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毛蔚 庄美娟 龚萍 叶红 钟文蕾
上海市儿童医院 200062
穿孔性阑尾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外科疾病,近年来,由于医疗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临床上大部分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均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其具有较小的手术伤口、术野清晰、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等优势,故其在临床上使用率较高,但术后患儿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干扰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1〕。因此,如何加强穿孔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患儿的术后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尤为重要。但常规护理效果并不明显,而循证护理来源于循证医学,其又称为实证护理。循证护理模式的理念在于遵循科学证据,根据证据,提出问题,从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2〕。基于此,本课题组对穿孔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研究,探寻循证护理模式对其胃肠功能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21例穿孔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住院号最末尾奇偶数不同将入选者分为观察组(119例)和对照组(102例)。观察组男79例,女40例;年龄6~13岁,平均(9.42±2.13)岁;患病时间7~32 h,平均(24.47±6.17)h;穿孔部位:阑尾根部发生穿孔66例,阑尾体部发生穿孔53例。对照组男77例,女25例;年龄5~13岁,平均(9.63±2.11)岁;患病时间7~32 h,平均(25.23±5.99)h;阑尾根部发生穿孔59例,阑尾体部发生穿孔4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①所有穿孔性阑尾炎患儿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3〕内相关诊断标准;②符合腹腔镜手术治疗适应证者;③生命体征平稳且意识清醒者。排除标准:①具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对相关药物过敏者;③具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④胆囊坏疽、穿孔者;⑤腹腔感染、腹膜炎者。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遵医嘱给予患儿相应的级别护理,向患儿及其家属做好术后宣教,缓解其紧张、焦虑等情绪。观察组使用循证护理:(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护士长担任组长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及考核;针对培训内容制定相关试卷,对参与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小组成员纳入标准:①具有良好的组织性,能够及时完成领导下达的相关工作者(依据平常工作表现情况观察其组织性是否良好,若日常对领导下达的相关工作基本完成则认为组织性好);②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工作年限≥5年);③护师及以上级别的护理人员。排除标准:①未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使用和抢救步骤(抢救仪操作考试考核不合格者,由主管护师进行考核);②考核分<90分者。(2)提出问题:由护理小组成员对穿孔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其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原因,预防及减少患儿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3)寻找实证〔4〕:通过查阅大量穿孔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的案例,了解其手术原理及方法,对其手术失败的原因和术后护理难点进行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4)实施:①术后腹胀、腹痛护理:循证:腹腔镜手术中需使用CO2建立气腹,术后易造成腹胀、腹痛。应用:术后遵医嘱常规给予吸氧治疗,氧流量为1~2 L/min,时间4~6 h,促进CO2的排出,减轻腹痛、腹胀程度。②术后活动:循证:腹腔镜手术次日便可下床活动,但由于患儿较小,家属溺爱,患儿下床活动减少,影响胃肠功能恢复。应用:术后第二天患者手术切口无明显疼痛,应指导其家属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快速恢复,提高肺活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血液循环。③术后手术切口护理:循证:腹腔镜手术切口通常较小,通常使用创可贴贴敷伤口。应用:密切观察患儿手术切口有无出现红、肿、渗血、渗液等情况,无上述情况的患儿可在1 w后去除敷料,避免发生感染。两组患儿均干预1 w 后观察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①胃肠功能恢复效果的评估(干预1 w后)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3〕:显效:患儿的腹胀、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肠鸣音、排便均正常,粪潜血试验呈阴性;有效:患儿的腹胀、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胃液及粪潜血试验呈+或++;无效:患儿的腹胀、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干预1 w后,采用该院自行编制的满意度调查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6,重测效度为0.88)评估患儿家属对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满意情况,包括服务质量、操作技能、工作态度、病房环境4个项目,各项目总分为100分,分值高低与护理满意程度呈正相关。
干预后,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效果对比〔n(%)〕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服务质量、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及病房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分)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中所使用的辅助性器械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类视力的盲点,从而增强手术准确性,利于减少预后风险。腹腔镜下切除阑尾,可有效避免对人体周围组织造成伤害,从而提高手术效果。但由于患儿及其家属对手术的不了解,易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同时由于腹腔镜手术通常需要全麻,且要对患儿建立气腹,使患儿在术后容易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因此,如何对穿孔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术后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胃肠功能障碍是当前临床护理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由于穿孔性阑尾炎患儿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给患儿及其家属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及经济负担。为了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穿孔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患儿术后往往需要准确、有效的护理服务〔5〕。但常规的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效果并不理想。而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根据大量的文献研究显示,提出当前护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缓解患儿的疼痛程度,改善其胃肠功能,提高手术效果〔6〕。尚红玲等〔7〕发现对患者使用循证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术后食欲,促进其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服务质量、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及病房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与上述研究基本相符。分析其原因,循证护理符合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其能够满足患儿的需求,对患儿实施个性化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减少其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情况〔8〕。循证护理干预模式能够通过与患儿接触,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发展程度,分析其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原因,从而为其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服务,缓解其腹胀、腹痛等。同时,护理人员以预防肠胀气、肠内容物积聚、肠麻痹等为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患儿的病情发展,进而使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恢复胃肠功能。通过本次研究得到的各项循证护理结果,可以指导未来穿孔性阑尾炎患儿腹腔镜术后优质护理计划的制定,包括针对胃肠功能障碍原因制定个性化且有据可循的吸氧干预、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且适合患儿个体需求的术后活动计划干预、针对手术切口的感染预防干预措施等。
综上所述,使用循证护理模式对穿孔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干预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护理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