如决堤之水泛滥,其庞杂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因此通过信息击中用户心灵、触发用户情感、获得用户支持,变得越来越难。
目前国内多地尤其是一线城市媒体都开办了主流新闻客户端,新闻竞争进一步加剧,碎片化、同质化、业余化的信息让新闻客户端很难建立品牌,形成优势,并长期抓住用户。因此,主流媒体要想保持长期的价值,就必须以用户为导向,所有内容移动优先,让新闻客户端成为第一传播主阵地,比速度、温度、角度、深度,为品牌建立起长期的护城河。
用户在哪里?有什么喜好?需要什么内容?每一次点击的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建立用户观,站在用户视角,尊重用户体验,成为深度报道的必然选择。构建用户思维,就是在策划、生产、发布、反馈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用户为中心”,以传播效果倒逼源头生产,重塑内容生产,使深度报道更好地呈现,全面破圈。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面临很大的挑战,也存在发展的机遇,在以用户思维为核心的环境下,深度报道不应满足于浅尝辄止、人云亦云,而是需要回应公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将单一的新闻事件或现象转变为公共的新闻议题或启示,客观、理性,引发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深度报道是否善于创新、能否常做常新,是否能够抓住用户,是发展壮大、经久不衰的关键。用一句话概括,即深度报道应该坚守自身的定位品位,强化社会责任,提升专业素养,实现深度报道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