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述卓先生学术年谱

2022-11-15 06:07广东吴新纶整理
名作欣赏 2022年31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学报文艺

广东 吴新纶(整理)

1955年

一岁。蒋述卓先生出生于广西灌阳。

1974年

十九岁。从广西桂林师范学校毕业。8月起至1978 年2 月留校任教。

1977年

二十二岁。国家恢复高考,蒋述卓先生参加考试,并考入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 年2 月入学,毕业后考取同系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2年

二十七岁。发表论文《用真善美去衡量作品》(《广西文学论丛》1982 年,广西作协)

1983年

二十八岁。发表论文《艺术起源新探》(《广西文学论丛》1983 年,广西作协)

1984年

二十九岁。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列宁〈一本有才气的书〉读后》发表于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主办的《当代文学》总第5 期,由花城出版社同年出版。

1985年

三十岁。1 月广西师大中文系留校任教。9月考入华东师大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发表论文《“百越境界”与现代意识》(《广西文学》1985 年第12 期)

1986年

三十一岁。发表论文《〈原诗〉的诗人主体论》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十一辑,本书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出版;《1986 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综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99 页提到此文,说它有新的角度,撰文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少康教授。1989 年11 月出版的《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7》第310 页提到此文,并介绍了该文的主要观点。

发表论文《将古代文论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86 年第3 期)。在《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7》第306 页对该文提倡的“综合研究法”做了介绍。

发表论文《宗教与山水结合的历史文化考察》(《文艺研究》1986 年第5 期),该文获华东师大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

同年还发表了论文《〈原诗〉的诗歌特性论》(《广西师范大学大学报》1986 年第4 期)、《论叶燮的美学思想》(《宁夏社会科学通信》1986 年第4 期)、《批判国民性中的劣根性——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传统》(《广西文学》1986 年第8 期)。

1987年

三十二岁。发表论文《试论汉魏两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受》(《福建论坛》1987 年第4 期)、《从文学本体论出发看中国文学的发展》(合作,《中文自修》1987 年第4 期“探索与争鸣”专辑,本文被 《新华文摘》1987 年第10 期全文转载)、《论佛教文学对志怪小说虚构意识的影响》(《比较文学研究》1987 年第4 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 年第5 期转载)。

发表论文《创作自由,这枚诱人的果子——从必然与自由的关系看创作自由的二重性及其统一》(《社会科学》1987 年第11 期)、《散文的困顿及其出路》(合作,《上海文论》1987 年第4 期)、《古代高僧何以博学多才》(《人才开发》1987 年第9 期)、《佛教的审美教育》(社会科学报1987 年5月7 日刊)、《〈召树屯〉与〈诺桑王子〉同源新证》(《云南大学学报》1987 年第6 期)、《宗教建筑与名山之美》(《旅游时代》1987年第4 期)。本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标兵”。

1988年

三十三岁。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6 月,分配至暨南大学任教。

发表论文《齐梁浮艳文风与佛教》(《华东师大学报》1988 年第1 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 年第5 期转载)、《北朝质朴文风与佛教》(《文艺理论研究》1988 年第4 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 年第4 期转载,《人民日报》海外版在1988 年3月31日摘录该文观点,该文获得暨南大学青年教师社会科学研究会优秀论文奖)。

发表论文《支遁与山水文学的兴起》(《学术月刊》1988 年第6 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 年第11 期转载);《佛经翻译理论与中古文学、美学思想》(《文艺研究》1988 年第5 期)、《北朝文风的悲凉感与佛教》(《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 年第2 期),以上两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 年第12 期转载。

发表论文《慧睿未著〈十四音训叙〉》(《读书》1988 年第1 期)、《永不停留的跋涉——记著名文艺理论家林焕平教授》(《社会科学家》1988 年第1 期)、《识佳文于未振——郭绍虞与王元化〈文心雕龙〉的写作》(《书林》1988 年第7 期)。

1989年

三十四岁。发表论文 《佛教故事与中古志怪小说》(《文学遗产》1989 年第1 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 年第10 期转载)。

发表论文《玄佛并用与山水诗的兴起》(《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9 年第1 期)、《欧阳修的文学理论与实践(译文)》(《文艺理论研究》1989 年第5 期)、《评〈庄子与中国美学〉》(《文艺研究》1989 年第5 期)。本年11 月担任《暨南学报》副主编,1992 年1 月转为主编。

1990年

三十五岁。晋升副教授。著作《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 年再版。

发表论文《试论佛教美学思想》(《云南社会科学》1990 年第2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美学”1990年第6 期转载,《1990—1991 中国文学年鉴》将此文作为“1990—1991 年文艺理论研究”的代表论文收入“论文选摘”部分)。

发表论文 《评〈中西戏剧比较教程〉》(《文艺研究》1990 年第2 期)、《禅与诗》(《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0 年第2 期)、《古典美学总体研究的新探索——评〈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 期)、《比较戏剧的可喜收获——〈中西戏剧比较教程〉评介》(《当代文坛报》1990 年第4 期)、《文艺之花常新,理论之树常青》(《南方文坛》1990年第4 期)。

1991年

三十六岁。与人合作出版著作《中国山水诗史》,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表论文《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境界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91 年第2 期,本文被译成英文登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4 年第3 期,1994 年,该文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中的悲剧意识》(《华东师大学报》1991 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2 年第1 期刊登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发表论文《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1991 年第1 期)、《佛教对艺术传神论的启示与影响》(《衡阳师专学报》1991 年第4 期)、《当代散文发展趋向刍议》(合作,《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1 年第1 期、《佛教与中国古代文论》(《中文自学指导》1991 年第8 期)。

论文《佛教心动说对文艺创作心理学的启示与影响》收录于《面对世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译文《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气”》收录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5 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2年

三十七岁。由稻禾出版社(台北)出版著作《山水美与宗教》,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著作《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2008 年此书再版。

发表论文《佛教心性学说对古代文艺心理学的影响》(《学术研究》1992 年第1 期)、《佛教中道观与艺术辩证法》(《云梦学刊》1992 年第1 期)、《古代诗论中以禅论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 年第1 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 年第9 期转载)、《求“势”之力劲——评〈势与中国艺术〉》(《中国图书评论》1992 年第2期)、《佛教对中国文艺美学通俗化倾向的推进》(《阴山学刊》1992 年第2 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无神论、宗教”1992 年第4 期转载,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2 年第5 期摘要介绍)、《说 “飞动”》(《文学遗产》1992 年第5 期,《1993 年中国文学年鉴》将此文作为文艺理论研究和代表性论文收入论文选摘部分)、《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文艺理论研究》1992 年第2 期,本文在2001 年获得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时期20 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并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3 年第2 期转载)、《宗教艺术的涵义》(《文艺研究》1992年第2 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无神论,宗教”1992 年第6 期转载)、《中西艺术真实观之比较》(《广东社会科学》1992 年第3 期)、《宗教艺术产生的奥秘》(《艺术研究》1992年第1期)。论文 《禅与诗》收录于《禅学研究》第一辑,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3年

三十八岁。晋升教授。担任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5月,担任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次年5月转为院长。

发表论文《禅宗与艺术独创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 年第1 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3 年第2 期转载)、《古典美学研究应与当代美学研究相沟通》(《学术月刊》1993 年第1 期)、《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 年第1 期)、《香港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文学遗产》1993 年第6 期)、《禅宗与艺术自然观》(《广州日报》1993 年1 月7 日)、《古代神话中的自然主义意识及影响》(《澳门日报》1993 年2 月21日刊)、《90 年代古典美学研究前瞻》(《澳门日报》1993 年8月8 日)。

1994年

三十九岁。发表论文《自然在宗教中的地位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4 年第1 期)、《应当建立文学史研究的“文化史派”》(《江海学刊》1994 年第3 期)、《论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及其审美创造》(《暨南学报》1994 年第4 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 年第2 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 年第2 期摘录)、《努力塑造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风景线——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文化设想》(《文明导报》1994 年第6 期,后收入《跨世纪的宏伟事业》,由广州出版社1995 年出版)、《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现代化文化人格——广州迈向国际大都市时期公民文化人格建设的断想》(《文明导报》1994 年第9 期)、《南朝崇佛文学略论》(提交香港中文大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后收入《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版)、《走近岭南——论广东文学的文化走向及其评价》(《岭南文报》1994 年6月20 日)、《人文的关怀与文化的解剖——关于批评的价值基点问题的思考》(《太原日报》“双塔”文艺副刊,1994 年12月20日)。

1995年

四十岁。3月—5月任香港岭南学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本年底起,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年底,担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任期五年。2000 年起担任了三届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0—2006;2006—2010;2011—2017)。

发表论文《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景展望》(《中国比较文学》1995 年第1 期)、《宗教艺术中的理想人格》(《海南师院学报》1995 年第2 期)、《中国书法理论中的山水喻象与人文精神》(《东方文化》1995 年第3 期)、《中华文艺理论的人文精神》(《开放时代》1995 年第3 期)、《说“文气”》(《中国文学研究》1995 年第4 期)、《论当代广东市民文化的特点及其建设》(《南粤文化论丛》1995 年第8 期,广东高教出版社)《论洛夫中、后期诗歌的禅意走向及其实验意义》(香港《现代中文文学评论》1995 年第12 期)、《走文化诗学之路——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当代人》1995 年第4 期)、《文学情缘与艺术才气大展示——评〈香港当代文学精品〉长、中、短篇小说卷》(《香港文学》1995 年第6 期)、《文化眼睛里的文化风景》(《文艺报》1995 年4月8 日)、《王一桃诗歌的咏景艺术》(《文艺报》1995 年5月27日)、《潘铭燊散文中的禅意》(《大公报》1995 年6月7日)、《情理相兼看世界——评王璞的散文》(《星岛日报》1995 年5月15 日)、《论澳门现代诗历史意识的表现》(《澳门日报》1995 年6月4 日)、《突围、选择与建构》(《作家报》1995 年2 月4 日)、《批评理论的方向与希望》(《作品》1995 年第6 期)、《沟通中西文学的禅》(《书与人》1995 年第6 期)。

1996年

四十一岁。担任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本年底,担任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本年承担广东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课题“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审美意识培养”。与人合著《中国山水文化》,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于1998年获得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发表论文《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文艺理论研究》1996 年第1 期)、《宗教艺术的象征:意义的蕴藏与转换》(《民族艺术》1996 年第2 期)、《八十年代古典文论研究略评》(《文学遗产》1996 年第3期)、《禅与自然》(《东方文化》1996 年第3 期)、《〈经律异相〉对梁陈隋唐小说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6 年第4 期,本文提交香港浸会大学“文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禅宗与艺术想象》(《广东社会科学》1996 年第5 期)、《“山文化”说挑战“水文化”论——中国文化走向的新诠释》(《明报月刊》1996 年第5 期)。

1997年

四十二岁。承担国家教委专项任务项目课题“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人格培养”(1997—2000)。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著作《在文化的观照下》。汇编著作《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资料汇编·文气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草色遥看——我所知道的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中国比较文学》1997 年第4 期)、《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文学评论》1997 年第5 期,本文在1998 年10 月获广东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7 年第11 期转载)。《论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冲突与融合》(《今日东方》1997 年第1 期、《广东社会科学》1997 年第4 期,本文提交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亚洲文化的现代性与文化生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 年第6 期摘登)、《略论慧能的 “即心即佛”思想》(此文为本年1月3-5 日澳门“慧能与岭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后收入《六祖慧能思想研究》一书,由学术研究杂志社出版)。《香港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贡献》(香港《大公报》1997 年11 月5 日)。

1998年

四十三岁。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著作《宗教艺术论》,本书在1999 年7月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学术著作二等奖,同年11 月,又获广东省第五届优秀图书奖三等奖。

发表论文《邓小平侨务思想与中国发展战略》(《暨南学报》1998 年第2 期)、《解放思想,认真反思,开拓创新》(《文学评论》1998 年第3 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8 年第5 期转载)、《关于文化艺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1998 年第4 期)、《中西艺术真实观的异与同》(《社会科学家》1998 年第5 期)。发表书评《沉潜、感悟与文化事业——评钟晓毅〈在南方阅读〉》(香港《文汇报》1998 年2月8日刊、《岭南文报》1998 年4月8日)、《文学:涌向都市的潮声》(《粤海风》1998-1/2 合)、《落入思想之网的日子——读陈村的 〈看来看去〉》(《南方日报》1998年12月20日)、《禅与艺术的澄明》,在(1995 年5月提交台湾“海峡两岸当代禅学研讨会”,后收入《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2000 年5月由台湾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

1999年

四十四岁。10 月起,出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六届(1999—2007)副会长,之后连任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理事会副会长(2007—2014,2014—2021,2021—至今)。

发表论文《论史铁生作品的宗教意识》[(《南方文坛》1999 年第1 期,本文同时提交香港浸会大学“文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后收入《中国作家与宗教》一书,由中华书局(香港)2001 年出版)]、《城市文学:21 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中国文学研究》1999 年第4 期,本文英文译稿于2000 年8月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6 届年会(南非比勒托利亚),并在会上宣读,2001 年获得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二等奖]。

《大学理念与现代化》(《暨南学报》1999 年第6 期)、《禅与中国当代文艺精神建构》(《东方》1999年第7 期)、《论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价值》[(提交韩国忠南大学主办的“东方诗话学会第一次国际学术大会(1999 年7月)并在大会上宣读,后收入《东方诗话》 1999 年第2 辑,韩国梨华图书出版公司1999 年12 月出版]、《论微型小说与戏剧小品之比较》[提交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第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吉隆坡)论文];9 月,《一体化过程中的文化问题》收录于《纵横天下》,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0年

四十五岁。2 月起,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以及文艺学专业博士点学科带头人。获广东省社科成果综合评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

主编著作《宋代文艺理论集成》,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承担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项目课题“文化诗学:文学批评的东方视野”(2000—2002)。

5月,《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思想方法》收录于《新千年文谭》,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9月,《文学与文化关系漫议》,《中外文化与文论》第7 辑,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进程与前景》(《文艺研究》2000 年第1 期)、《“两课”改革问题探索》(《广州教育学院》《广州师专学报》2000 年第2 期)、《当代都市小说主题的演变(上)》(合作,《广州文艺》2000 年第4 期)、《当代都市小说主题的演变(下)》(合作,《广州文艺》2000 年第5 期)、《当前中国城市审美风尚的流变》(合作,《粤海风》2000 年第5/6 期合刊)、《提高电影剧本质量之我见》(《新世纪文坛》2000 年2 月8 日)、《现实是读不完的大书》(《人民日报·华南版》2000 年5月30 日)、《都市文学的都市感》(《羊城晚报》2000 年7月17 日)、《21世纪文艺学的现代性建设》(《文论报》2000 年2 月15 日)。

2001年

四十六岁。本年,获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8 月3 日—9月3 日在日本京都大学美学与艺术研究所担任讲座教授。9月在日本千叶参加国际美学学会年会,宣读论文《中国古典美学表达的东方特性》;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文化诗学: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2001—2003),承担教育部高教学会项目课题“大学潜在课程及其人才培养”(2001—2004)。7月,由辽宁出版社出版著作《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

发表论文《21 世纪文艺学发展与中国现代人格建设》(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1 年第1 期)、《城市与文学关系初探》(合作,《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1 期)、《对中国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反思》(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2 期)、《论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合作,《学术研究》2001年第3 期)、《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古典文论的文化学研究的成就》(合作,《文学遗产》2001 年第4 期)、《新人文精神与21 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合作,《文学评论》2001 年第4 期,本文在2003 年获得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研究》(合作,《学术季刊》2001 年第4 期)、《80 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合作,《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5 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 年第5期转载)。

发表论文《都市写真——读洪三泰的〈风流三部曲〉》(合作,《新世纪文坛》2001 年2 月8 日)、《走向现代:中国文艺学》(合作,《人民日报》2001年5月2 日刊)、《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文艺报》2001 年7 月10 日)、《中国古典文论表达方式的东方特性》(《光明日报》2001年8月1日)、《漫说城市化与城市文化》(合作,《粤海风》2001 年第4 期)、《德法并举,长治久安》(《人民日报》2001 年4 月7 日)、《文艺学学术范型转换的新探索——评〈中国20 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合作,《文艺报》2001 年9 月11 日)、《玄学与文学的两次对话》(合作,《光明日报》2001 年12 月19 日)。

2002年

四十七岁。本年承担广东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东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对策”(2002—2004)。7月经广东省作家代表大会选举担任第六届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08 年9月经广东省作家代表大会选举继续担任第七届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任期五年。

发表论文《80 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评述》(合作,《福州大学学报》2002 年第1期)、《语言与理论——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的一个侧面(译文)》(《东方丛刊》2002 年第1 期)、《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暨南学报》2002 年第2 期)、《当代艺术生产对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合作,《求是》2002 年第1 期)、《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批评研究的新发展》(《暨南学报》2002 年第2期)、《On the Ori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xpressing Modes of Classical Chinese Aesthetics》(“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t and West” Summer 2001-3.Chengdu: Sichuan University)。

发表论文《都市文学研究现状鸟瞰》(《社会科学报》2002 年2 月7 日)、《在生命的舞台上沉思》(《南方日报》2002 年6月22 日)。

2003年

四十八岁。承担广东省科委项目“广州市天河区文化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2003—2005)。

主编《禅诗三百首赏析》,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六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与人合作完成《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本文在2005 年获得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政府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与人合著《城市的想象与呈现》,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批评的文化之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论中国古代诗学的原创意识》(《文艺研究》2003 年第2 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3 年第6期转载)、《学科交叉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3 年第2 期)、《华侨高校境外与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合作,《高教探索》2003 年第2 期)、《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广东社会科学》2003 年第4 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3 年第12 期转载)、《批评的专业化与批评的品格》(《文艺理论研究》2003 年第5期)、《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深化改革》(《中国大学教育》2003 年第5 期)、《论王元化“综合研究法”的文化诗学意义》(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年第6 期)。

本年1 月,《佛教与中国美学》主题演讲文本被收录于《大学演讲录》第2 辑,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2004年

四十九岁。本年担任《广东文学五十年文选·文学评论卷》副主编,本书由花城出版社12 月出版。5月,被聘为《文学评论》杂志编委直到2017 年,2018 年继续聘为编委至今。本年12 月,完成广东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

发表论文《论大学潜在课程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合作,《东南大学学报》2004 年第1 期)、《跨学科研究对文艺学开拓与创新的推进》(《暨南学报》2004 年第1 期)、《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色与价值导向》(《暨南学报》2004 年第2 期)、《不断走向现代形态的文学社会学》(合作,《文艺争鸣》2004 年第3 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 年第10 期转载)、《文化自觉与人才成长》(《暨南学报》2004 年第5 期)。

2005年

五十岁。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题“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研究”(2005—2008)。承担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媒体时代的文艺存在方式”(2005—2008)。

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著作《宗教艺术论》(图片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著作《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增订本),本书在2006 年获得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主编专著《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20 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与人合著《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论学术研究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专著《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与理论探索》,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建构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暨南高校研究》2005 年第2 期)、《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文艺争鸣》2005 年第3 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2005年第6 期转载)、《新时期党的执政基础——关于加强侨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暨南学报》2005 年第4 期)、《佛经传译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合作,《文艺研究》2005 年第4 期)、《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文学评论》2005 年第6 期,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 年第3 期转载,后被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 年第1 期转载观点)、《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态势》(《光明日报》2005 年3 月25 日)。

2006年

五十一岁。承担深圳市文化产业项目“深圳市文化产业战略规划(2008—2020 年)”。11 月经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担任广东省第三届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2011 年11 月经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继续担任第四届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至2016 年11 月卸任,任名誉主席。11 月10—14 日,在北京参加全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12 月,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八次年会上,被选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至今。

发表论文《多维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浙江大学学报》2006 年第1 期,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 年第6 期转载)、《传承与延续:叩问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学术月刊》2006 年第1期)、《真实理念:跨文化文学比较中的比较原点》(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6 年第1 期)、《消费时代文艺学的自身调整与建构》(《学术研究》2006 年第3期)、《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合作,《上海社会科学》2006 年第3 期)、《守望暨南精神家园》(《暨南学报》2006 年第5 期)、《寓意丰富,视觉独特,开掘深刻——评程贤章的长篇小说〈仙人洞〉》(《潮声》2006 年第5/6 期合刊)、《高等学校干部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11 期)、《城市文化建设随想》(《南方日报》2006年11 月9 日刊);10 月,论文《构建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收入《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一书,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年

五十二岁。6 月,论文《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被收录于《城市文化评论》第二卷,本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3月,由蒋述卓教授领衔申报的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获批,6月正式挂牌成立,蒋述卓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2008年

五十三岁。8月,蒋述卓先生获得教育部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9月,当选广东省文联第六届主席团成员。12 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获教育部学位办批准,蒋述卓教授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

出版著作《诗词小札》,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本书于2009 年获得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艺奖(广东省人民政府奖),2012 年出版修订版本。

发表论文《从学术史角度看王元化的意义》(《华东师大学报》2008 年第6 期)、《新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三十年评述》(《学术研究》2008 年第7 期)、《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国情教育模式探索》(《光明日报》2008 年11 月2 日)、《体认奥运精神是国民的最大收获》(《光明日报》2008 年8月14 日)。

2009年

五十四岁。6 月,所主持完成的《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8—2020)》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调研咨询报告类)。承担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世界华语电影诗学”(2009—2012)。1 月,在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上做“文化产业学科的构成”的演讲。

发表论文《文化传统与艺术原创》(《深圳大学学报》2009 年第4 期)、《岭南文化的当代价值》(《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 年第4 期)、《华文行走文学的文化功能》(《华文文学》2009 年第5 期)、《异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结晶——广东近年来中短篇小说创作评述》(《南方文坛》2009 年第5 期)。

2010年

五十五岁。承担广东省委宣传部课题“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系列研究报告”(2010—2011),主编教材《文学批评教程》,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专著《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教材《大学语文(中华文化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后印刷了7 次。

4 月15-21日,应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和法鼓文教基金会邀请,赴台北政治大学舜文大讲堂演讲。7月23-29 日赴加拿大多伦多参加“加拿大华裔/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8 月,在北京大学参加第十八届国际美学大会。

发表论文《岭南宣言——关于救治当前学风文学的呼吁》(合作,《粤海风》2010 年第1 期)。

2011年

五十六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华文文学百年研究史”子课题“海外华人诗学批评”(2011—2016)。4月,在香港大学参加“东方诗话学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从古典言志诗学到伪言志诗学——论百年华语电影的审美价值倾向》(合作,《暨南学报》2011年第1期)、《比较诗学视野下的华语电影诗学的整体建构》(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6 期)、《大学在城市产业转型中的校角色定位——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1年第1期)

2012年

五十七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研究”(2012—2015);与人合著《古今对话中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3月,出任广东省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2013年

五十八岁。12 月经广东省作家代表大会选举担任第八届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2019 年8月经广东省作家代表大会选举继续担任第九届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任期五年。12 月,当选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2013—2022)。

发表论文《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初议》(《文学评论》2013 年第6 期)、《理想的大学:既富传统又善创新》(《光明日报》2013 年6月24 日)。

2014年

五十九岁。3月,以蒋述卓先生领衔申报的“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交叉学科博士点获得教育部备案,2016 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17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

论文《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初议》,获得中国文联第九届文艺评论奖(论文类)特等奖。发表论文《新岭南文化与广东文化产业的内涵建设》(合作,《探求》2014 年第1 期)。

2015年

六十岁。卸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评为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论文《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初议》获得教育部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9月,由蒋述卓教授领衔申报的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暨南大学基地获批,蒋述卓担任基地主任。

专著《跨学科视域中的比较文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论文《反思与求变——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再思考》(《文艺争鸣》2015 年第1 期)、《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历程与当代语境》(合作,《中国文艺评论》2015 年第2 期)、《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功能与原则》(合作,《外国文学研究》2015 年第2 期)。

2016年

六十一岁。承担广东省委宣传部课题“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研究报告”。11 月深圳大学美学与艺术研究院成立,本人被聘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5月赴捷克、奥地利、匈牙利参加“欧华文学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11 月,在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

发表论文《论艺术与市场的张力关系》(合作,《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 年第1 期)、《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文艺评论视角的转换与演变》(合作,《南方文坛》2016 年第5 期)、《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与人的发展》(《暨南学报》2016 年第7 期)。

2017年

六十二岁。《蒋述卓自选集》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On Chinese Religious Art,由The American Scholars Press 出版。10月,与学生李石合作的论文《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文艺评论视角的转换与演变》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啄木鸟杯”优秀论文奖。7月,赴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参加“加华作协成立30 周年庆典暨第十届华人文学国际研讨会”。8月,赴马来西亚槟城参加“世界华文作家暨媒体聚焦槟城采风活动”。

发表论文《百年海外华人诗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评论》2017 年第1 期,本文在2018 年获得广东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文化产业研究范式的嬗变及其启示》(合作,《福建论坛》2017 年第4 期)、《论欧华文学中欧洲游记散文的文化视野与诗意抒写》(《中外论坛》2017 年第1 期)。

2018年

六十三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及思想文献整理研究”,担任首席专家。与人合著 《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研究》(上、下),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6 月,赴法国尼斯参加“欧华文学学会第三届国际学术论坛”。10月赴菲律宾马尼拉参加“菲律宾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学院成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蒋述卓教授担任院长。

发表论文《价值分化与价值重构——新时代文艺批评的功能与价值取向》(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18 年第5 期)、《细看和风入文来——在中日文化的比较中看日华文学》(《东方丛刊》2018 年第1 期)。

2019年

六十四岁。与人合著《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3月起出任澳门《中学语文》教材总主编。12 月,被聘为南方科技大学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任期三年。

发表论文《海外华文文学与本土经验》(《中国文学批评》2019 年第4 期)、《70 年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四个问题》(《学习与探索》2019 年第8 期)、《创意写作:手工艺人或者艺术家》(《写作》2019年第2 期)、《重视新时期,面向新时代》(《文艺报》2019 年5月22 日)、《文学路上长途跋涉者》(《读书》2019 年第11 期)、《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年12 月10 日)、《用文化透视主义探寻唐前岭南文脉——评陈桥生〈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光明日报》2019年12 月25 日)。

2020年

六十五岁。8月18 日,被聘请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顾问。与人合著《文化兴国: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与实践》,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个人散文集《生命是一部书》。出任《华文文学》主编。

发表论文《论徐中玉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贡献》(《文艺理论研究》2020 年第5 期)、《新时代文艺中国精神表现途径初议》(《中国文艺评论》2020 年第10 期)、《谱系梳理与理论反思——评陶水平〈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中国图书评论》2020 年第2 期)、《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国目标》(《南方日报》2020 年11月30 日)。

2021年

六十六岁。专著《文化诗学批评论稿》,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粤派批评丛书·名家文丛·蒋述卓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新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建构》,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城市与人文》,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12 月,在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

发表论文《中国当代文学现实主义叙事传统的建构及其意义》(《南方文坛》2020 年第1 期,此文在2022 年被评为 《南方文坛》杂志“年度优秀论文”)、《新中国文学精神与文学经典的生成》(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21 年第2 期)、《国家话语与新中国文学特征》(《文艺研究》2021 年第7 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艺格局的构建》(《文艺报》2021 年7月1日)、《彰显文艺作品中青年形象的价值引领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 年9月6 日)、《从叙事诗学到电影诗学:鲁晓鹏对中国现代性的书写》(合作,《湖北大学学报》2021 年第2 期)、《变异学视域下的日本近世绘画中的李渔形象》(合作,《暨南学报》2021 年第2 期)、《日本近世文艺界的李渔剧作观考辨》(合作,《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5 期)、《论陈瑸诗歌中的崇贤尚清思想》(收入《超越时空说清官——陈瑸及其著作》一书,广东人民出版社12 月出版)。

2022年

六十七岁。8月,由蒋述卓教授领衔申报的中国文艺评论第二批文艺评论基地暨南大学基地获批,蒋述卓教授担任基地主任。

发表论文《南方意象、倾偈与生命之极的抵达——评林白的〈北流〉兼论新南方写作》(《南方文坛》2022 年第2 期)、《文化理性与潮汕精神——评长篇小说〈平安批〉的文化书写策略》(《中国文艺评论》2022 年第5 期)、《东亚四季美学观念的形成及其拓展》(《文艺论坛》2022 年第2 期)、《坚守人民立场,为时代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文艺报》2022 年2 月14 日)、《湾区青年的“度过”与创造》(《羊城晚报》2022 年4 月3 日)、《赓续红军精神血脉——评曾平标报告文学〈向死而生〉》(《南方日报》2022 年4月22 日)、《〈凤凰琴〉的经典意义》(《羊城晚报》2022 年7月10 日)、《朱山坡小说的不变与变》(《羊城晚报》2022 年5月8 日)、《华海生态诗歌的审美空间》(合作,《当代作家评论》2022年第2 期)、《追寻与抵抗:多重文化语境中的精神行旅——评陈河的〈天空之镜〉》(《中文学刊》2022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学报文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1942,文艺之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从《会饮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